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在增加

2020-12-06 歐聯網

歐聯網9月20日電 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推文表示,與2018年8月相比,2019年同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單位。該數據顯示,人類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正在平穩增加。

據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日發布消息稱,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全球平均濃度約為每百萬412個單位,比2018年8月的顆粒多3個單位。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站氣候項目負責人科科林向媒體介紹,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平穩且可預測地增長,通常會在夏季速度減慢,冬季速度增加。

科科林表示,與溫度相反,如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正在平穩增加。數據表明,從大氣層來看,海洋或生態系統只消除了50%的排放量,其餘的仍然存在。

科科林指出,向無碳技術過渡需要企業進行長期規劃,因為綠色項目只有在25至30年內顯示其有效性。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正在進行工業化並增加排放。因此,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任重道遠。(黃婧)

相關焦點

  • 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長出現停滯 但可能是暫時的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期刊9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報告稱,雖然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增加,但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率卻出現了暫時停滯。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可能降低農作物營養含量
    新華社華盛頓8月2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27日說,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會使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營養含量減少,進而影響全球貧困人群的健康。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建立了一個人均糧食供應模型,分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從膳食中攝入鐵、鋅和蛋白質的影響。結果發現,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當前的約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上升到550ppm,農作物中蛋白質、鐵、鋅的含量將降低3%到17%。
  •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怎麼變化的?
    從地球有生命開始,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是波動變化,有高有低,沒有單一趨勢。今天大氣裡二氧化碳含量在歷史上處於中低水平。46億年前,地球誕生。35億年前,生命出現。二氧化碳的歷史上圖是5億年前至今,以及從現在推演到2500年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圖。5億年前,海洋生物首次踏上陸地,大氣中有7000ppm的二氧化碳。
  • 研究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致大米營養降低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3日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可能讓大米中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含量降低。  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中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選擇了18種常見水稻品種,在實驗種植中模擬本世紀末大氣二氧化碳的估計濃度水平。
  • 2019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創最高紀錄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發布的全國環境現狀與汙染概況中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2019年俄羅斯各觀測站觀測到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新的峰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帶有人為性質,與能源和工業設施排放有關。
  • 研究報告:中國綠化造林有利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0日消息 《自然》雜誌(Nature)刊發的國際學者團體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積極推進綠化造林的政策有利於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СО2)含量。© Depositphotos / Yuliang11調查:中國已成為全球綠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學者在中國境內發現了數個所謂的「碳漩渦,即一些因有森林存在而使二氧化碳被吞噬速度超過向大氣排放速度的地區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氣溫不再創新高的年份。然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最近收集到的初步證據卻表明,另一種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燒烤地球效率還高28倍的甲烷,其濃度卻達到了10億分之1875,比上一年的1866增加了億分之1,是二十多年來第二高的增幅。除了水蒸氣和雲外,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氣中變暖效應最大的溫室氣體,貢獻了26%的氣候暖化。
  • 烘烤地球效率超二氧化碳28倍,大氣中這種氣體含量猛增,原因不明!
    嚴峻的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可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暴發,人們禁足在家,經濟活動的暫停而暫時放緩,今年5月地球有望第一次迎來大氣中二氧化碳不再增高
  • 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持續上升 而NASA仍無法確定原因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某種原因正導致火星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激增。儘管「好奇號」火星車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團隊盡了最大努力,將其數據篩選回地球,但現在科學家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儘管眾所周知,紅色星球在當前狀態下不支持人類生命,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大氣層中根本沒有任何氧氣。
  • 俄水文氣象局:2019年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達新峰值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6日消息,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發布的全國環境現狀與汙染概況中指出,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2019年俄羅斯各觀測站觀測到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新的峰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帶有人為性質,與能源和工業設施排放有關。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長加快了全球變暖的速度,促進了氣候變化。人類正在嘗試延緩這一進程,因此就降低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協議。概況中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濃度繼續攀升,再創新高。
  • 火星二氧化碳含量不足以實現地球化 移居火星夢恐遭破滅
    其想法是,將溫室氣體釋放到火星大氣中來吸收來自太陽的熱量,然後融化地下儲存的冰和二氧化碳,並創造出一種類似地球的大氣。但這取決於冰層和巖石中是否存在足夠的二氧化碳,以及這些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時是否會產生明顯的作用。然而,這篇新論文斷言,火星上並沒有足夠的二氧化碳可以實現上述想法。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20世紀60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年增加是2009-2018年平均增加的的35%海洋中溶解和固化的二氧化碳大約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五十倍以上那麼問題來了,即那麼大氣中到底有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氧氣呢?其中二氧化碳質量含量為:0.0622%。如此可以計算出大氣中二氧化碳:5220*0.0622%=3.24684萬億噸。
  • 西媒:火星大氣中氧氣會季節性增多 或有未知化學來源
    但研究人員認為應該存在一個氧氣的化學來源,但目前仍然無法解釋。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14日報導,自2012年8月以來,「好奇」號火星車一直在火星的蓋爾隕坑中進行探索。在分析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令人不解的問題:氧氣的水平變化無法通過任何已知的化學過程來解釋。這些令人困惑的發現剛剛發表在 《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卷》上。
  • 今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23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先前的測量已經轉向冰核來確定整個地球歷史上大氣中存在的二氧化碳水平,但在最近的80萬年中才拼湊在一起。為了擴大這一記錄,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古代植物組織的化石遺蹟產生了大氣二氧化碳的記錄,該記錄可追溯到3100萬年的「不間斷地球歷史」。
  • 美國航天局:南極臭氧空洞正在癒合 氯含量下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日前發布消息稱,一項基於NASA衛星測量數據的研究顯示,過去幾年來,南極臭氧空洞內的氯氣含量緩慢下降,而該地區臭氧消耗量比2005年減少約20%。這是科學家獲得的第一個臭氧空洞正在癒合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二氧化碳增加改變烏賊行為
    葡萄牙和美國科學家報告說,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會改變洪堡烏賊的新陳代謝和行為,洪堡烏賊是太平洋中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 世界氣象組織稱201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躍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網站3月10日消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觀測數據,2015年間,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測量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躍升了3.05ppm (1ppm指百萬分之一),在56年的同比研究中
  • 人為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伯爾尼大學的專家證明了過去80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始終遠低於今天到目前為止,二氧化碳濃度自然百年尺度躍遷的最大速度和頻率仍然未知。研究表明,突然的二氧化碳升高是我們氣候系統的普遍特徵,甚至可能在冰期之間發生。快速的二氧化碳跳躍不僅可以在冰川期而且在前兩個冰川期都可以檢測到,這一事實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研究人員不能得出結論性地解釋為什麼在前冰期之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然升高的原因。
  • 大氣二氧化碳增多致白楊瘋長 將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過去50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水平的變化不僅使全球氣候變暖,還使得一些樹木瘋長,北美白楊的生長速度提高了50%。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球變化生態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