環境工程專家郝吉明:時刻不忘對祖國的責任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郝吉明 清華大學供圖

「無論是學生還是學者,你研究的課題都要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否則將毫無意義。」著名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四十餘年,不曾停歇。環境工程專家郝吉明:時刻不忘對祖國的責任郝吉明 清華大學供圖

力量源於責任

在滿是書櫃的辦公室裡,每個角落幾乎都堆著成摞的書稿,有研究生論文、有講義、有項目實施報告,內容大都圍繞大氣汙染治理。碩大書桌背後的四個大字「寧靜致遠」,正是主人心境的體現。郝吉明堅信,力量源於責任,精神貴在堅韌;勤奮鑄就精品,務實方能求真。

郝吉明1946年出生於山東省梁山縣,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在1981年1月獲得碩士學位後,授業恩師李國鼎把他派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深造。郝吉明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

「我們是中國對外發放的『名片』,但這些『名片』看上去並不那麼起眼。」提起那段經歷,郝吉明說,雖然存在著因求學經歷曲折造成的年齡偏大、語言障礙嚴重、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但是他並沒有退縮,廢寢忘食的鑽研也彌補了不足。

最終,郝吉明成為班裡第一批通過考試的學生,儘管他比其他同學晚了一學期入學。擔任導師的國際大氣顆粒物汙染控制專家利奇用讚賞的眼光告訴他:「中國留學生的形象在漸漸改變。」隨後,郝吉明僅用一年半的時間順利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學分之高在該系至今未有人突破。1984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清華大學第一位從美國回校任教的博士。

「學海本無涯,唯勤是岸;青雲豈有路,以志為梯。」這是郝吉明很喜歡的一句古訓。多年來,憑藉著這種勤奮和肩上的使命感,郝吉明立足中國,關注全球性環境問題,在能源與環境、大氣汙染控制工程等研究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

圍繞國家需求做科研

郝吉明一直致力於根據國家重大需求,找準研究方向,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滿足百姓對藍天的渴望。

郝吉明剛回國時,國內面臨的主要是煤煙型汙染問題,煤燃燒釋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嚴重的酸性降雨給我國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當時如何控制酸雨就成了主要研究內容。

他帶領團隊先後開展了華南、柳州和我國東部地區酸沉降控制規劃與對策研究,為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控制對策和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人總是隨著時代進步,研究內容亦是如此。郝吉明適時提出了建立城市機動車汙染控制規劃方法,推動了我國機動車汙染防治的進程;深入開展大氣複合汙染特徵、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發展了特大城市空氣品質改善的理論與技術方法;推動了我國區域性大氣複合汙染的聯防聯控等。

在今天看來,郝吉明選擇了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領域作為自己的專業,但他深知,選擇這個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壓力和挑戰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唯一指引我前行的就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他所憂心的是,大氣汙染控制如何與現有的國情結合在一起,環境治理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

在從事大氣汙染控制的工作中,郝吉明有時會面對一些企業和項目負責人的責難。有的負責人甚至說,最不歡迎清華大學的郝吉明,有時候就因為他一句話,預算就多出了一個億。「這樣的話,我並不在意。真正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是那些負責人以職工或當地百姓利益為名加諸到我身上的非議。」

這種矛盾並不少見,有時郝吉明也會自嘲:「何必呢,少得罪些人總是好的。」但是一旦遇到問題,只要研究結果是基於科學的調查數據和正確分析,他又會頂住所有的壓力,堅持下去。

身心不離三尺講臺

在清華的校園裡,郝吉明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更是一位和藹的老師。郝吉明熱愛著這三尺講臺。他認為:「師生之間有著天然的血肉聯繫,而教學是維繫這種聯繫的紐帶,也是師生溝通理解的途徑。同時,老師也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在他培養的百餘名研究生中,賀克斌是郝吉明非常欣賞的一位。如今,這位曾經的學生已經於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成為郝吉明團隊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當年中國工程院組織的新當選院士座談會上,「責任」二字也出現在賀克斌的感言中:「要做到三個不能忘記,不能忘記肩負的責任,不能忘記幫助過自己的人,不能忘記需要自己幫助的人!」

在肩負繁重科研任務的同時,郝吉明還擔任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同時還開設了本科生課程,主講國家級精品課程,獲國家級教學名師榮譽稱號。他不僅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也始終站在教書育人的一線講臺上。因為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成效才是清華為大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我希望我的學生首先要有愛國之心,這是新時代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有報國之志,再次要有建國之能。」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打贏藍天保衛戰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詞之一,也成為郝吉明繼續奮鬥的目標。他介紹,目前有兩個項目是當前工作的重心,一個是國家科技部「大氣汙染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另一個是總理專項基金支持的「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在郝吉明看來,環境保護關係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和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他和他的團隊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金振婭)

