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是各國代表們熱烈討論和商議的重要議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專家稱大氣汙染對地球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威脅
中新網1月6日電 現代的大氣已經是被嚴重汙染了的大氣。大氣汙染不僅危害人體的健康,而且已經對地球上的整個生態環境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這是有關專家近日向人們發出的警告。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專家解釋說,人類居住的地球,已經度過46億年的高齡。在地殼的外圍,積聚著一層厚厚的氣態物質,人們把它叫做地球的大氣圈。 地球大氣圈的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
談大氣對液態水與生態系統的影響
地球的環境條件是極其優越的,至今天文學家還沒有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的另一顆星球。地球環境的優越性集中地表現為它擁有大量的液態水。可以說,地球正是有了液態水,才可能產生繁榮的生態系統與高度的人類文明。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可能降低農作物營養含量
新華社華盛頓8月2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7日說,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營養含量減少,進而影響全球貧困人群的健康。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建立了一個人均糧食供應模型,分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從膳食中攝入鐵、鋅和蛋白質的影響。結果發現,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當前的約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上升到550ppm,農作物中蛋白質、鐵、鋅的含量將降低3%到17%。
-
如此少量的二氧化碳能對地球產生大的影響嗎?
二氧化碳的含量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小 我聽說二氧化碳佔世界大氣的0.04% 。 不是0.4% 或4% ,而是0.04% ! 如果只是這麼小的一部分,它怎麼會對全球變暖如此重要?
-
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生態環境部這樣反駁
中新網1月21日電 近期韓國有一些媒體報導所謂「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對此,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經驗表明,應對環境問題,應該在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
-
對地球環境構成產生影響的幾大地球生物
一般說到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大家都知道人們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地球的改變和影響是非常大的,其中包含一些好的方面,當然更多是一些壞的方面,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以及全球變暖,霧霾天氣,都是人類的活動影響,那麼對於地球環境的影響,除了我們人類之外,在地球上還有哪些生物能夠構成影響呢
-
我國學者提出有效估算大氣二氧化碳源匯新觀點
-
北極地區兩個巨大冰蓋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這兩個冰蓋已存在幾個世紀,科學家曾在2017年預測其消亡,它們的徹底消失或將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此次消失的冰蓋,是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上的聖派屈克灣冰蓋,它們在那裡已存在了數百年。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的科學家及其同事在2017年《冰凍圈》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預測,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得不到控制,該處冰蓋將在未來五年內完全融化,而現在NASA先進的星載熱發射和反射輻射計(ASTER)的最新圖像顯示確認了這一預測是準確的——2020年7月14日拍攝的ASTER圖像裡,冰蓋已經完全消失了。北極圈的崩潰會帶來什麼影響?
-
每天百萬噸汙水流入黑龍江扎龍溼地 致水草瘋長
每天百萬噸汙水流入黑龍江扎龍溼地 致水草瘋長 扎龍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大的以鶴類等水禽為主體的珍貴、稀有、瀕危鳥類和溼地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籌建於1976年,1979年被黑龍江省政府批准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應從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生態問題 影響生態環境的氣候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性、長期和大範圍的,比如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區常年多雨;另一種是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某次特大暴雨過程、強風雹、極端高溫等。 「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是致命的。」李澤椿說。
-
我為您的孩子準備了16道《探究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的中考試題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二氧化碳是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的增多,會使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乾旱、厄爾尼諾現象頻發等一系列氣候問題,這就是由二氧化碳等氣體形成的溫室效應。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0415%,憂心嗎丨光明時評
儘管在氣候變化上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二氧化碳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新高這一事實,也足以讓所有人警覺。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在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循環,其中碳循環最為重要。因為碳是構成生命有機體的重要元素。其中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中的循環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實際上,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物質循環過程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
-
新研究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對植物弊大於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穩定增長,最近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濃度。對於地球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然而有反對者辯稱 —— 由於空氣中「飼料」的增長,植物的狀況反而會更好 —— 那事實真的如此嗎?遺憾的是,KIT 植物生態生理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對植物其實弊大於利。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在2021年達到一個必須要警惕的裡程碑
今年(2021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飆升,超過417 ppm(百萬分之417)!自18世紀廣泛的工業活動開始以來,這一數字增長了50%。這一驚人的預測來自英國國家氣象局,它使用了在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收集的數據。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防治大氣汙染,改善環境質量,指導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制定本標準。
-
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開採、燃燒耗用等方面的數量都很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 開採過程對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是煤炭開採,包括開採對土地的損害、對村莊的損害和對水資源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平均每開採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平均每年塌陷2萬公頃。
-
淺談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二、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地球上幾乎沒有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態系統。農業活動是人類最早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的活動,它不但改變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使之成為人工生態系統,而且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