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催化劑將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變身能源

2020-12-01 光明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孫永福教授、謝毅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具有雙金屬活性位點的超薄納米片催化劑,並實現了其對二氧化碳光還原產物高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能源》上。

  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是當前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受植物光合作用的啟發,科研工作者設計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將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為碳氫燃料,這不僅有助於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且還可以獲得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然而,二氧化碳還原產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原產物的還原電位相近等問題,使得還原產物的選擇性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將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還原成甲烷仍是一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問題。

  課題組設計構建了一種雙金屬位點型超薄納米片以期實現精準調控二氧化碳還原產物的選擇性。以製備的缺陷態CuIn5S8超薄納米片為例,理論模擬和原位紅外光譜測試結果均證實低配位的銅和銦位點能夠與二氧化碳分子作用生成高穩定的銅—碳—氧—銦中間體,而該中間體在同時斷裂形成自由態的一氧化碳分子時,則需要克服很高的反應能壘;相比較而言,在該中間體的碳原子上加氫形成羥基中間體的反應則是放熱反應、能夠自發進行,從而使其更傾向於獲得接近100%的甲烷選擇性。光催化測試結果證實,含硫缺陷的CuIn5S8超薄納米片在可見光碟機動下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甲烷的選擇性達到近100%,並實現較高的產率。(吳長鋒)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9-0431-1

[ 責編:趙清建 ]

相關焦點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為噴氣燃料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2日發表的一項化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團隊利用便宜的鐵基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氣體直接轉化為噴氣燃料亦因此,生產碳中和燃料(指實現淨碳足跡為零,即增加的溫室氣體量與減少的量相等)和高附加值化學品,對於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有害影響非常重要。不過,將二氧化碳選擇性地轉化為想要的化學品非常難,這種轉化通常需要使用昂貴的催化劑或經過多個耗能的反應步驟,這些最後都被證明效率不高、成本效益比欠佳。想要超越化石燃料,就要找到一種高效且經濟的燃料生產方式。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光催化為甲烷—論文—科學網
    CO2還原系統中對CH4的生成具有高選擇性(>96%)。強還原能力的Zn-ε-Keggin連接光敏的卟啉的策略是POMCFs高選擇產生CH4的重要原因,Zn-ε-Keggin的八個MoV原子理論上可以提供八個電子來實現多電子還原。 化石燃料持續燃燒產生的過量二氧化碳,導致了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將過剩的CO2人工轉化為可用能源產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納米催化劑可高選擇性將CO2轉化為CO
    科技日報訊 (王建偉 記者馮國梧)天津工業大學尹振博士利用鈀銅雙金屬納米電化學催化劑高選擇性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該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能源》上。二氧化碳的電催化轉化,即通過輸入電能並且在催化作用下將其還原生成化學品和燃料。
  • 變廢為寶:這種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光催化為甲烷
    >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強還原性Zn-ε-Keggin與光敏金屬卟啉(TCPP)相結合,新催化劑選擇性超過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實用燃料和化學品
    圖片來源,Pixabay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攀升,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分解CO2分子的新方法,以製造有用的碳基燃料,化學藥品及其他產品。如今,布朗大學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對銅催化劑進行微調,高效利用CO2生產出複雜的碳氫化合物(稱為C2-plus產品)。
  • 科技日報:研發新型光催化劑:常溫光照高效制氫,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科技日報訊(作者 陳曦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上述研究相關的論文於6月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的子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實際上,所謂的人工光合作用需要先將二氧化碳分解為一氧化碳和氧氣,然後再將一氧化碳和氫結合成有機物。這個過程需要使用催化劑且消耗能量。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新型硝基芳烴高選擇性還原催化劑
    因此,硝基芳烴選擇性還原生產芳胺類化合物一直以來都是化學家們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中貴金屬催化劑(Pd、Pt等)表現出極其優異的催化性能,但對於硝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功能性官能團,尤其是易還原的取代基團,往往對目標產物表現出極低的選擇性。
  • 我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4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
  • 科學家發明新型催化劑:二氧化碳直接變成噴氣燃料
    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中會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燒也是類似的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氣候變暖的關鍵原因之一。英國多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鐵基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變成烴類噴氣燃料。
  •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央廣網天津3月26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碳經濟:電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具有成本效益的乙醇
    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的電催化劑,可以有效地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乙醇。據Argonne高級化學家和UCHicago CASE科學家Di-Jia Liu 所說,由其催化劑產生的過程應有助於循環碳經濟,這需要二氧化碳的再利用。這是因為新的電催化劑以非常高的能源效率並且僅用一小部分現有成本即可將CO2和水轉化為乙醇。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分解二氧化碳新型催化劑誕生!僅需陽光和水或將成「人造植物」
    一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單點可見光活化催化劑,它能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積木」分子,可用來製造有用的化學物質。這項發現開啟了利用陽光將溫室氣體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燃料的可能性。光「踢出」電子,也就是說,使它們能夠被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利用。陽光可能是這種光的自然來源。但是許多半導體只能被紫外線激活,而紫外線只佔太陽光譜的不到5%。Frenkel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找到另一種半導體材料,在這種材料中,自然光的能量將與電子完全匹配。」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化石燃料的過量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電催化CO2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潛在途徑。然而,目前CO2還原電催化劑性能不足和系統成本過高制約了該技術的應用。將CO2還原為一氧化碳(CO,重要的工業原料)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較高。單原子電催化劑有著較優的催化性能,尤其是Ni基單原子具有較高的CO選擇性。
  •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新型光催化劑可高效合成過氧化氫 2019-08-02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