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上半年,中國碳排放強度同比出現不降反升的情況,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GDP出現大幅度下降。
李高表示,今年疫情確實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中國通過採取有力的措施,有效的抑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取得抗擊新冠疫情重大的戰略成果,我們已經成為全球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經濟增長的經濟體,成功統籌推進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已經得到了有序恢復。
李高稱,在恢復經濟的過程當中,中國始終強調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方向,堅持新發展理念,避免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手段導致高汙染、高排放項目集中上馬,要把復工復產作為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個別的項目上馬有可能出現(汙染情況),但是總體上我國應對疫情的復工復產措施是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要求的,是符合國際綠色低碳發展大趨勢的」。
碳排放強度是指每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前在10月21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
李高表示,現在疫情影響還是很大,下一步中國將集中力量在「十四五」期間提出更強有力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繼續推動社會經濟環境向更加低碳的方向加速轉型。
據李高透露,「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明確地方、行業的達峰目標和行動方案,鼓勵相關部門制定達峰專項行動方案,「達峰行動有關工作將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並對各地方達峰行動的進展情況開展考核評估。」
此外,對於今年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形勢,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近年來,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但大氣治理成效仍不穩固,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來,「2+26」城市近期再次出現了汙染過程。「雖然總體汙染程度和範圍影響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對我們也是一次警醒,不抓好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如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區域性重汙染天氣過程會捲土重來。」劉友賓說。
劉友賓透露,近期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省(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方案,推進實施重點區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將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汙染天氣,繼續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同時,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