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10日報導,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化學雜誌《Angewandte Chemie》發表論文稱,他們發明了一種非常獨特的電漿合成技術,可將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讓碳捕捉有了確切的用途。
據《物理科學網》介紹,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新技術,可將二氧化碳和甲烷直接合成較複雜的化學物質,比如乙酸、甲醇、乙醇和甲醛等,端看合成的環境條件(室溫和大氣壓)而改變。
在以往,將兩種穩定的惰性分子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或化學品是非常困難的,通常需要高溫或催化劑,所需的能量也往往很大,因此很不划算。但利物浦大學的電漿合成技術,雖然也要提供能量,但輸入能量比較低,而且是在室溫與常壓下合成,使得這套技術可大規模普及化的應用。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發展的非高熱電漿體合成法,提供了一個二氧化碳的解決方案,也是對未來化學工業的重要革命。」
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大的溫室氣體,但很多人其實不了解的是,俗稱天然氣、沼氣的甲烷也是強大的溫室氣體,甚至溫室效應能力比二氧化碳要強10—50倍。許多科學家擔心,湖底、凍土層、海底的大量甲烷若因氣溫上升而釋放到大氣裡,全球暖化將會極劇加速。
為了應對溫室氣體帶來的全球氣候問題,碳捕捉與碳封存相當重要,也就是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給收集起來,並找個結構穩固的地層深埋進去,但碳封存仍屬理論階段,埋入地底的二氧化碳能否安全的待著不散亦是個問題。若電漿合成技術有效果,那麼我們可以一次處理2種溫室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