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的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基本以大米為食,而西方一些國家主要以小麥為食。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在培育出了雜交水稻之後,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食物問題。一直以來我國人民主要是以大米為食,大米伴隨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然而最近由科研團隊研究發現,大米變得越來越沒有營養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科研團隊聯合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該報告稱我們正在吃的大米所含的營養正在降低,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眾所周知,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大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降低,這對於以大米為主食的民族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該研究主要在中國和日本這兩國之間展開,研究團隊研究了18個水稻品種,並且測試了它們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下的生長狀況。根據世界環境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約為410ppm,而且二氧化碳的含量還在增加。實驗人員將多個品種的水稻放在含有568ppm的環境下生長,科學家預測在本世紀末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會達到這一水平。
在水稻成熟之後,研究人員便對它們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分析結果發現,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生長的水稻各維生素的含量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特別是維生素B9的含量直接下降了30%。除此之外,大米中含有的蛋白質、鐵和鋅的含量也發生了下降。
大米中有一種名為葉酸的化學物質對孕婦十分重要,倘若孕婦缺乏葉酸的話生育出來的孩子會出現異常,而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葉酸的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