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對植物弊大於利

2021-01-18 騰訊網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穩定增長,最近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濃度。對於地球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然而有反對者辯稱 —— 由於空氣中「飼料」的增長,植物的狀況反而會更好 —— 那事實真的如此嗎?遺憾的是,KIT 植物生態生理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對植物其實弊大於利。

(來自:Plant Ecophysiology Lab, KIT)

這項模擬高溫和乾旱環境下的樹木生長實驗表明,大氣中 CO2 濃度升高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於其對植物帶來的益處。

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植物可在陽光與水的作用下,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來存儲,以維持自身的生長。

但若二氧化碳的濃度太高,便有可能讓地球變得更加乾燥,反而對植物產生更加深遠、複雜的不利影響。

為了解具體影響,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慕尼黑大學、維也納大學、以及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特地展開了一項實驗。

研究團隊在兩種不同的 CO2 濃度環境下展開了對比實驗,其中一組施加了 421 ppm(較當前大氣濃度略高)、另一組則是高達 867 ppm 。

在樹木生長到 18 個月的時候,團隊開始對其展開測試。首月先是模擬了乾旱狀況,其中一組灌溉良好,另一組則缺水處理。

接著將兩組都放在溫度可控的室內環境裡,並在 10 天的時間裡,讓溫度從宜人的 25℃(77℉)、一路升高至悶熱的 40℃(104℉),同時測量樹木的反應。

結果發現,在較高 CO2 濃度環境下,植物對水的利用效率更高。並且隨著溫度的升高,水的損失有所減少。

這主要得益於根蛋白變得更加穩定,且樹木封閉了允許氣體交換的葉片孔隙。然而一旦越過這個臨界狀態,情況就急轉直下。

研究配圖

氣孔閉合意味著經受巨大壓力的樹木從空氣中固碳的量明顯減少,且高溫對其代謝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研究一作 Nadine Rühr 表示:

總體而言,CO2 濃度對樹木的壓力反應影響是中等的。但隨著高溫和乾旱的加劇,邊際效應的滑坡也很是明顯。

由此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大氣中不斷增加的 CO2 濃度,無助於補償由極端氣候條件對樹木造成的生存壓力。

儘管這只是針對一個樹種展開的簡要研究,不能保證結果適用於其它所有樹種,但它至少有助於我們了解氣候變化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如何深遠和複雜的影響。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期刊上。原標題為:

《Hot drought reduces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tree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carbon metabolism》

《高溫乾旱會削減二氧化碳升高對樹木水分利用效率和碳代謝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科普閱讀】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引起營養不良?
    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增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生態學家就認識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能會對植物產生重大影響。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更容易從大氣中攝取更多的碳,同時水分損耗更少,這被稱為「二氧化碳施肥效應」。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 現如今二氧化碳濃度刷新紀錄,並且持續飆升
    科學家發現大氣CO2濃度嚴重飆升根據《科技日報》6月份的報導,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下地球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達到了23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這是經由《地質學》期刊的一項科學研究而得到的結論,其中指出,在當今大氣的CO2濃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2300萬年前的最高紀錄,更為嚴重的是,CO2濃度似乎還沒有減緩,可能還會持續上升。
  • 研究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致大米營養降低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3日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可能讓大米中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含量降低。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了18種常見水稻品種,在實驗種植中模擬本世紀末大氣二氧化碳的估計濃度水平。
  • 研究表明:用白噪音幫助嬰兒入睡弊大於利
    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導 英媒稱,很多父母在夜裡用手機APP或專門的設備給嬰兒播放白噪音,幫助他們入睡。一項研究表明,用白噪音來幫助嬰兒入睡可能弊大於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0月18日報導,儘管這種方式頗受新手父母歡迎,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總結了有關白噪音的現有科學研究後得出結論說,噪音發生器的依據「站不住腳」。該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馬蒂亞斯·巴斯納說,如果因為使用噪音發生器導致睡眠斷斷續續,那麼這種方式還會給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中國科學家找到一種推測古代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妙招
    據科技日報報導,二氧化碳是公認的溫室氣體,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關。記者2近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重建的代理指標研究上獲進展,研究不僅反映了地質時期的古環境和古氣候情況,還為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依據。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
    ▲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0415%,憂心嗎丨光明時評
    儘管在氣候變化上有不同的觀點,但是二氧化碳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新高這一事實,也足以讓所有人警覺。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突破400ppm意味著什麼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消息稱,該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的多個監測站數據顯示,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已突破400ppm關口,而上一次超過這一數值至少在300萬年前——這再一次向人們敲響了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警鐘。  那麼,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突破400ppm意味著什麼?如果繼續升高將會怎樣?
  • 美國專家稱老年人做前列腺癌普查弊大於利
    > | 來源:中新網-濟南日報   美國一個聯邦專家小組呼籲,停止為年齡超過75歲的老人實施檢測是否患前列腺癌的預防性醫學普查,認為這種檢測對於75歲以上者弊大於利
  • 大氣中CO2濃度突破400ppm的啟示
    位於美國夏威夷的莫納羅亞觀象臺對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的觀測顯示,CO2濃度的時均值在過去幾個月內已多次突破400ppm(百萬分之400)。這是人類歷史上CO2濃度首次突破這一數值,在工業革命前的人類歷史上,地球大氣的上CO2濃度從未超過300ppm,上一次超過400ppm的時間至少在300萬年以前。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科學家:人類歷史首見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探測到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氣象學家稱,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首度突破415ppm。(圖片來源:「基林曲線」社交網站帳號截圖)報導稱,當地時間11日上午,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探測到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26ppm,是該數據首次突破415ppm。在該天文臺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一起負責觀測每日大氣CO2濃度的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通過社交網站「推特」帳號宣布了這一數據。
  •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加速生長越快?南大一項研究登上《科學》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加速生長是否得越快?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植被的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有下降趨勢。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以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的數據來說,80年代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在340ppm左右,而在2020年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已經達到417ppm。而植被對於氣候有負反饋作用。
  •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2019-12-24 16:56: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新京報專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此,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表示,「這不僅是有記錄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文明出現後的第一次,而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次。我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地球。」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最主要的成分,對於全球變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生代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新華社南京4月27日電(記者 王珏玢)記者27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依據銀杏類化石成功揭示出中生代晚三疊世(距今約2億年)和中侏羅世(距今約1.6億年)的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這一研究成果對了解過去地球的環境和氣候演變具有重要作用。
  • 日本研究稱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原標題:日本研究稱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新華網東京5月18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通過分析20年間的數據,發現在高約10公裡的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正在不斷上升,這一現象在工業活動活躍的北半球尤為顯著。
  •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其實地質史上它的濃度總趨勢是下降
    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大氣中二氧化碳就越來越少。在多細胞動物和植物發育之初的寒武紀時期(約5億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6000ppm。植物登陸以後,隨著光合作用愈發強烈,二氧化碳含量的總體變化趨勢是不斷下降,到恐龍時代(約1億年前)已經下降到200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