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2020-11-27 參考消息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報導稱,這一名為「CAPTACO2」的項目處於開發的第一階段,已經對聚碸膜和捕集溶液的不同配置進行了測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該過程的效率。

Eurecat化學技術總監、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化學工程系研究員裡卡德·加西亞·巴利斯指出,研究已經證明最有效的配置是一種高疏水性聚碸膜加上由碳酸酐酶組成的捕集溶液。

他說:「初步結果表明,與由氫氧化鉀組成的捕集溶液相比,這種配置下的二氧化碳捕集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報導還稱,碳酸酐酶具有以可逆方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的能力,因此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關鍵,並且在葉片的葉綠體中也是含量第二高的酶,在人體的肺部和其他組織中也是如此。

加西亞·巴利斯表示,隨著進一步的驗證測試,這一裝置可能開闢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的發展道路。

據報導,CAPTACO2項目的技術開發基於Eurecat工程博士阿德裡安娜·諾加爾斯卡先前的論文《通過膜接觸器對二氧化碳的環境吸附》,該論文的內容為使用某些特殊聚碸膜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奠定了基礎。

CAPTACO2項目的推動者們解釋說,他們尋求以非營利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這也是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目標之一。基金會創始人兼主席塞巴斯蒂亞·卡裡昂警告說:「大氣中過量的溫室氣體正在加速全球變暖。」

他強調:「如果我們想遏制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除了減少全球碳排放量外,還必須對大氣進行清潔。」

