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2020-12-05 科學探索菌

近年來,相信大家對全球變暖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無論是網上還是教科書中都有介紹。中國等負責任的大國也積極的籤訂和履行著各種應對氣候變化進行節能減排的協議,關於全球變暖等氣候話題從上個世紀已經多次拿到了聯合國大會進行討論。

關於氣候

氣候與天氣不同,天氣預報可以精確到分鐘級別,而氣候的研究是以年為單位的。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每30年就是一個標準的氣候計量時間段。簡單來說,氣候學研究的是全球範圍內多年來的平均天氣狀況。

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及各種均值、極值等統計量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比如二十四節氣表,就是中國古人依據長期的經驗對氣候做出的總結。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陽活動、地表植被、大氣環流、洋流、海陸分布、地勢地形、地球的運動等,如今還要加上一個人類活動。因為隨著人類的全球擴張以及工業化進程,人類已經擁有了能夠影響地球氣候的能力。

上圖為不同地理區域對應的氣候帶

太陽活動是影響氣候的關鍵因素,比如在某一個時期節點,太陽的活動比較活躍,地球上的氣候就會產生較大波動。

不過從短時間內來看,比如100年,人類對地球局部氣候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上面的其它因素。在當代,人類文明的能力已經能夠影響到地球表面植被的分布情況,能夠使曾經的綠洲變成荒漠。在大規模人口聚居的城市,由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熱量堆積起來,使市區的溫度比郊區高上好幾度,這被稱之為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示意圖

人類活動除了會在局部地區產生熱島效應,還會使地球平均氣溫上升,而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變暖是人為因素導致的,這並不是騙局或者謊言,這是多國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從上世紀末,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為全球變暖表達了憂慮,並採取了具體行動,比如達成了《京都議定書》等協議。

什麼是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具有保溫的作用。溫室氣體對太陽光中的可見光(波長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對地面反射的紅外光(波長較長)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們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紅外線輻射,並將之釋放到大氣中,還能攔截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中的輻射。

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會使地表升溫,地球表面同樣會將大量的太陽光再次輻射回外太空,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能夠截留地球表面的輻射,阻止了地球散熱,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就像給地球蓋了一層棉被。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效應,就被稱之為溫室效應。世界上最早論述相關問題的是法國科學家及數學家傅立葉。

目前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不同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的能力與其分子結構有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中規定要控制6種溫室氣體,它們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其中,後三類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但由於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較多,對地球升溫的貢獻佔了近一半。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

地球大氣是混合物,主要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0.94%的稀有氣體、0.03%~0.04%的二氧化碳構成,餘下0.03%則是水蒸氣、臭氧、甲烷和其它大氣懸浮微粒。可以發現,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其實很少,連0.1%都不到。不過就是這小小的二氧化碳增幅,就足以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古氣候學家綜合多方面的測量數據,發現在工業革命以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約為0.0275%。據科學家統計,在上世紀50年代,那時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了0.0315%,而到了70年代就增加至0.0325%,並且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長速率還在加快。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升高,平均每年的增長率估計在4%左右。過去一個世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了人類上千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僅是全球人口的暴漲,還在於個人的碳排放量需求增加了數倍。

二是人類對植被的破壞速度大大增加。地球表面的綠色植物就是一個巨大的造氧工廠,還具有固定碳的作用。據估計,每平方米的森林可以轉化1~2公斤的二氧化碳。由於人類的居住以及農業、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上世紀70年代每年約有24億立方米的木材被採伐,其中有一半都被燒掉了,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很多。植物的減少將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時轉化。

研究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就一直在上升,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增幅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幅幾乎同步。

上圖為地球表面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趨勢變化

溫室效應的危害

由此可見,如果不採取行動,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遲早會打破自然界中的碳循環平衡。

如果按照現有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長水平,到了2050年,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使地球表面平均氣溫上升好幾度。可能有的人覺得沒什麼,平均氣溫不就上升幾度嗎?沒什麼大驚小怪的。要知道,平均氣溫上升會導致某一時刻的極端氣溫出現大幅度波動。比如,全球平均氣溫雖然上升了1℃,夏天就要比過去熱好幾度。

上圖為最近100多年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示意圖

氣溫的急劇變化,會使全球各地出現極端氣候的頻率增加。除了全球降水量將會重新分配,全球變暖會使高山及兩極地區的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許多海撥較低的地方會變成澤國,世界地圖會因此而改變。此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還有可能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讓海水酸度增加,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不過考慮到冰川融化,具體情況還有待考量。另外,全球溫度急劇上升,絕對會加速地球上的物種滅絕速度。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還不止這些,就不細說了。

如圖所示,由於全球變暖,北極圈的冰蓋開始融化,北極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以後我們也許就只能在動物園看到北極熊了。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科學家就利用衛星研究北冰洋的海冰覆蓋情況,那時北冰洋的海冰覆蓋率在50%以上,而到了2007年海冰覆蓋率最低時只有29%,2012年最低值達到了24%。可能過不了多久,當北半球到了夏季,北冰洋上就完全沒有冰了。

上圖為北極圈衛星照片

金星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人類現在儘快採取行動,扼制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趨勢,上面描述的場景可能就不會出現。不過我們可以從別的星球上感受一下溫室效應的可怕。

金星是位於水星和地球之間的一顆行星,表面平均溫度高達475℃。更靠近太陽的水星,其表面溫度在白天最高也才427攝氏度。為何離太陽遠的行星表面溫度反而比離太陽近的行星的表面溫度更高呢?關於金星表面高溫的成因,美國科學家卡爾·薩根最先給出了解釋,他認為這是金星大氣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的。

