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研究出新技術!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2020-12-02 騰訊網

作者:文/虞子期

今年以來,關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受大家的關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澳洲野火」釋放的汙染物。根據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在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澳洲的這次野火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了約4億噸,而這個數據還沒有包含2月一段時間的釋放。

所以說這對我們地球的汙染性特別的大,同時最近大家看到南極高溫,冰川大規模的融化等情況出現,就將這個問題指向了澳洲「野火」,但是這裡面只能確定一個問題,那就是確實釋放了這麼多汙染物,那到底快速反應出溫室效應沒這個就不得而知了。而如果按照已有的科學理論來看,澳大利亞的野火可能對2020年的全球時候問題會帶來影響。

甚至還可能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打破二氧化碳排放的新高,這個數據到了2021年的時候就知道了,這裡就暫時看下就行。而引導這個問題的出現,我們需要說明的是科學界在不斷的針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反應,希望能夠在強排放的情況之下,減少二氧化碳的汙染,間接的說是希望將過多的二氧化碳給利用起來。

當然這裡可能不少的人會反駁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氧化碳對我們地球沒有影響,排放了不是植物要吸收嗎?地球這麼多植物也可以平衡,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二氧化碳的釋放基數已經超過了植物的「吸收」能力,所以說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被積聚出來,就算是海洋吸收都無法超越。

建立在過多的二氧化碳之上,我們理想的情況肯定是希望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利用的資源。確實根據《化學快報》報導指出,科學家們就研究出了一種快速轉化的方式,在以前的速率上提升了很多倍,這是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科學團隊開發的初衷並不是說什麼經濟效應,而是因為這種新方法可能有助於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並從長遠來看有助於防止全球變暖的持續性發展。

在今年發布的1月全球平均氣溫都知道,又是創下了有史以來最熱的1月,所以說如今阻止全球變暖是全球所有的人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不能再讓地球「熱」下去了,如果地球持續的升溫,那麼我們有一天真的可能會面臨大規模的極端氣候下。

所以說,科學家也看到了全球變暖對人類的威脅,無論是想什麼辦法,都希望能夠將溫室氣體的釋放經過轉化降低到最低進入到大氣層之中,日本科學團隊發布出來的新方法也是建立在「催化劑」上的,而上面我們也提到了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利用。甲烷不僅可以用作燃料,還可以用作氫載體。

一般情況而言,要將二氧化碳循環轉化為甲烷使用,有一種成熟的工業方法大家應該都知道,那就是使用「釕基催化劑」在300至400攝氏度的溫度下使氫氣與二氧化碳反應,但是這種方法限制了甲烷的產生量和產生時間效應,因為它需要超高的溫度才可以轉化出現,而如今的方法就改變了這一種限制條件。

根據科學研究者塞金表示,如今在低溫下運行就可以轉化,並且已經證明有利於提高二氧化碳的轉化率並增加甲烷的產生量,所以這種新技術將可能代替原有的技術,那溫度的限制調整到了多少呢?研究者指出,二氧化碳只需要在100攝氏度的溫度範圍內,就可以更有效,更快地轉化為甲烷,看到沒以前最高400度才能轉化,現在僅100度就行,所以說這確實改變的成果很大。

就算是對設備的要求,能夠達到100攝氏度的高溫就容易很多了,同時這種方法涉及在電場存在的「釕催化劑」作用下,利用「氧化鈰的納米顆粒」與二氧化碳的反應,達到這個優質的效果。在進行真正實驗之後,結果表明,該催化劑表現出高而穩定的催化活性,可通過電場加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

而更加令人驚喜的是,使用這種新方法,可以從大氣中收集的「二氧化碳中」產生甲烷,看到這這不需要特定的進行二氧化碳收集,直接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完全是打破了一個局限性的狀態,如今該研究結果已經公開,希望更多的工廠,能夠通過將工廠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再循環到有價值的能源中,可以無限量地生產甲烷,這也算是一個「雙重效應」了吧。

