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2020-12-04 央廣網

央廣網天津3月26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眾所周知,因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形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全球氣溫逐漸變暖,災害性天氣逐年增加。如何高效製取氫氣等綠色能源、如何實現二氧化碳的轉化利用成為了全球科學家關注的焦點。

「光催化技術」因其穩定、高效、清潔的特性,正在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這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淨化技術,其原理是基於光催化劑在光照條件下的氧化還原能力,達到淨化汙染物、物質合成和轉化等目的。其中,光催化劑性能是光催化技術的核心,該性能的高效與否,決定了催化反應的效能。

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理論計算與結構設計的基礎上,通過精確控制鍺矽元素的含量,首次實現了鍺和矽基二元二維材料的帶隙調控,獲得了一種全新材料——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這種新型二維材料因兼具適宜帶隙結構、寬光譜吸收、高比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活性,而呈現出優異的光催化性能。實驗結果顯示:以該材料作為光催化劑,能夠在常溫條件下通過光照高效率產出氫氣;利用該材料對二氧化碳進行光催化反應,還原出一氧化碳的效率能達到目前主流光催化材料的幾十甚至數百倍以上。

「這種新材料展現出了高效、綠色、環保的特性。」據封偉教授介紹,該材料同時也是製備高性能納米能量轉換器件和納米光電器件的理想材料,有望為未來新型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調控及光電性能提升提供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撐,「在多個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常溫光照高效制氫 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焦德芳、記者王敏)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日前,天津大學教授封偉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科技日報:研發新型光催化劑:常溫光照高效制氫,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科技日報訊(作者 陳曦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天津大學研發工藝將「木質素」變廢為寶
    天津大學研發工藝將「木質素」變廢為寶 2015-05-11 22:50:445月11日電 (記者 張道正)天津大學11日透露,該校化工學院教授李永丹帶領團隊設計了一種工藝,突破性地將鹼木質素完全轉化成為高附加值的有機小分子化合物,能夠做到將「用之困難、棄之汙染」的木質素變廢為寶。
  • 「人工樹葉」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新聞—科學網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製TiO2生長的理論機制,最終實現了半導體納米材料在MOF中的無損填充。兩種材料特性的高效協同,將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劑。
  • 開發新型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黑龍江日報10月30日訊 今年35歲的何冬青2012年從吉林大學化學學院畢業後,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繼續深造兩年,隨後帶著對家鄉的眷戀來到了黑龍江省科學院高技術研究院功能複合材料工程中心,從事光催化產氫的研發及光催化機理的研究。
  • 研發出具光催化性能新型纖維材料
    為解決二氧化鈦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的諸多不足,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科研人員提出通過在纖維材料表面構築具有層級結構的二氧化鈦顆粒,製備出可循環使用的新型光催化材料
  • 天津大學研究新技術讓二氧化碳捕集材料「深呼吸」
    圖為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原理示意圖。天津大學供圖圖為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原理示意圖。天津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7月16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陳錚傑)日前,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天津大學鄒吉軍課題組:非晶態NiO材料應用於光催化全解水
    作者設計了一種非晶態a-NiOx半導體材料,利用其帶尾態吸收捕獲長波長太陽光,同時這種無序結構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以加快光催化表面反應動力學。以此為基礎構造α-NiOx||C3N4異質結實現了680 nm光照驅動下的光催化全解水。能源和環境危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關鍵課題,利用太陽光碟機動化學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措施。通過光催化分解水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產氫燃料的有效策略。
  • 半導體光催化材料領域專利分析
    半導體光催化過程不僅能利用太陽光將廢氣、工業廢水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小分子物質,還能通過光解水制氫獲取清潔能源,因此半導體光催化材料在環境和能源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半導體光催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拓展到電子設備、功能塗料、智能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本文中,筆者將從專利角度分析半導體光催化領域的發展概況。
  • 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原標題:新型二氧化鈦表面室溫下可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記者近日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銳鈦礦二氧化鈦表面模型,可實現二氧化鈦可見光吸收及催化活性大幅提升,可為清潔能源開發提供新的路徑。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 天津大學成功合成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從我們人類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我們現在緩解氣候變暖的方法主要有減少碳排放和將已經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下來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在所難免的,我們現在能夠做的,主要就是減少排放量,並不是說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即使我們恢復到原始社會狀態,此前已經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是會繼續發揮「保溫」的作用。所以,我們緩解氣候變暖還需要考慮如何將已經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下來。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導讀:基於太陽能的人工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能源,然而催化劑的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限制其得以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MOF材料是有機配體和金屬離子或團簇通過配位鍵自組裝形成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框架內的孔隙可以吸附和存儲氣體分子。結合MOF材料的可調光吸收性質,MOF材料被認為是理想的光催化劑載體。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發現,該材料對光催化產氫和有機汙染物的降解也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將CO2定向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能源與材料, 也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問題, 並減緩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將豐富、價廉、可再生的CO2「變廢為寶、高值化利用」, 以部分替代化石原料, 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當今世界正處於能源供給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向基於太陽燃料轉型的過渡時期, 利用太陽能以及可再生電能將CO2還原為生產碳氫燃料, 已經成為本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及挑戰的熱點課題。
  • 香港城市大學Angew光催化薄膜選擇性催化轉化二氧化碳製備甲烷
    研究背景人工光合作用捕獲氣態CO2排放,並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和空氣中的水分子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是一項潛在的尖端技術。更多詳情:關注公眾號科研動態(ID:likesci)圖1. 氧化亞銅@Cu-MOF複合光催化劑合成示意圖在眾多光活性材料中,Cu2O通常具有有效的可見光吸收和有利於CO2還原的導帶位置。
  • 人民網:南開大學「可呼吸」鈉-二氧化碳電池取得突破性進展
    圖1 鈉—二氧化碳(Na-CO2)電池結構及反應人民網天津7月15日電 (記者 朱虹)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軍教授團隊在利用CO2呼吸的室溫可充鈉-二氧化碳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可充室溫鈉-二氧化碳電池」(Rechargeable Room-Temperature Na-CO2 Batteries)為題,在《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