上圖為金星表面火山噴發模擬圖,圖片來源於歐洲宇航局。

通過金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我們發現金星上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還含有少量的氮氣。金星與地球的大小差不多,但金星表面的大氣比地球濃密,表面大氣壓大約是地球表面大氣壓的92倍。正是因為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金星表面的溫室效應異常恐怖,如果沒有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將下降300多度。

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若繼續升高,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必然會持續攀升,雖然達不到金星那樣的恐怖程度,但對人類以及地球上面的生命將會是個嚴重的威脅。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雖然不到0.1%,但因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所以才會對地球氣候產生巨大的影響。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是全球升溫的主要助力,這已經成為了科學界的共識。

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才大力倡導低碳生活、減少碳排放。在經濟發展與減少碳排放這個兩難問題面前,終究還是要依靠技術變革來打破僵局,新能源無疑是發展的重點。

為了應對全球變暖,給地球降溫,科學家們給出了各種奇思妙想。無非兩種途徑,一種是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種是直接利用物理方法減少太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熱能。顯然第一種途徑更切實可行。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還有就是在生產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正是負責任的大國正在做的事。

好了,感謝閱讀,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及各種均值、極值等統計量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比如二十四節氣表,就是中國古人依據長期的經驗對氣候做出的總結。影響地球氣候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陽活動、地表植被、大氣環流、洋流、海陸分布、地勢地形、地球的運動等,如今還要加上一個人類活動。因為隨著人類的全球擴張以及工業化進程,人類已經擁有了能夠影響地球氣候的能力。
  • 二氧化碳為何對氣候的影響如此巨大?
    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在於,它能夠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並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圖片來源:NASA撰文:Jason West譯者:曾欣欣審校:黃薇人們經常會問,二氧化碳的濃度僅佔地球大氣的0.041%,它如何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只佔其中的32%。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在於,它能夠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並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氧氣佔比:20.946%二氧化碳佔比:0.0407%。全球70億人,大約每天需要氧氣:70*100000000*0.756/1000/1000*0.7=3704噸,呼出二氧化碳:70*100000000*1.078/1000/1000*0.7=5282噸。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是各國代表們熱烈討論和商議的重要議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  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地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化石燃料燃燒後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除此以外,人們的日常消耗也會製造出大量二氧化碳。比如,人體每人每天通過呼吸大約釋放1公斤的二氧化碳;電腦使用1年平均間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冷凍食品經過清潔、加熱、包裝和冷凍的過程,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
  • 如此少量的二氧化碳能對地球產生大的影響嗎?
    二氧化碳的含量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小 我聽說二氧化碳佔世界大氣的0.04% 。 不是0.4% 或4% ,而是0.04% ! 如果只是這麼小的一部分,它怎麼會對全球變暖如此重要?
  • 中國貿易二氧化碳排放及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影響
    隨著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白熱化,國際貿易引起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多少,責任歸屬等問題都將影響著未來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同時,在未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定位與態度也與貿易排放問題息息相關。1.
  • 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
    這份名為《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是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領導下,由美國13家政府機構及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其重點是研究氣候變化對美國的農業、衛生、水資源以及能源部門的影響。這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以來,美國政府部門公布的首個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人為因素是全球變暖的禍首  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 全球變暖加速!2159年大氣中碳總量可能達到5600萬年前PETM時期的水平
    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碳排放量繼續上升,那麼從人類開始使用化石燃料以來到2159年,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總量可能會與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PETM) 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相當。密西根大學的古氣候研究人員菲利普·金格裡奇(Philip Gingerich)說:「到了2159年,你我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那離我們也只有四代之遙而已。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安德魯-戴斯勒(Andrew Dessler)和他的同事證實,水蒸氣的熱效應足夠強大,它等同於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變暖效應加強了一倍。科學家使用新的觀測手段,通過實驗驗證:現有的氣候模式是如何影響全球變暖的。
  • 盤點全球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總量遙遙領先但人均水平並不高
    來源:謝正義 / 東方IC美聯社最近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等的數據,列出了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它們的排放量佔到了總排放量的60%。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更是佔據了40%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但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4%。
  • 土地利用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通過土地利用活動,人類對自然環境產生巨大作用。資料顯示,近15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大約佔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的23%,甲烷的60%,一氧化二氮的23%。人類的土地利用已經大大地影響著全球環境,在很多地區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土地利用已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火星大氣95%被二氧化碳佔據,卻可以冷到零下133度?為什麼?
    火星大氣95%被二氧化碳佔據,卻可以冷到零下133度?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火星「寒冷的體質」?我們知道,地球的二氧化碳導致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造成惡劣的影響,但是地球的二氧化碳也僅僅佔大氣的0.03%。但是火星大氣幾乎全是二氧化碳,為什麼它的溫度反而比地球冷?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致白楊瘋長 將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過去50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水平的變化不僅使全球氣候變暖,還使得一些樹木瘋長,北美白楊的生長速度提高了50%。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球變化生態學》雜誌上。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一、全球氣候變化定義及成因  1. 全球氣候變化的定義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動。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內部進程,或是外部強迫,或者是人為地持續對大氣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變。
  • 地球咋了,1.5度氣候臨界點僅差0.25度,2021年更熱?
    根據歐盟公布的氣象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比工業化時期高出了1.25度,這真的是令人難以想像,大家要知道,我們按照《巴黎協議》的標準,我們是希望將全球變暖的上升溫度儘可能的控制在1.5度,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控制在2度以內。然而,1.5度的氣候「臨界點」即將被打破,1.25度的上升與1.5度的上升僅差0.25度就被打破。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2月4日發布報告說,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0415%,憂心嗎丨光明時評
    儘管在氣候變化上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二氧化碳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新高這一事實,也足以讓所有人警覺。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間從未有過的高水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1-01-15 11:39:17
  • 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