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GDP碳排放降六成的目標如何實現

2020-11-24 中國政府網

解讀中國2030年低碳承諾——
單位GDP碳排放降六成的目標如何實現

    距巴黎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召開還有5個月時間,剛剛從法國正式訪問歸來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氣候大會東道國發布減排計劃,向國內外宣示了中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態度。

    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抵禦風險、預測預警、防災減災等領域向更高水平邁進。

    這是繼2014年11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北京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之後,中國向世界作出的又一次鄭重承諾。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看來,這說明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不僅僅是被動參與者的角色,而是在國際上引領氣候變化應對的角色,也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角色。

    相較於2009年提出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此次自主行動目標提出的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減排力度無疑要大得多。這樣的目標是否過激?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形象地說,我們定的這個目標是踮起腳能夠得上。」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認為,這樣一個目標的提出,既是我國參與國際治理、全球治理的責任所在,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所面臨的必然選擇,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為什麼踮起腳才能夠得上?鄒驥分析了實現減排目標的幾個約束條件:一是根據判斷,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應該會達到峰值;二是經濟的增速到2030年將回落,那時GDP的基數會越來越大,絕對的增長量是巨大的,但增長率會降低;三是那時的經濟結構肯定不同於今天的經濟結構,服務業比重上升,農業和製造業比重下降,工業內部高附加值的比重要上升,效率的提升使得獲取同樣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不需要那麼多的能耗和排放。

    「雖然原來對國際上沒有太多承諾,但我國的節能減排一直沒有停。」柴發合表示,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碳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期,我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而新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2%,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21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21.88億立方米。「既定指標在『十二五』期間都是能比較好實現的。」柴發合認為,中央提出了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循環發展的概念,並且一直在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特別是七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結構上就能保證單位GDP的能耗會有相當的下降比重」。

    「新目標的提出,確實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柴發合說,這也是在倒逼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轉型,特別是在能源方面要大力發展核能、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光伏、風能、太陽能,還有生物質能等更清潔的能源。

    在鄒驥看來,「面對現實,我們必須保持謹慎的樂觀」。現在減排的進度之所以能按照預期的目標進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趕上了經濟下行的周期,用煤、用電增長量和絕對量都在下降。由於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能源使用關聯度還比較高,未來5年經濟周期尚不確定,「如果經濟上行,能不能管得住,經濟是不是轉型升級了,那才是真正的考驗」。(記者 謝洋 通訊員 韋穎琦)

相關焦點

  • 深圳:單位GDP碳排放五年下降22%
    「深圳努力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試圖走出一條綠色化發展的新路徑。」深圳市市長許勤說,在綠色轉型實踐中,深圳注重規劃引領、綠化先行,在2010年率先實施低碳發展中長期10年規劃,制定了低碳城市發展的指標體系。
  • 碳排放四問
    作為經濟大省,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努力在全國達峰之前率先達峰。」在去年底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這項工作為何重要?江蘇有哪些作為?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江蘇要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作為經濟大省,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努力在全國達峰之前率先達峰。」在去年底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江蘇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這項工作為何重要?江蘇有哪些作為?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 專家:加快實現碳排放達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並落實國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作為降碳減汙總抓手和「牛鼻子」,實現碳達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高度協調統一。
  • 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全國碳市場的總體方案和制度建設,加快實施進程並在全球以碳價機制促進低碳轉型的變革趨勢中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記者: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進展如何?
  •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有關情況
    我國向國際承諾的自主行動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峰並爭取儘早達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為履行國際承諾,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以下簡稱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實現碳減排的重大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2011年,國家發改委明確在天津等7個省市率先開展碳交易試點。
  • 生態環境部黃潤秋:以發電行業為首批,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明確表示,將在很短時間內對國內2000多家電力企業下達碳排放配額。已啟動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進展如何?黃潤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氣候雄心峰會上鄭重宣布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和願景。
  • 碳排放權交易可適時引入有償分配
    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將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辦法》中規定了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符合下列條件的,應當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以下簡稱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屬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 詳解十三五: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降低18%
    央廣網北京5月2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詳解十三五,介紹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顧名思義是指每生產單位GDP所排放二氧化碳量與基期相比的降低比例,反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效。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大家也越來越關注地球環境的變化。
  • 江蘇近4年碳排放強度下降24.5%,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經初步估算,2019年,全省碳排放強度比2018年下降6.0%,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十三五」前四年全省碳強度累計下降約24.5%,提前完成國家下達全省「十三五」碳強度目標;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超額完成降低3%的約束性目標,2016至2019年累計降低18.2%,提前完成國家下達全省「十三五」目標。
  • 什麼是碳排放強度?
    碳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一國經濟增長同碳排放量增長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麼說明該國就實現了一個低碳的發展模式。
  • 雲計算和主機託管服務商如何降低碳排放?無六氟化硫提供新思路
    要實現數據中心產業向綠色節能、低碳化方向發展,必須要從設備、技術、運維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使數據中心實現數位化轉型。如何降低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全球能源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
  • 碳排放交易
    2.原理  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Carbon Market)。
  • 青島: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再降20%
    ——到2020年,全市萬元GDP(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6%,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380萬噸標準煤以內,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8%。
  • 生態環境部:受疫情影響,上半年中國碳排放強度同比不降反升
    2020年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上半年,中國碳排放強度同比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GDP出現大幅度下降。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28%),美國(16%), 歐盟(11%)和印度(7%)。研究發現,儘管總量偏高,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6.6噸,與美國的人均排放17.2噸相差甚遠。同時,歐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噸,仍高於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1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美國在2007年達到59億噸左右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美國的1.8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有30年。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根據BP最新發布的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全球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增速在2018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2.9%,幾乎是過去十年平均增速(1.5%)的兩倍,也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增速。而碳排放增長2.0%,是最近七年的最高增速。
  • 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 航空排放減六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航空排放減六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各國政府防控疫情傳播的政策改變了能源需求,進而影響全球碳排放。「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規劃對新冠疫情的經濟應對措施時,能在多大程度上考慮淨零排放的目標和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都可能會影響未來幾十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軌跡。」
  • 江蘇鎮江擬於2019年在全國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
    江蘇鎮江擬於2019年在全國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周銳 張雨曦)鎮江市市長朱曉明日前在貴陽表示,按照低碳發展理念,鎮江將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等措施,力爭2019年在全國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