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閱讀】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引起營養不良?

2021-02-13 中國氣象局

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增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生態學家就認識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能會對植物產生重大影響。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更容易從大氣中攝取更多的碳,同時水分損耗更少,這被稱為「二氧化碳施肥效應」。

  我們知道,植物必須通過氣孔吸收二氧化碳,而同時會散失許多水分,二者一直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植物只需要稍微「張開嘴」就能享受更多的二氧化碳「美食」,還避免了水分的散失。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科學家以北美、澳大利亞內陸、中東以及非洲等地的乾旱區域為研究對象,通過衛星觀測數據並建立數學模型證實了這種「二氧化碳施肥效應」的存在。根據他們的研究,在除去氣溫、降雨量、光照和土地情況等可能的影響因素之後,在1982年至2010年近30年間,上述乾旱區域有11%的綠色植物覆蓋率增長與這一效應有關。甚至有人預測,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我們的農業收成就會提高近40%。

  與此同時,有科學家對大氣二氧化碳上升後作物的營養價值也做了許多研究。比如,200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Irakli Loladze就撰文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可能忽略了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可能引起的一個破壞性更大的後果——造成人類普遍的營養不良。

  這是不是聽上去有些荒唐?按照一般的理解,植物生長速度加快,可為人類提供更加豐富的食物資源。顯然,這不應該是簡單的數量問題。Loladze的研究發現,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環境中生長的作物不但營養價值低,而且還缺乏鐵、鋅等重要的微量元素。如果這些問題存在,我們今後面臨的將是一個到處都是食物,但吃什麼都沒有營養的世界了。

  那麼,環境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為什麼會導致植物中微量元素減少呢?有人用「生物量稀釋」來進行解釋:由於二氧化碳的增加促進了光合作用,植物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往往多於它們自身生長和代謝的需要,這些多餘的澱粉和糖儲備在液泡裡,植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超出了原來的水平,而其他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含量則隨之下降了。更為糟糕的是,過量的二氧化碳還會抑制植物吸收營養成分。

  在今年5月、6月《自然》及其子刊中,又有多篇文章大談這個話題。美國哈佛大學Samuel Myers等的研究認為:全世界幾乎有20億人口都被缺乏鐵、鋅這一問題所困擾。目前,每年幾乎有6300萬人口因此而死亡。作者團隊在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建設了7個試驗點,創造一個模擬未來二氧化碳增加的微域生態環境,其內部通風、光照、溫度、溼度等條件十分接近自然生態環境。這7個試驗點的二氧化碳濃度均在546-586ppm之間,他們測量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的小麥、大米、玉米、高粱、大豆和豌豆的可食用部分中的鐵、鋅含量,發現所有的小麥和大米中鋅、鐵和蛋白質含量都有顯著降低;在豆類中,鋅和鐵的含量也降低了,但是蛋白質含量未降低。

  作者因此認為,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已成了一個巨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因此,不管二氧化碳帶來的氣候變化情形如何,僅這個問題就足以說明人類社會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刻不容緩。

  全世界約有20億到30億人主要從穀物中獲取鋅和鐵這兩種營養元素,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人類正在我們所知的唯一適於居住的星球進行著全球範圍內的快速改變環境條件的實驗。隨著這項實驗的進行,毋庸置疑將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發生,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危及人類營養無疑就是這樣一件事情。