所以這個是值得為日本科學團隊點讚的,這不僅可以在理想的狀態之下,降低溫室氣體的釋放,還能夠產生更多的價值,如果全球能夠在合理的情況利用起來,肯定是可以減少溫室氣體對我們地球未來帶來的可能性影響。同時我們也呼籲少排放點汙染物,發展清潔能源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北極現38度高溫!大規模甲烷釋放中,地球會變成金星一樣的火球?
    ,在進行對北極地區超過360萬個湖泊監測發現,大量的湖泊已經出現了異常情況,沉積物正在被古細菌微生物所分解,同時它們釋放了大量的甲烷氣體,這在加速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因為甲烷是地球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並且甲烷的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強30倍,所以這還會間接的加速了北極地區氣溫的偏高模式。
  •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與甲烷合成為液態燃料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0日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發表論文稱,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電漿合成技術
  •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與甲烷合成為液態燃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0日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發表論文稱,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電漿合成技術,可將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讓碳捕捉有了確切的用途
  • 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濃度再創新高
    環保組織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大氣中甲烷的濃度再次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根據該組織的研究,截至2019年底,全球大氣中的甲烷平均濃度已經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2.5倍。過去十年中,甲烷的排放持續增多。
  •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科學家們一直在探討能不能通過大量繁殖海藻等海洋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美德等國科學家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用硫酸鐵粉末施肥可大量繁殖海藻,而且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夠以有機碳形式有效地沉入深海。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8日報導,科學家們於2002年1月開始在南極附近海域進行了此次長達數周、規模空前的實驗。他們在南緯50度和60度區域選擇了兩塊水域施加了"鐵肥"。北部海域缺乏矽酸鹽,富含硝酸鹽,而南部水域富含矽酸鹽。
  • 成都生物所在高溫原位加氫甲烷化製備生物天然氣研究中獲進展
    沼氣的成分主要為甲烷(50%~60%)和二氧化碳(40%~50%),經脫碳(二氧化碳)後可得到與天然氣品質相當的生物天然氣,以便利用現有的天然氣輸送和終端利用設施進行安全高值利用。目前工業應用的沼氣脫碳製備生物天然氣的工藝主要有高壓水洗、物理吸收、化學吸收、變壓吸附、膜分離等。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研究表明,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日益加劇,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日益增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含量創下新高。
  • 新「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變為甲烷
    圖片來源:MEHMETCAN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模擬光合作用,利用太陽的能量產生化學燃料。現在,一支研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目標——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銅和鐵基催化劑,可利用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如果經過進一步改進,新的催化劑將有助於減少人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這項新研究是「令人興奮的進步」。
  • 38度高溫!8個月244兆噸二氧化碳,北極在打開潘多拉魔盒?
    通過衛星觀測數據顯示,到2020年,每分鐘將有700噸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這可以說對全球溫室效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加劇了極端性氣候在全球的「肆虐範圍」。年的高溫特別的強,例如:38度的極端性高溫在以前是看不到的,而它的出現直接打破了氣候的常規思維。
  • 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8-36倍!甲烷含量仍在不斷上升
    如果世界能夠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變暖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那麼從理論上講,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將會下降。相反,自2007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上升,自2014年以來,增長速度甚至更快。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地球上失控的甲烷的潛在原因和後果。
  • 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有新方法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7日發表的一篇能源論文稱,科學家展示了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新方法。這種用溫室氣體生產燃料的方式,或將能為人類提供一種可持續能源。太陽的熱輻射能清潔且可持續,但是要儲存它卻十分困難,因為電池只有有限的存儲容量和壽命。所以研究人員提出,用太陽光的能量生產燃料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不同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的能力與其分子結構有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中規定要控制6種溫室氣體,它們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其中,後三類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強,但由於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較多,對地球升溫的貢獻佔了近一半。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目前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不同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的能力與其分子結構有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中規定要控制6種溫室氣體,它們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29日電 近日,化工系工業催化中心陸奇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題為《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的計算及實驗研究》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創紀錄,科學家們警告:主要原因是牛打嗝!
    從2000年到2017年,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大幅增加,導致研究人員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將上升4攝氏度。 科學家們警告說,這是人類要跨越的一個危險的門檻,將導致生態破壞導致的自然災害風險增加,從而導致大規模饑荒和移民。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中國3D列印網8月25日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設備,該設備能加從燃燒化石燃料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接觸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的CO2吸收裝置。鋁製設備的原位冷卻能力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氣體轉移到液態,從而提高了碳的保留率。
  • CH4甲烷氣體檢測儀和GRI-9106-R-CH4(國瑞儀器)
    2018年4月2日,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甲烷,化學式CH4,是最簡單的烴,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通過sp3雜化的方式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結構為正四面體結構,四個鍵的鍵長相同鍵角相等。在標準狀態下甲烷是一無色無味氣體。
  • 火星大氣95%被二氧化碳佔據,卻可以冷到零下133度?為什麼?
    火星大氣95%被二氧化碳佔據,卻可以冷到零下133度?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火星「寒冷的體質」?我們知道,地球的二氧化碳導致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造成惡劣的影響,但是地球的二氧化碳也僅僅佔大氣的0.03%。但是火星大氣幾乎全是二氧化碳,為什麼它的溫度反而比地球冷?
  • 好奇號首次分析火星大氣並未發現甲烷(圖)
    地球大氣裡超過90%的甲烷是由活有機體產生的,因此科學家希望「好奇」號能在火星大氣裡發現這種氣體。但是研究人員11月2日宣布,這輛一噸重的火星車通過火星樣本分析儀(SAM)進行第一次大氣測量,並未獲得任何收穫。帕薩迪納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克裡斯-韋伯斯特說:「總之,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未發現甲烷。但是未來幾個月我們將會繼續尋找,因為火星一直令我們驚喜不斷。」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