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把大氣二氧化碳變成電能,或將解決全球變暖難題,前景廣闊

2020-12-05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節奏的日益加快,如何通過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一挑戰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解決碳排放問題極具潛力的方法。近日,科學家們取得了一定突破,一種既能高效回收二氧化碳,又可以生產絕對清潔的二次燃料的方法或許將進入我們生活。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iScience。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來產生電能並製造氫氣的系統。與傳統的非質子-CO2電池不同,該系統以Na-CO2電池為主體,在充電期間不會再次釋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更好地用以解決環境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該系統已持續工作超過1000小時,二氧化碳轉化率高達50%。一系列數據均表明這是一項前途廣闊的新技術。

近年來,碳捕獲、利用和固存(CCUS)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新途徑,因而受到科學家廣泛關注。來自UNIST的資深作者Guntae Kim教授表示,這項技術的關鍵是將化學穩定的二氧化碳分子轉化成其它更具價值成分,如電能、清潔燃料等。這一全新系統完美地利用二氧化碳溶解機制解決了氣候問題。

據悉,該系統的研發靈感是研究團隊從海洋中獲取的。因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很大一部分海洋吸收,並轉化為酸。海洋酸度的增加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電力獲取來源。基於此,研究人員研製了這一新系統。

該系統與其他燃料電池一樣,內部有陽極、陰極和隔離裝置。當二氧化碳被注入液體溶液中時,系統內會引發電化學反應。這一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氫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蘇打。

論文合著者Jongwon Kim(並列第一作者)稱,「這種混合Na-CO2電池採用高效的CCUS技術,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出絕對清潔的燃料+氫氣,並可釋放電能。」

研究團隊希望這一系統可以得到進一步改進,並在類似方法的基礎上研發出新技術,更好地應對全球變暖挑戰。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裝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期待未來可以捕獲更多的二氧化碳,還人類一個清新的地球。

作者/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Efficient CO2 Utilization via a Hybrid Na-CO2 System Based on CO2 Dissolution, iScience, Volume 9, 30 November 2018, Pages 278-285

