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下旬,一則新聞轟動了全世界,美國的科學家探測到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首度突破415ppm,這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的。
氣象學家霍特豪斯(Eric Holthaus)稱:「這是人類史上地球大氣層CO2濃度首度突破415ppm。」他還表示:「不光是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不只是在1萬年前農業時代開始以來,而是自現代人存在前的數百萬年前以來。」
根據測算,地球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上次達到如此高水平是在300多萬年前,當時全球海平面比現在高數公尺,南極洲部分地區甚至還覆蓋著森林。
相信大家對全球變暖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了,而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就是最典型的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具有保溫的作用。溫室氣體對太陽光中的可見光(波長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對地面反射的紅外光(波長較長)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它們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紅外線輻射,並將之釋放到大氣中,還能攔截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中的輻射。
溫室效應示意圖
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導致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也就會不斷加劇。
全球變暖會帶來一系列的危害,首先就是氣溫升高,生物對高溫的耐受性會受到嚴峻的考驗,相信大家都有感覺,這幾年的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熱,舒適度在不斷降低。而我們人類至少還有空調等降溫設備,就算再熱,我們大不了足不出戶,吹著空調享受可樂薯片。
然而其他的生物可能卻沒有人類這樣優越的條件,甚至會面臨滅絕的命運。比如我們可愛的土撥鼠,這種萌系的嚙齒類動物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有限,近幾年的整體數量已明顯下降。
對溫度敏感的土撥鼠
溫室效應還會造成冰蓋的加速融化,自工業革命以來,北極圈和南極圈中冰雪覆蓋的區域面積正在逐漸變小,企鵝和北極熊則已經首當其衝,他們的活動範圍已經越來越小。
企鵝的生存空間在不斷縮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統計,兩極冰蓋正在因氣候變化而快速消融,進而使海平面加速上升。1993年到2014年間,海平面一共上升了66毫米,約以每年3mm的速度上升。
冰蓋的融化還會造成海平面上升,近年來,全球變暖效應的累積導致海平面每年上升8mm,是過去20年平均每年上升量的兩倍有餘!如果這種趨勢不斷增加,用不了100年,一些低海拔的沿海城市和地區可能就會面臨海嘯的威脅,甚至有可能直接不復存在。
海平面升高的威脅
全球變暖的危害還有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對任何地球村的居民的影響都將是災難性的。
關於全球變暖等氣候話題從上個世紀已經多次拿到了聯合國大會進行討論。然而由於世界各國無法對減排目標達成共識,氣溫繼續升高是必然的。
即使現在各國政府真的下定決心減排,大氣仍然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達到平衡,所以依舊無法逆轉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的趨勢。二氧化碳的濃度依然在逐年升高這顯示,我們在保護環境方面沒有處於正軌,有關數據一直在上升,而且一年比一年高。
科學家對二氧化碳的未來趨勢預測不容樂觀
以現在人類的科技來看,對自然的破壞似乎是一種必然。現在的根本問題在於,支撐人類發展的工業自18世紀以來,可以說幾乎完全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礎上。那麼煤和石油就是現代工業的基礎,而現代工業是支撐上層建築的基礎,沒有現代工業,這個世界根本供養不起這麼大的人口。現在的科技也還不允許全面支撐更好更新的能源使用方式。
現在的二氧化碳濃度是415ppm,根據預測模型推算,如果這個數值一旦超過了500ppm,全球變暖將變成不可逆的事件。所以,我們距離地球的崩潰邊緣可能只有一線之隔,這或許才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
當然,我們既要居安思危,也要學會在危機中期待轉機,一是期望世界各國能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上達成更多共識,二是期待人類可以點亮更多的科技樹,用新的方法解決全球變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