相關焦點

  •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我的責任,也是我應該有的擔當。」研國家之所需「青年人要有成為國家重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擔當和責任,力量源於責任,精神貴在堅韌,勤奮鑄就精品,務實才能求真。」
  • 科普丨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我的責任,也是我應該有的擔當。」研國家之所需「青年人要有成為國家重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擔當和責任,力量源於責任,精神貴在堅韌,勤奮鑄就精品,務實才能求真。」
  • 郝吉明
    大氣汙染防治專家,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清華大學大氣汙染防治方向的開拓者,始終把為國家培養具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建國之能的優秀人才作為己任,經過40年的深耕,迄今已培養了60多位博士。
  • 陝西成立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周衛健、郝吉明院士等受聘
    陝西成立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周衛健、郝吉明院士等受聘 喬佳妮/陝西日報 2018-07-08 10:47
  • 郝吉明院士榮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會長郝吉明院士通過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取得的傑出成果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是中國工程院發起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可以看作中國工程領域的「諾貝爾獎」,每2年頒發一次,它成立的宗旨是獎勵為工程科技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團體和個人,迄今為止已有304人和1個團體獲得該獎,其中科技獎獎金為每人20萬,成就獎為100萬。
  • 餘剛: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環境保護研究
    在環境科學方面,主要從事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材料學、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在環境管理方面,主要從事環境系統分析、環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記者:去年的松花江水汙染問題,不僅引起了國內,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據媒體報導,清華的專家和老師為處理該事件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實不僅是這件事,像在圓明園環評問題上了環境系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郝吉明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理事會會長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國情懷
    何為「美」?在郝吉明看來可以有多種理解,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美」首先是體現在家國情懷上,要有著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研究工作的精神。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美國學成回清華大學任教的博士,幾十年來,國家發展的需要一直指引著郝吉明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 【收藏】環境工程領域的國內外「大拿」最全總結 你認識幾個?
    清華環境學院擁有以錢易院士、郝吉明院士和賀克斌院士為學術帶頭人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培育大批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共有7 名環境學科的老師或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我國的環境保護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該校人才濟濟,學術梯隊比較完善。
  • ...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參與共建大氣環境監測領域首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12月24日上午,大氣環境汙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啟動大會在合肥圓滿召開,標誌著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啟動建設。無錫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
  • 郝吉明院士牽頭中國工程院2020院地合作重大項目正式啟動
    (會議現場 繆 毅攝)2020年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2020年院地合作重大項目「雲南鋁矽產業綠色發展戰略諮詢研究」在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雲南研究院會議室召開項目啟動會暨專家諮詢會。(專家組組長張凡研究員發言 繆 毅攝)專家組組長張凡研究員主持專家討論會。與會專家從各自專業角度對開題報告進行了深入討論發言,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意義重大,項目組前期準備充分,初步設想和任務設計符合目標要求。
  • 【同上一堂課·課後心聲】郝吉明:堅守教書育人不可放棄的職責和擔當
    郝吉明院士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記者 李晨暉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現場參會,並在第一時間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在聽到清華再次發出「質量永遠是教學的生命線」的鄭重承諾後,郝吉明倍感振奮:「立德樹人、服務國家始終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學校未來發展應和國家命運同步。
  • 第二屆「環境化學傑出成就獎」、首屆「中國化學會青年環境化學獎...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藍芳 吳軍輝 攝影 吳軍輝)8月16日,第十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在南開大學開幕,此次大會共吸引了7000餘名環境化學領域的權威專家與青年學者參加。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在大會開幕式上頒發了第二屆「環境化學傑出成就獎」,並首次頒發「中國化學會青年環境化學獎」。
  • 郝吉明:煤改氣並不是出現氣荒的主要原因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22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郝吉明做客新華會客廳,就當前一些熱點環境問題與全國網友進行交流。郝吉明認為,煤改氣並不是出現氣荒的主要原因,因為入冬以來,受需求的快速增長,進口氣源不穩定,再加上去年年底經濟比較活躍,局部出現供氣結構性、區域性和時段性不足,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調整能源結構還需更加強調能耗總量控制
    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調整能源結構還需更加強調能耗總量控制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
  • 郝吉明:有效控制非電行業工業過程汙染物排放比較緊迫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22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郝吉明做客新華會客廳,就當前一些熱點環境問題與全國網友進行交流。郝吉明還認為,對柴油車來說,我們國家柴油車運量這些年增長很快,一些鐵路運輸的也都轉到公路上來,柴油車的發動機有待改用新的發動機,柴油的油品質量,再加上運行過程中超重,運行工況不好導致柴油車的排放成為突出問題,對它的控制已經比較明確,第一要對發動機進行改造,減少機內汙染物產生,二是配套比較好的後處理系統,對它的顆粒物煙氣當中的氮氧化物這兩種汙染物都有比較好的有效的處理系統
  • 多位院士和知名專家學者為生態文明建設支招,廣工承辦的這場會議厲害了!
    2020年12月18-19日,中國工程院「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廣州隆重召開。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承辦,廣東院士聯合會協辦。我校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志峰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為論壇共同主席。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
  • 「工業VOCs深度淨化與安全脫毒的光催化集成技術及其工程應用...
    北極星VOCs在線訊: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紫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工業VOCs深度淨化與安全脫毒的光催化集成技術及其工程應用」成果鑑定會於2020年4月29日上午召開。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與就業方向解析
    專業信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下設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工程、環保設備工程、資源環境科學、水質科學與技術七個專業。其中,前四個專業為基本專業,開設院校較多,後三個專業為特設專業,開設院校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