相關焦點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都變成雨,有12.7萬億m³,大約是貝加爾湖蓄水量23萬億立方米的二分之一!!!各類動植物、微生物對氧氣、二氧化碳的呼吸情況不明。森林草地為主要貢獻者,人類工業活動為主要消費者。而且似乎森林草地貢獻大於人類工業活動消耗,與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全球變暖現實不符!!!
  • 二氧化碳變肥料?為解決全球變暖,科學家提出新思路
    全球變暖是我們當下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自從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了將近50%,進而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影響,就必須要控制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並減少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過量二氧化碳含量。
  • 科學家剛剛刷新了氣候指標,全球變暖或將提前,時間不多了
    這仍然是21世紀困擾科學家們的最大難題之一。不得不說,氣候條件變化把人類和地球上整個生態圈的命運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全球變暖的關鍵指標是什麼?科學家們所關注的對全球變暖的度量標準被稱為氣候敏感性。它指的是,如果我們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的話,地球會變暖多少。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容易就能解決的問題,可事實上,雖然科學家們對於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但如果從整個地球的生態氣候環境來分析的話,二氧化碳的佔比的確是很小的一部分。
  • 未來電能隨便用?科學家想出新方法從地球熱量中獲取電能
    近日,科學家解鎖獲取電能新技能!你可能真的想不到,這電能是從地球熱量中獲取的。籠統地說就是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手段,可以將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轉化為人類能夠使用的電能!在說這個新手段之前,我們先說說這些多餘的紅外輻射和廢熱是哪來的呢?其實,地球上有很多能量都被浪費了。絕大部分照射地球的陽光被地表、海洋和大氣所吸收。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一則「北極圈罕見32℃高溫,有生之年,北極熊或將消失」的消息,將全球氣候變暖的表現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直觀地擺在了人們面前。「我們難以證明異常氣候的出現與氣候變暖直接相關,但氣候變暖確實提高了異常氣候發生的概率。」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創始人Georg Kell曾表示。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
  •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用水一直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水資源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雖然地球上超過71%都被水所覆蓋,但是無法被直接利用,因為生命體所需要的是淡水資源。
  • 火星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為何卻沒和地球一樣「全球變暖」呢?
    火星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為何卻沒和地球一樣「全球變暖」呢?近些年來,溫室效應這個詞語已經變得人人皆知了,由於人類的工業活動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吸熱性強,大氣的溫室效應隨即加強,造成了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所以很多人認為二氧化碳就是溫室效應增強的罪魁禍首,在遙遠的火星,那裡的大氣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組成,平均溫度也在零下幾十度,那為什麼火星上卻沒有和地球一樣形成「溫室效應」而全球變暖呢?
  • 美國科學家:全球變暖對人類益處極大!光合作用更容易,北極將成新航...
    今天就來介紹一位美國「科學家」,公開聲稱全球變暖對全人類、地球有極大的益處…此人既是一名學者,也是美國德克薩斯州主管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的代表Lamar Smith。Smith在一個頗有名氣的雜誌《Daily Signal》上發表了自己對於氣候變化的一些 「有趣」的觀點。Smith教授稱,如今科學家們往往單一的研究氣候變化帶來的惡劣影響,卻忽視了全球變暖帶來的諸多好處。
  • 二氧化碳能否延長植物壽命,「抑制」全球變暖?
    在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一項研究報告,討論了:二氧化碳是否能夠延長植物壽命,從而抑制全球變暖。難道一直以來專家們說的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真的是騙局嗎?如果不進行分析一下,可能很難有「平復」所有人的說法,因為二氧化碳可以說在地球上是「利弊共存」的。
  • 二氧化碳將變成新能源!劍橋大學生找到方法,加入陽光即可實現
    進入21世紀之前,人類就已經發明出了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產生電能,也發現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將大自然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潮汐發電等等。時隔二十年,人類的新能源事業再上一個臺階,各國的科研團隊提出了新的產能方式,例如以下所介紹到的人工光合作用裝置。
  • 二氧化碳將變成新能源!劍橋大學生找到方法,加入陽光即可實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進入21世紀之前,人類就已經發明出了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產生電能,也發現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將大自然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潮汐發電等等。研究發現,早期地球大氣中氧氣十分稀少,但在藻類植物出現之後,它們利用光合作用瘋狂生長,同時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向大氣釋放氧氣,這才有了後面適宜動物生存的環境。現在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很快就會「枯萎」。該裝置有何特點和優點?
  • 全球變暖還沒消停,地球又將迎來冰河時期,這該如何解決?
    又是全球氣候變暖,又是小冰河時期,如今的地球是怎麼了?如今環境的問題令科學家格外頭疼,每個人自身都能感受到氣溫有所變化,這都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影響。人人喊著口號保護環境,可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少得可憐。
  • 二氧化碳過多會咋樣?全球變暖只是其一,人類認知水平也會下降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含量佔比雖然很少,但卻被視為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目前有不少科學家質疑這其中的真實性,但仍有不少人認為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發溫室效應,進而造成地球全球變暖。為了防止全球進一步變暖,各國籤訂了《巴黎協定》,其中的目標正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而要控制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 在古代南極冰中發現的海洋生物解決了冰河時期的二氧化碳難題
    這總是讓科學家感到困惑,但是現在他們認為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古代南極冰蓋中微量海洋生物的證據幫助解釋了一個長期的難題,即為什麼隨著地球從上一個冰河時代開始變暖,二氧化碳(CO 2)水平的上升停滯了數百年。我們的研究表明,數千年前,南大洋表面的海洋生物生產力猛增。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海洋生物曾經在調節氣候方面發揮了作用。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全球變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這並不是騙局或者謊言,這是多國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從上世紀末,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為全球變暖表達了憂慮,並採取了具體行動,比如達成了《京都議定書》等協議。●什麼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具有保溫的作用。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近年來,相信大家對全球變暖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無論是網上還是教科書中都有介紹。中國等負責任的大國也積極的籤訂和履行著各種應對氣候變化進行節能減排的協議,關於全球變暖等氣候話題從上個世紀已經多次拿到了聯合國大會進行討論。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刷新歷史,全球變暖會加劇到什麼程度
    2020年5月下旬,一則新聞轟動了全世界,美國的科學家探測到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首度突破415ppm,這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根據測算,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上次達到如此高水平是在300多萬年前,當時全球海平面比現在高數公尺,南極洲部分地區甚至還覆蓋著森林。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的危害相信大家對全球變暖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而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就是最典型的溫室氣體。
  • 科學家發明新型催化劑:二氧化碳直接變成噴氣燃料
    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中會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燒也是類似的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氣候變暖的關鍵原因之一。英國多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鐵基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變成烴類噴氣燃料。
  •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間從未有過的高水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1-01-15 1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