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2020-12-09 參考消息

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已有多項技術可以從大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然後將其用作原材料,生產「淨零排放」的合成燃料,或製造汽車座椅或坐墊泡沫的聚合物。

報導稱,這就是負排放技術(NET)。這種技術可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輕森林、海洋等「天然處理廠」的壓力。《巴黎協定》的目標是讓地球溫度的升高維持在2攝氏度以下,除了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外,還需大規模推行NET。人為幹預對於緩解氣候變化而言十分關鍵,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計劃以及研發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都能對二氧化碳加以利用。

報導指出,得益於研究,減排這條路在極短時間內便「鋪設」完成,負排放已然成為可以企及的目標。現在的挑戰是,要知道這些技術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在成本方面體現出競爭力,以及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將它們投入使用。

據報導,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一半被自然進程吸收,另一半停留在大氣中。國際能源署稱,到2040年,碳捕捉可以讓二氧化碳的減少幅度達到7%,相當於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這些二氧化碳還可用作原材料,實現可持續用途。目前,20個工業級設施每年可捕捉約3000萬噸二氧化碳。

專家稱,這些能夠大規模減少空氣中已排放二氧化碳的技術,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與全球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付出的努力相向而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被納入歐盟委員會的長期氣候戰略中,該戰略的目標是使歐洲在2050年成為首個實現氣候中立的大陸。德國總理默克爾「堅信」,「只有我們為捕捉和儲存二氧化碳做足準備」,才能實現這個目標。(編譯/廖思維)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他們居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
    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全球氣候急劇變化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食物冷凍需要二氧化碳(乾冰),碳酸飲料中也需要注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有危害嗎為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他們居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為了淨化空氣中造成全球暖化的有害排放物,被稱為「21世紀的鍊金術士」的冰島地質學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這項技術模仿耗時數千年的自然過程,但速度快了許多。
  • 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 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其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日本政府決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回收二氧化碳,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圖片來自於官網)   日本科學家研究出的這項技術是在火電站產生二氧化碳後,通過化學藥劑來吸收,然後這些化學藥劑捕獲的二氧化碳還可以釋放到指定區域中進行存儲。日本環境省計劃把這項新技術放到福岡縣大牟田市的東芝旗下的火力發電站來進行試驗。除了可行性之外,科學家還將研究如果出現洩露狀況應該如何解決。
  • 潛在的生物質能源的優質原材料
    以生物質顆粒為例,事實上很大一部分的原材料是來自於木業加工的廢料和其他價值極低的原材料。 顆粒不是由樹的高價值部分製成的。砍伐的樹木的大部分可用部分變成了木材,紙張或其他人造木製品;其中許多固存了二氧化碳。鋸木廠產生的一些副產品變成顆粒。通常在正常市場中,只有不適合木材和其他建築/家具產品或紙漿和紙張的部分採伐樹木會變成顆粒。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為噴氣燃料
    這一發現被認為有相當大的產業應用潛力,且這些二氧化碳直接捕獲自空氣,並在飛行的燃燒過程中從噴氣燃料中再次釋放,因此具有從整體上實現碳中和的可能性。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行為造成地球氣候變化的後果,對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耗用得越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製造得多,而自然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要佔到所有溫室氣體的26%。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外媒:天文學家捕捉到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近日有天文學家透露,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
  • 塑料或將由二氧化碳製成
    塑料之所以成為人類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它的便利性和耐用性。然而也正因為塑料的便利性,導致它不被大多數人類所珍惜並隨意拋棄,並且由於它無與倫比的耐用性,被隨意丟棄在環境中的塑料如今造成了嚴重的汙染,例如,在海洋中有著大約8萬億噸的塑料垃圾,然而這些塑料垃圾至少需要400年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
  • 動作捕捉術讓猩猩變成表演藝術家
    在《猩球崛起》中處理幾十隻猩猩,與在《猩球崛起2》中要處理2000隻猩猩,工作難度強度不一樣;拍攝一部分外景,與85%的場景都需要外景拍攝,工作難度不一樣;讓一隻猩猩凱撒變成演技派,與讓凱撒、寇巴等一批猩猩都演出表演藝術家的水平,工作難度強度不一樣。
  • 減緩溫室效應 冰島地質學家把二氧化碳變石頭
    為了淨化空氣中造成全球暖化的有害排放物,被稱為「21世紀的鍊金術士」的冰島地質學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這項技術模仿耗時數千年的自然過程,但速度快了許多。冰島的交通運輸、工業和火山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對此,地質學家把二氧化碳注入多孔的玄武巖層中,使其凝固成碳酸鹽礦物,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
  • 科學家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固體「煤」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要遏制氣候變化的最壞情況,僅僅通過減少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夠的 - 我們需要捕捉空氣中已經存在的二氧化碳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科學家發明新型催化劑:二氧化碳直接變成噴氣燃料
    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中會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燒也是類似的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氣候變暖的關鍵原因之一。英國多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鐵基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變成烴類噴氣燃料。
  • 把二氧化碳直接「關起來」已接近商用?7年來成本下降84%
    從空氣中直接捕捉二氧化碳的成本,較7年前下降了84.3%。這項最新研究是由位於加拿大的空氣捕捉技術領導者Carbon Engineering公司(CE)的研究人員撰寫。CE公司成立於2009年,是少數幾家追求「直接空氣捕捉」 技術的公司之一。自2015年開始,CE公司在加拿大卑詩省運營著一座二氧化碳捕捉試驗工廠。
  • 用「天眼」捕捉太湖二氧化碳排放變化
    本報訊(記者陸琦)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具有強烈的時空動態變化。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學聯合團隊,利用衛星遙感高時空監測優勢以及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監測數據,建立了針對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遙感估算模型,重新評估了過去近20年太湖二氧化碳排放的時空變化。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二氧化碳的「變身神器」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便宜的鐵基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氣體直接轉化為噴氣燃料。由於這些二氧化碳能直接捕獲自空氣,並在飛行的燃燒過程中再次釋放,因此具有從整體上實現碳中和的可能性。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通訊》。
  • 科學新技術:捉住空中的二氧化碳,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
    西班牙《世界報》12月9日的報導中提到,我們應更客觀地看待與評價二氧化碳,它的存在雖然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它本身也具有很高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二氧化碳是敵是友的問題上,大家的答案很難統一,有很多人認為二氧化碳肯定是人類的敵人。畢竟結合多年的統計監測數據來看,它總是與「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密切相關,它似乎是導致地球氣候向不良方向發展的元兇。
  • 外媒評選2018年度最佳PC VR體驗《Vestige》如何利用空間捕捉敘事
    2018已經結束,外媒評選了2018年度VR/AR產品,其中VR影片《Vestige》被評為「最佳PC VR體驗」,獲得該殊榮的還有《Crow:The Legend》、《The Great C》、《Titanic VR(泰坦尼克VR)》。相對於名氣很響的後三部VR作品,《Vestige》更像是一部「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