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變為甲烷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一種新的催化劑增加了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甲烷的希望,甲烷是用於取暖和發電的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圖片來源:MEHMETCAN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模擬光合作用,利用太陽的能量產生化學燃料。現在,一支研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目標——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銅和鐵基催化劑,可利用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如果經過進一步改進,新的催化劑將有助於減少人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這項新研究是「令人興奮的進步」。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家、太陽能燃料專家Edward Sargent說:「產生甲烷的好處在於儲存、分配和利用這種燃料的基礎設施已經廣泛存在。」

  在美國,甲烷最近超過煤成為發電的主要燃料。當甲烷燃燒時,它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用於發電的熱量。利用陽光產生甲烷的過程則相反,從二氧化碳和水開始,再加上電來重鑄甲烷的化學鍵。

  然而,實現這一轉化並不容易。8個電子和4個質子必須加到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才能形成一個甲烷分子。每個電子和質子的加入都需要能量來推動轉化。金屬催化劑可以幫助促進這些反應,它們抓住每個反應分子「夥伴」,使反應更有可能發生,並減少能量消耗。

  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當與吸光材料結合時,銅微粒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更富能量的化合物方面展示出初步的潛力,但是效率和速度仍然很低。因此,研究人員嘗試將銅與其他金屬結合。他們將兩種金屬微粒置於細小的、毛髮狀的納米線上,這些納米線的設計就像微型太陽能電池,能夠吸收陽光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為催化劑的反應提供電子。

  2016年,研究人員報告稱,矽納米線上含銅和金的催化劑有助於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

  2019年3月,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電氣工程師Zetian Mi及其同事發現,在吸光的氮化鎵(GaN)納米線陣列中,一種基於釕和鋯的催化劑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酸鹽(一種工業上有用的化合物)。但這些努力都沒有產生可被廣泛使用的燃料。

  現在,Mi和同事已經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們從生長在商用矽晶圓上的GaN納米線入手,然後使用一種叫作電沉積的標準技術,將5~10納米寬、由銅和鐵混合而成的微粒加入其中。在二氧化碳和水存在的情況下,該裝置在光照時能將光中51%的能量轉化為甲烷,而且速度很快。

  其他研究人員此前已經達到了更高的太陽能甲烷生成效率,但工作速度太慢,不切實際。本月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導了這種新型催化劑,作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光碟機動催化劑,其效率和產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計算機模擬顯示,催化劑中的兩種金屬與二氧化碳分子結合,使其產生彎曲,從而更容易發生反應並吸收電子。「它降低了關鍵步驟的能量屏障。」Mi說。

  與其他許多光吸收劑和催化劑相比,這一方法的所有組件都是廉價且豐富的,並且已經在工業上使用。Sargent指出,下一步要提高甲烷生產的效率和速度,這是使現行系統可行的必要條件。一旦實現,新方法將提供一種利用陽光製造燃料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有新方法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7日發表的一篇能源論文稱,科學家展示了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新方法。這種用溫室氣體生產燃料的方式,或將能為人類提供一種可持續能源。太陽的熱輻射能清潔且可持續,但是要儲存它卻十分困難,因為電池只有有限的存儲容量和壽命。所以研究人員提出,用太陽光的能量生產燃料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與甲烷合成為液態燃料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0日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發表論文稱,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電漿合成技術,可將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讓碳捕捉有了確切的用途。
  •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與甲烷合成為液態燃料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0日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發表論文稱,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電漿合成技術,可將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讓碳捕捉有了確切的用途
  • 【工業之美】對抗全球氣候變暖 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變為塑料
    為了延緩全球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減少大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含量,這其中包括了「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納米大小的光感應材料,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由此產生氧化還原酶反應,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相應的化學物質。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在這項工作中,成功地將TiO2負載MIL-101特定的孔道裡,並且實現了負載量可控。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負載TiO2的MOF不同組分之間分工協作,實現了電子的快速轉移和催化反應的快速進行。基於MOF材料的CO2轉化效率首次達到了12 mmol/g/h,遠遠超出了現有的固體或分子催化劑。
  • 另闢蹊徑:二氧化碳可以轉化為經濟氣體甲烷
    Lett. 2020, 49, 303–306)開發了一種在低溫下通過電場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新方法。 與以前的方法相比,這種新方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產生大量的甲烷氣體。甲烷是一種有價值的經濟氣體,可用於產生熱量和電能,因此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減少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時緩解全球變暖的進程。
  • 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 新型光催化劑將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變身能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孫永福教授、謝毅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具有雙金屬活性位點的超薄納米片催化劑,並實現了其對二氧化碳光還原產物高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能源》上。  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是當前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 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8-36倍!甲烷含量仍在不斷上升
    如果世界能夠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變暖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那麼從理論上講,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將會下降。相反,自2007年以來,這一數字一直在上升,自2014年以來,增長速度甚至更快。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地球上失控的甲烷的潛在原因和後果。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
  • 上海突破"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工業化核心難題
    原標題:溫室氣體「攜手」變廢為寶  如何讓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起「變廢為寶」?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團隊有辦法。他們能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成重要的原料氣———合成氣。
  • 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圖1 發表信息通過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還原成有利用價值的化學產品不僅能夠為能源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人工光合作用其實也是一個化學反應式,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變成氧氣+化學燃料。這是納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應用。  而楊培東在「人造光合作用」上實現了跨時代的突破,可以說將徹底改變目前能源存在情況。  楊培東團隊構建了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組成的獨特系統。該系統可捕捉到到尚未進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一過程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日本科學團隊發布出來的新方法也是建立在「催化劑」上的,而上面我們也提到了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利用。,所以這種新技術將可能代替原有的技術,那溫度的限制調整到了多少呢?在進行真正實驗之後,結果表明,該催化劑表現出高而穩定的催化活性,可通過電場加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