(來源:《中國氣象報》)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排放可導致人類營養不良率提升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自然-氣候變化》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世界多地的人類營養狀況。除非我們採取強有力的緩解措施,否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在未來30年至80年內將超過550ppm,這會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到17%,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研究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致大米營養降低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3日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可能讓大米中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含量降低。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了18種常見水稻品種,在實驗種植中模擬本世紀末大氣二氧化碳的估計濃度水平。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雙語: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如何讓你走向疾病?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意味著作物中的營養成分變得越來越少,這種變化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率上升,使人們更易患上各種疾病。   That conclusion comes from an analysis published Tuesday?
  •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不僅影響氣候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還會讓人變笨 2019-12-24 16:56: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 新研究稱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對植物弊大於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穩定增長,最近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濃度。對於地球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然而有反對者辯稱 —— 由於空氣中「飼料」的增長,植物的狀況反而會更好 —— 那事實真的如此嗎?遺憾的是,KIT 植物生態生理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對植物其實弊大於利。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此,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表示,「這不僅是有記錄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文明出現後的第一次,而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次。我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地球。」
  • 如果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會出現巨型爬行動物嗎?
    作為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元兇,二氧化碳的含量近年來依然在繼續升高。雖然世界各國都在著手減少碳排放量,但溫室效應帶來的野外二氧化碳排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現在我們明顯感覺到,夏天的氣溫比以往更熱,熱得更早了。如果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地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 科普:鈉離子濃度增加怎樣導致血壓升高
    新華社東京12月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日前說,他們發現了鈉離子濃度增加導致血壓升高的機制。這不僅有助於了解過量攝入食鹽的危害原理,還有望幫助開發高血壓新療法。  雖然科學界此前已知體液內鈉離子濃度增加會促使交感神經活性增高並導致血壓升高,但並不清楚造成這一結果的機制。
  • 【科普】VOCs對環境臭氧濃度有什麼影響?
    VOCs對環境臭氧濃度有什麼影響?從近一百多年的時間來看,O3的濃度是逐年升高的,每年大約升高1.6%,O3環境濃度升高的原因是NOx與VOCs等汙染物的濃度增加。根據VOCs等汙染物的排放,環境臭氧濃度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季節性及區域性,城市O3濃度比鄉村高得多。但O3的濃度變化與VOCs的濃度變化並不呈現線性關係,通過控制VOCs來控制O3的策略實施時,需綜合考慮區域中各類汙染物的含量。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可能降低農作物營養含量
    新華社華盛頓8月2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7日說,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營養含量減少,進而影響全球貧困人群的健康。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建立了一個人均糧食供應模型,分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從膳食中攝入鐵、鋅和蛋白質的影響。結果發現,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當前的約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上升到550ppm,農作物中蛋白質、鐵、鋅的含量將降低3%到17%。
  •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會使人變笨嗎?_二氧化碳傳感器
    有專家曾做出過計算,那就是一個人每天夜裡按10h計算,要排出200-300L二氧化碳,如果是在密閉的環境中,一夜之後室內的二氧化碳是室外的3-7倍,若是多人房間則更為嚴重,加之室內通風不良,那麼含量會更多,在室內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同時,室內細菌也會更容易滋生。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美各地毒藤迅速蔓延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危險
    據外媒報導,由於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毒藤的生長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危險。
  • 二氧化碳濃度高對人有致命危險?
    從這個表上可以看出,關窗睡覺室內的CO2濃度明顯高於開窗睡覺的濃度。那麼空氣中的CO2濃度高對於生活中的我們有哪些影響? 二氧化碳無毒,但不能供給人類呼吸,是一種窒息性氣體。根據《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二氧化碳CO2日平均值為0.10%(其中0.10%=1000ppm)。如果室內聚集著很多人,而且空氣不流通,會使空氣中氧氣含量相對減少,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室內人員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新京報專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此,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表示,「這不僅是有記錄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文明出現後的第一次,而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次。我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地球。」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最主要的成分,對於全球變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科普熱點】嚇傻!男子吃柚子竟致肌肉溶解!這種"致命"錯誤,很多人...
    其特徵表現為肌痛、肌無力、肌肉腫脹、握水感,血中肌球蛋白升高,出現血紅蛋白尿,嚴重時可並發腎功能不全。導致肌肉溶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肌肉直接缺血或損傷、過量運動、細菌與病毒感染以及攝入藥物產生副作用等,其中他汀類藥物較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就是肌肉損害(以橫紋肌溶解症最為嚴重)。
  • 肌營養不良靠什麼來確診?該如何治療?
    肌營養不良靠什麼來確診?該如何治療? 肌營養不良患者很容易在蹣跚學步時期被忽視,即使伴隨發育遲緩,延誤 診斷的情況也很常見。因為肌營養不良患者早期還沒出現症狀,只是肌酸激酶及轉氨酶很高。 靠什麼來確診是肌營養不良呢?
  • 車內CO2濃度過高,二氧化碳傳感器來保證駕駛安全
    導讀 國內和國際標準的二氧化碳濃度為700-1000 ppm,超過此濃度敏感人群會感到不適,並且將導致工作效率普遍下降。
  • 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突破400ppm意味著什麼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消息稱,該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的多個監測站數據顯示,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已突破400ppm關口,而上一次超過這一數值至少在300萬年前——這再一次向人們敲響了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警鐘。  那麼,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突破400ppm意味著什麼?如果繼續升高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