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技術:捉住空中的二氧化碳,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

2020-12-21 奇點使者

西班牙《世界報》12月9日的報導中提到,我們應更客觀地看待與評價二氧化碳,它的存在雖然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它本身也具有很高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



二氧化碳是人類的敵人?

在二氧化碳是敵是友的問題上,大家的答案很難統一,有很多人認為二氧化碳肯定是人類的敵人。畢竟結合多年的統計監測數據來看,它總是與「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密切相關,它似乎是導致地球氣候向不良方向發展的元兇。



從表面上看,這一邏輯似乎無可挑剔,因為二氧化碳確實導致溫室效應增強以及全球變暖效應加劇。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當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沒有超過某值時,它的存在既不會給氣候帶來影響也不會給生態帶給危害。

而當它的濃度遠遠超過某個適宜值時,它的副作用才慢慢顯現。那麼,導致二氧化碳發揮副作用的元兇是誰呢?其實是人類。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要做的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苛責甚至貶低二氧化碳,讓它變得一文不值嗎?


二氧化碳可能是人類的朋友

從另一角度來看,二氧化碳的實際功用可能比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多。舉個例子,西班牙《世界報》在報導中寫到,二氧化碳能被應用於工業領域,它能被加工整合成燃料,也可以被製成可再生產品。人類若能管住自己,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現「淨零排放」指日可待。



如何化敵為友?

那麼,我們如何發揮二氧化碳的效用,讓它成為人類的朋友呢?報導稱,負排放技術(NET)能夠幫助人類。從理論角度來看,採用這一技術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此能減輕森林、海洋的壓力。



《巴黎協定》指出,若說立刻讓地球溫度不再升高或者實現逆轉,可謂是異想天開、痴人說夢,而將目標定在溫度升高2攝氏度以內還是可行的。

但是,要想將溫度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以內其實並不容易,這不僅需要進一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進一步節能減排,推廣負排放技術也很關鍵。


推廣負排放技術還存在哪些困難?

我們知道,目前尚未推廣使用負排放技術。這一技術明明具有諸多優勢,也能給人類帶來諸多好處和便利,為何遲遲未推廣使用呢?

對此,研究人員指出,推廣使用負排放技術存在兩大難點,一是成本問題,大家都想實現雙贏,但如何進一步精簡成本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此外,能被投入使用的時間也很重要。目前,負排放技術並不是很成熟,何時投入、如何投入成為科研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



我們有望擁有怎樣的未來?

專家表示,大自然大概能夠吸收與轉化人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則需人類採用各種方式來分解或利用。否則,它們將停留在空氣中,成為看不見的汙染。若能成功推廣碳捕捉技術,到2040年,將能減少7%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每年減少23億噸。



所以,若能執行有效策略,將二氧化碳轉變為人類的朋友與幫手並不困難。到那時,二氧化碳將不再是橫在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障礙,而是能夠成為人與自然相互溝通與協作的夥伴或橋梁。

而目前讓生態學家倍感棘手的全球變暖問題,相信也能得到有效解決。那時,我們或許能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不僅能夠擁有金山銀山,還能同時擁有綠水青山,我們能夠在藍天下暢快呼吸,愜意生活。

