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閱讀】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引起營養不良?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增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生態學家就認識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能會對植物產生重大影響。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更容易從大氣中攝取更多的碳,同時水分損耗更少,這被稱為「二氧化碳施肥效應」。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可能降低農作物營養含量
新華社華盛頓8月2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7日說,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營養含量減少,進而影響全球貧困人群的健康。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建立了一個人均糧食供應模型,分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從膳食中攝入鐵、鋅和蛋白質的影響。結果發現,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當前的約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上升到550ppm,農作物中蛋白質、鐵、鋅的含量將降低3%到17%。
-
多國研究發現,由於溫室效應我們所吃的大米含有的營養越來越低了
在亞洲的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基本以大米為食,而西方一些國家主要以小麥為食。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在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之後,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食物問題。一直以來我國人民主要是以大米為食,大米伴隨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
雙語: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讓你走向疾病?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意味著作物中的營養成分變得越來越少,這種變化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率上升,使人們更易患上各種疾病。 That conclusion comes from an analysis published Tuesday?
-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未顯著降低
經濟日報日內瓦訊 記者楊海泉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為抗擊疫情採取了封鎖限制措施,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並未因此顯著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保持在創紀錄水平。疫情封鎖限制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許多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但並未對因歷史累積和當前排放形成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產生顯著影響。實際上,疫情期間的碳排放波動並不比正常年份更大。據全球碳項目估計,在疫情封鎖限制最嚴格時期,受人口流動限制影響,全球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減少17%,全球年排放量將減少4.2%至7.5%。
-
新研究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對植物弊大於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穩定增長,最近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濃度。對於地球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然而有反對者辯稱 —— 由於空氣中「飼料」的增長,植物的狀況反而會更好 —— 那事實真的如此嗎?遺憾的是,KIT 植物生態生理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對植物其實弊大於利。
-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加速生長越快?南大一項研究登上《科學》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加速生長是否得越快?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植被的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有下降趨勢。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以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的數據來說,80年代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在340ppm左右,而在2020年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已經達到417ppm。而植被對於氣候有負反饋作用。
-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會使人變笨嗎?_二氧化碳傳感器
有專家曾做出過計算,那就是一個人每天夜裡按10h計算,要排出200-300L二氧化碳,如果是在密閉的環境中,一夜之後室內的二氧化碳是室外的3-7倍,若是多人房間則更為嚴重,加之室內通風不良,那麼含量會更多,在室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同時,室內細菌也會更容易滋生。
-
中國科學家找到一種推測古代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妙招
據科技日報報導,二氧化碳是公認的溫室氣體,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與氣候變化緊密相關。記者2近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重建的代理指標研究上獲進展,研究不僅反映了地質時期的古環境和古氣候情況,還為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依據。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躍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3月10日消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觀測數據,2015年間,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測量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躍升了3.05ppm (1ppm指百萬分之一),在56年的同比研究中
-
乾旱會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多少?
▲陸地生態系統對於吸收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重要陸地生態系統平均可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延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但是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長。當乾旱發生,土壤乾涸時,植物會減少光合作用,以節約用水和保護自身組織。
-
美國航天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在增加
歐聯網9月20日電 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推文表示,與2018年8月相比,2019年同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單位。該數據顯示,人類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
研究: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試圖釐清上述問題。該研究認為,儘管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
研究說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試圖釐清上述問題。該研究認為,儘管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
VOA慢速 | 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Carbon dioxide is considered the main human-created greenhouse gas: a heat-trapping gas that warms the Earth's atmosphere.二氧化碳被認為是人類製造的主要溫室氣體:這是一種導致地球大氣變暖的吸熱氣體。
-
科學家:二氧化碳增加,將降低人類認知能力
地球的二氧化碳可以說是明顯較多的,除了大部分植物能夠吸收之外,還有一部分完全是停留在我們大氣之中。 而如今,根據《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新研究表明,隨著二氧化碳排放的上升,初步預估到2100年,將會對室內生活和工作空間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預期上升可能會導致
-
二氧化碳排放可導致人類營養不良率提升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自然-氣候變化》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世界多地的人類營養狀況。除非我們採取強有力的緩解措施,否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在未來30年至80年內將超過550ppm,這會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到17%,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科學家:二氧化碳增加,將降低人類認知能力
地球的二氧化碳可以說是明顯較多的,除了大部分植物能夠吸收之外,還有一部分完全是停留在我們大氣之中。而隨著人類不斷加速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越來越多的影響也就出現了,因為它在逐步的改變生態系統的一個變化,同時對地球生命和人類都產生了「間歇性」的影響,所以說可以確定二氧化碳雖然在地球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出現「積累」狀態的時候,它將產生反向效應。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人類史上最高
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CO2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研究報告:中國綠化造林有利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0日消息 《自然》雜誌(Nature)刊發的國際學者團體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積極推進綠化造林的政策有利於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СО2)含量。© Depositphotos / Yuliang11調查:中國已成為全球綠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學者在中國境內發現了數個所謂的「碳漩渦,即一些因有森林存在而使二氧化碳被吞噬速度超過向大氣排放速度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