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致大米營養降低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3日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可能讓大米中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含量降低。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了18種常見水稻品種,在實驗種植中模擬本世紀末大氣二氧化碳的估計濃度水平。
-
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長出現停滯 但可能是暫時的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期刊9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報告稱,雖然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增加,但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率卻出現了暫時停滯。
-
研究報告:中國綠化造林有利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0日消息 《自然》雜誌(Nature)刊發的國際學者團體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積極推進綠化造林的政策有利於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СО2)含量。© Depositphotos / Yuliang11調查:中國已成為全球綠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學者在中國境內發現了數個所謂的「碳漩渦,即一些因有森林存在而使二氧化碳被吞噬速度超過向大氣排放速度的地區
-
人造樹有望降低大氣溫室氣體含量(圖)
儘管它在空氣中所佔比例很小按體積計算只佔所有氣體的0.04%,或百萬分之395,但它卻對地球大氣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因為和氮氣或氧氣不同,二氧化碳分子儘管可以讓光線通過,但卻會吸收太陽的熱射線,形成溫室效應。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消除部分溫室氣體、調節全球氣溫的方法。如果這種方法可行,那麼它不僅會降低大氣溫度,還會帶來其他益處。
-
【科普閱讀】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引起營養不良?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增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多生態學家就認識到,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能會對植物產生重大影響。植物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植物葉片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更容易從大氣中攝取更多的碳,同時水分損耗更少,這被稱為「二氧化碳施肥效應」。
-
2019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創最高紀錄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發布的全國環境現狀與汙染概況中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2019年俄羅斯各觀測站觀測到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新的峰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帶有人為性質,與能源和工業設施排放有關。
-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大氣演化地球大氣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1、原始大氣:46億年前原始大氣有星雲氣體組成,主要是氫,可能是簡單的氫化物,比如水蒸氣、甲烷和氨,跟今天的氣態行星木星和土星類似。
-
二氧化碳還在飆升,已超2300萬年前的含量,未來人類該怎麼辦
如今一百多年已經過去了,人類工業化一直進行中,那麼大氣質量情況如何呢?根據科技日報6月8日最新的報導,美國《地質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揭示大氣情況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如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遠超過過去2300萬年的任何一個時期。現代人如何知道兩千多萬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
-
研究: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試圖釐清上述問題。該研究認為,儘管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
俄水文氣象局:2019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達新峰值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6日消息,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發布的全國環境現狀與汙染概況中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2019年俄羅斯各觀測站觀測到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新的峰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帶有人為性質,與能源和工業設施排放有關。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加快了全球變暖的速度,促進了氣候變化。人類正在嘗試延緩這一進程,因此就降低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協議。概況中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濃度繼續攀升,再創新高。
-
研究說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張瑩)全球變暖對主要農作物產量影響的討論由來已久。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致白楊瘋長 將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過去50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水平的變化不僅使全球氣候變暖,還使得一些樹木瘋長,北美白楊的生長速度提高了50%。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球變化生態學》雜誌上。
-
美國航天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在增加
歐聯網9月20日電 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推文表示,與2018年8月相比,2019年同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單位。該數據顯示,人類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
燃燒和呼吸都消耗氧氣,為何大氣氧氣含量很穩定?其實變化已開始
我們都知道空氣中氧氣很多,佔到了大氣成分的21%左右,自從人類能測量大氣中氧氣含量以來,氧氣所佔比例至今變化不大,那麼為什麼氧氣含量能夠在大氣中保持相對份額的穩定性呢?
-
採油可能有助於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
較真要點:在採油過程中,將高壓CO2注入油田後與原油形成混合物,能使原油體積膨脹並降低原油粘度,把原油推入管道中。而且生產越多的石油,將有越多的CO2被利用並長久地封存在原本存儲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儲油層中。
-
二氧化碳排放可導致人類營養不良率提升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自然-氣候變化》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世界多地的人類營養狀況。除非我們採取強有力的緩解措施,否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在未來30年至80年內將超過550ppm,這會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到17%,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科學家:二氧化碳增加,將降低人類認知能力
地球的二氧化碳可以說是明顯較多的,除了大部分植物能夠吸收之外,還有一部分完全是停留在我們大氣之中。而氣候發生改變之後,會對農作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這也是聯合國不斷呼籲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環境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那麼必然會給我們人口增長的問題帶來負面影響,糧食不足可能帶來「飢餓」問題。這就是我們說的氣候在改變我們部分地區的「糧食不足」,是一個顯而易見看到的事實。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氣溫不再創新高的年份。然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收集到的初步證據卻表明,另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燒烤地球效率還高28倍的甲烷,其濃度卻達到了10億分之1875,比上一年的1866增加了億分之1,是二十多年來第二高的增幅。除了水蒸氣和雲外,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變暖效應最大的溫室氣體,貢獻了26%的氣候暖化。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