相關焦點

  • 將二氧化碳儲存在「礦山廢物」中 來減少溫室氣體,具體可行嗎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產生超過20億噸廢物,這被認為是破壞全世界環境的一個因素。在美國和英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山上礦山的廢物產生了滲濾液,導致山下河流中的魚類滅絕,這已成為一個主要問題。因此,Gacho Cue礦山正在進行的研究結果引起了採礦業的極大興趣。這是因為人們期望,如果使用這種強鹼性廢物吸收空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它將減少對礦山的不信任,並助長氣候變化。
  • 如何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科學家:這個方法每年可以清理20億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在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今天,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成為了全世界人面臨的難題。科學家們號召全世界一起節能減排,這裡包含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開發新能源,優化廢氣處理流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而另一方面,則是如何清除掉目前空氣中超標的二氧化碳。
  • 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原標題: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年成本3930億美元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
  • 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原標題:研究:森林經營或助全球二氧化碳年減排60億噸 年成本3930億美元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到本世紀50年代,森林經營活動或有助於讓每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減少60億噸,這些活動的成本為每年3930
  • 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處置溫室效應「罪魁禍首」的一項新技術引爭議把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煤炭最「髒」天然氣更清潔權威數據顯示,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煤炭發電平均每度就要排放大約1000克二氧化碳,僅美國的發電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達到15億噸。這使得煤炭成為最「髒」的礦石能源。「70%的碳排放都是礦石燃料產生的。」
  • 生態環境部:截至2018年,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排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於完全不同的起點,發達國家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並提高相關支持的透明度,確保發達國家提供的支持力度與發展中國家行動力度相匹配。劉友賓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立足國情採取強有力政策行動,百分之百落實承諾。
  • 澳山火釋放約2.5億噸二氧化碳 近2018年排放量一半
    中新網12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自8月以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省和昆士蘭省遭山火肆虐,目前仍未受控。最新研究發現,山火至今共釋出約2.5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澳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一半。
  • 全球十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
    NO.1 中國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億噸,位居世界各國之首。中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NO.2 美國排名第二的美國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達到59億噸。此外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每年19.58噸,僅次於澳大利亞位居全球第二。
  • 全球每年消耗100多億噸煤炭,地球重量是不是正在減少?
    全球每年消耗100多億噸煤炭,地球重量是不是正在減少?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現在人們對於煤炭和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全球每年的消耗量高達幾百億噸,未來還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從過去到未來,幾十年上百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總量加起來絕對是個天文數字,那麼地球的質量是否因此而減少了呢?今天咱們聊聊這個問題。首先,答案是否定的,地球質量並不會因為煤炭石油的消耗而減少。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每公頃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150.47噸,全世界森林1年共吸收近631億噸二氧化碳,並生產459億噸氧氣。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1天可消耗1噸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氧氣質量含量為23.69%,推算出大氣中的氧氣:5220*23.69%=1236.75萬億噸。
  • 人類每年釋放的二氧化碳,已成為溫室效應最大誘因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星球科普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人類活動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超過370億噸,這是地球上所有火山產生的二氧化碳的100倍。一個由500名國際研究人員組成的深碳觀測站(Deep Carbon Observation)項目描述了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如何被自然和人為過程儲存、排放和再吸收的。在這項歷時約十年的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超過了被認為是氣候變化主要影響因素的火山。
  • 降服二氧化碳新路徑:集「制服」與「馴化」一體
    由美國化學家、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原教授、現任Dioxide Materials Inc的CEO理察·馬塞爾(Richard Masel)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將二氧化碳低耗高效地轉化成新能源的關鍵技術,為人類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開闢了新的道路,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他們的成果分別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雜誌和《科學美國人》雜誌上。
  • COVID-19致全球碳排放量減少24億噸!|綠會國際部速遞
    據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人員稱,COVID-19全球封城導致2020年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計減少了24億噸,其為創紀錄的降幅。這次的降幅比之前顯著下降的幅度還要大得多——1981年和200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為0.5億噸(GtCO2)、1992年的0.7億噸和1945年的0.9億噸。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2月4日發布報告說,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 日本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邁向商業化
    目前的構想是,把回收的二氧化碳液化後裝入罐中,通過船舶運往海上。在目的地接上與海底連接的管道,輸送二氧化碳。關於船舶運輸技術,將由東京大學、日揮和大成建設等推進討論。三川發電站的日發電量為5萬千瓦,可供8萬戶家庭使用,日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000噸。
  • 二氧化碳行業:變廢為寶用途廣 市場放量路漫長
    資料顯示,凱美特氣本部每年需付12萬元購氣款,安慶凱美特氣每年需付18萬元,並按照每年5%遞增,惠州凱美特氣是凱美特氣目前三家公司中採購價格最高的,每年需採購7.3萬噸(上下浮動10%),價格達89元/噸,每五年協商一次。相比之下,凱美特氣總部生產每噸二氧化碳需要消耗188度電,惠州凱美特氣需要消耗201度,電費成本很高。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1990-2019年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煤炭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減少近2億噸(-1.3%),抵消了石油和天然氣排放量的增加。發達經濟體的排放量下降了3.7億噸(-3.2%),其中電力部門佔降幅的85%。與2018年相比,許多大型經濟體的溫和天氣對趨勢產生了重要影響,排放量減少了約1.5億噸。
  • 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
    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減緩或逆轉氣候變化的趨勢。這可以與碳封存技術相結合。碳封存是一種將碳注入地下並儲存的過程,通常是在枯竭的油氣田進行。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 Ian Power教授在波士頓最近召開的Goldschmidt會議上提出的。他們的發現勾勒出了一種在室溫下以低廉的成本快速生產菱鎂礦的新方法,使這一生產過程可以擴張到工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