卡裡昂指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氣候模式,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其影響正給生態系統、人類健康和地球經濟帶來越來越嚴重的風險。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可捕獲空氣熱量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捕獲美國大氣熱量。這是「野外」人為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證據。一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
  • 世界首座直接從大氣中捕集二氧化碳裝置在瑞士投入運行
    據瑞士《每日導報》報導,世界首座從大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實用裝置在瑞士蘇黎世投入運行。該裝置建設在位於蘇黎世近郊小鎮Hinwil的一座垃圾焚燒廠的廠房樓頂,佔地面積約90平方米,主體部分是一座由18個空氣吸入單元構成的空氣收集裝置,其中裝填著由多孔植物纖維類物質形成的過濾器,可吸附空氣中50%的二氧化碳。過濾器被二氧化碳飽和後,可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廢熱加熱,在100攝氏度條件下使吸附的二氧化碳脫離,再次循環使用,所獲得的二氧化碳經加壓後可呈液態儲存。
  • 科學家把大氣二氧化碳變成電能,或將解決全球變暖難題,前景廣闊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節奏的日益加快,如何通過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一挑戰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解決碳排放問題極具潛力的方法。研究人員表示,該系統已持續工作超過1000小時,二氧化碳轉化率高達50%。一系列數據均表明這是一項前途廣闊的新技術。近年來,碳捕獲、利用和固存(CCUS)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新途徑,因而受到科學家廣泛關注。
  • 新型 3D列印設備增強二氧化碳排放捕獲能力
    ,可以增強化石燃料廠和其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捕獲進程。吸收,捕獲CO2的最常用和最經濟的方法之一,將來自煙囪的煙氣流與溶劑接觸,例如稱為MEA的單乙醇胺或可與氣體反應的其他胺溶液。「我們稱該裝置為強化,因為它能夠增強傳質 (CO2的量通過原位冷卻從氣體狀態轉移到液體狀態),「ORNL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Costas Tsouris說。「控制吸收溫度對捕獲二氧化碳至關重要。"當CO2與溶劑相互作用,它產生的熱量會降低溶劑與CO2反應的能力通過冷卻通道降低塔內的局部溫度峰值有助於提高CO2的效率捕獲。
  • 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
  • 空氣捕獲二氧化碳成本大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碳工程公司 本報訊 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並利用它製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
  • 《JMCA》中國地質大學許星光團隊:胺基酸水凝膠用於捕獲二氧化碳
    同時,與攪拌的AAS水溶液相比,LAHP的二氧化碳吸收平均提高了40%。此外,突破性實驗表明,LAHP具有足夠的動力學和容量特性,可用於許多領域,例如燃燒後捕集(15.0體積%CO2),從封閉系統中清除CO2(例如,潛艇中0.5至1.0體積%CO2)和直接空氣捕獲二氧化碳,吸收值分別為62.8、53.1和42.4 mg g-1吸收劑。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中國3D列印網8月25日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設備,該設備能加從燃燒化石燃料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接觸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的CO2吸收裝置。鋁製設備的原位冷卻能力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氣體轉移到液態,從而提高了碳的保留率。
  • 科學網—《自然》:二氧化碳可安全儲存於氣田地下水中
    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可以安全地被保存在古老的氣田和油田中,這使人們離碳捕獲和存儲又近了一步。 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對於推進減少溫室氣體——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改變平均氣溫,並可以引起非季節性的且通常具有危險性的天氣——是至關重要的。在開發出清潔能源之前,碳捕獲和存儲(CCS)被認為是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之一。
  • 科學家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固體「煤」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要遏制氣候變化的最壞情況,僅僅通過減少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夠的 - 我們需要捕捉空氣中已經存在的二氧化碳
  • 助推火星移民計劃:第二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據外媒報導,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實驗室推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系統2.0版」,相比2015年研發的第一代系統,「2.0版本」要更加優秀。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如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而根據楊培東教授的計劃,「火星移民計劃」或能早日實現。
  • 英媒:新技術可在室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顆粒
    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2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氣體轉化為固體碳顆粒。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為安全、永久性地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提供了另一條途徑。
  • 這種「個人固碳」裝置利用藻類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它被設計成可以安裝在辦公室裡,並最終安裝在城市各處的屋頂上,它可以從大氣中捕獲相當於一英畝樹木的碳。而且已經有一個初步的原型在工作。在生物反應器內部,藻類起作用。超級巨人工業公司(Hypergiant Industries)執行長兼創始人本拉姆(Ben Lamm)表示:「藻類的驚人之處在於它非常便宜,而且容易生長——它需要的核心是陽光、二氧化碳和水。」
  • 報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人類歷史最高記錄水平
    當前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這跟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有關。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一份報告,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二氧化碳水平創下了百萬分之407.8的歷史新高。這份報告發生在12月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前幾天,報告強調了人類活動導致三種溫室氣體水平上升,這些氣體助長了全球變暖。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科學家為「地球減負」支招 企業押注碳捕獲等可再生技術
    同時,政府的資助和企業對新技術的投入也不可或缺。「地球超載日」逐年提前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地球系統科學教授邁爾斯•艾倫(Myles Allen)談到了碳捕獲的技術,他表示:「最便宜的捕獲二氧化碳的方法就是從一個提煉廠去捕獲,因為那裡的二氧化碳非常集中
  • 二氧化碳變氧氣!生物混合物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
    化學家創建了細菌和納米線的混合系統,該系統從陽光中捕獲能量並將其傳遞給細菌,從而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在過去的八年中,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結合細菌和納米線的混合系統,該系統可以捕獲陽光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結構單元。
  • 國際最新研究:二氧化碳氣體可直接轉化為噴氣燃料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化學研究論文稱,便宜的鐵基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氣體直接轉化為噴氣燃料。由於這些二氧化碳直接捕獲自空氣,並在飛行的燃燒過程中從噴氣燃料中再次釋放,因此具有從整體上實現碳中性的可能性。該論文介紹,生產碳中性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學品對於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有害影響非常重要。但是,將二氧化碳選擇性地轉化為想要的化學品非常難。這種轉化通常需要使用昂貴的催化劑或經過多個耗能的反應步驟,這些最後都被證明效率不高、成本效益比欠佳。
  • 海洋施「鐵肥」可長期捕獲溫室氣體
    科學家測量富含鐵的藻類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 (圖片提供:Raymond T. Pollard) 浮遊植物能將我們從全球變暖中解救出來嗎?大面積漂浮的藻類植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儘管它們能否一勞永逸地捕獲這些溫室氣體尚未可知。如今,研究人員報告說,富含鐵的海洋浮遊植物能在很長的時間內「扣押」它們吸收的二氧化碳。但研究人員警告說,在更多地掌握這種做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之前,不應盲目地向海洋中播撒鐵——一些科學家之前曾建議用這種方法來減輕氣候變化。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作者:文/虞子期 今年以來,關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受大家的關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澳洲野火」釋放的汙染物。根據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在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澳洲的這次野火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了約4億噸,而這個數據還沒有包含2月一段時間的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