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宿命?100年前的理論暗示,甲烷才是火箭燃料的未來

2020-11-08 科技帝國


2012年,當世人紛紛擔心世界末日是否會到來之時,SpaceX的首席工程師埃隆馬斯克平靜的做出了一個決定:研發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火箭——Starship!8年來,SpaceX雖然推出了幾部星際傳輸系統的渲染視頻,但或多或少,世人對馬斯克口中的星艦還是 持懷疑態度,因為星艦所採用的多項技術實在是太前衛了!

8年後的2020年,SpaceX在完成了其首次商業載人發射之後,馬斯克當即調整了其公司內部的項目優先級,星艦成為了SpaceX優先級最高的項目!緊接著,星艦原型機爆炸的消息接踵而至,壓力與嘲笑也隨之而來,但黃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20年8月,星艦SN5原型機在一臺猛禽發動機的助力下完成了150米跳躍測試,後續的優化版本SN6在10月份又完美通過了150米跳躍的第二次測試,星艦這個在世界科技圈飄蕩了8年的概念產品,終於成功飛天了!隨後,SpaceX宣布要將第8款星艦原型機SN8打造成一款縮小版但配件齊全的「準星艦」,並計劃在2020年聖誕之前完成15公裡高度的飛行測試!

SN8將搭載三臺猛禽發動機,其已於10月22日完成了第一次靜態點火的嘗試,成功與否未知!每一次星艦原型機的靜態點火測試,都是對猛禽發動機的一次技術驗證,相較於獵鷹9號所採用的梅林發動機,猛禽發動機有兩大革命之處,其一是猛禽採用了全流量分級燃燒的架構,其二是猛禽以甲烷作為主燃料,如果你還不了解全流量分級燃燒的概念,不妨去看看帝哥前幾期的視頻,本期內容,帝哥將重點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甲烷?

據帝哥所知,目前世界上使用甲烷作為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只有兩個型號,一個是世界首富貝佐斯旗下公司藍色起源正在研發的BE4,另一個就是SpaceX的猛禽。SpaceX在2012年為猛禽選擇燃料時略為保守,他們打算繼續使用RP-1。RP-1是精製煤油的代號,R是REFINED,意思是「更好」,P是煤油的首字母,1是標準號,所以RP-1就類似於汽車排放裡的「國標5」。2014年,SpaceX宣布放棄RP-1,猛禽發動機將改以甲烷作為主燃料!燃料的突然改變勢必會讓猛禽的架構被迫做出較大的改動,是什麼原因讓馬斯克及其研發團隊壯士斷腕做出了這種180度的反轉選擇呢?了解馬斯克的人都知曉他有一個重心壯志,也是其創建SpaceX的初心——讓人類可以往返於地球與火星之間,讓人類真正變成跨行星物種!RP-1被捨棄,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法支撐SpaceX的火星移民計劃,那為什麼SpaceX不直接享用NASA的成果選擇液態氫作為燃料呢?相較於RP-1和液態氫,馬斯克和貝佐斯到底看上了甲烷的哪些優勢呢?

RP-1曾助力土星五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載人登月,液氫更是為NASA帶來了大名鼎鼎的太空梭,二者相較於甲烷,各有優劣。如果單純從能量的釋放效率上來講,液氫無疑是最好的,它的理論比衝可達460秒,而RP-1的理論比衝只有360秒,甲烷的理論比衝為380秒。比衝是衡量發動機動力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360秒指的不是發動機的一次性燃燒時間,而是在消耗單位重量推進劑的情況下,發動機能夠保持某一推力的時長,顯然時間越長,火箭就能飛的越高,那麼發動機的效率亦或是性能也就越好。如果從這一點來衡量,液氫的性能明顯高於甲烷和RP-1,甲烷相較於RP-1又有大約5%的性能提升,液氫是當之無愧的NO.1,這也是美國曾經的太空梭、正在研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LS)、以及我國長徵5號系列火箭選擇液氫作為主燃料的原因!但大家不要忽略一個事實,這種比較只是基於燃料的潛在理論性能表現,沒有考慮使用這種燃料要付出哪些代價的情況下得出的。美國的太空梭共發生過兩次空難,14名太空人犧牲,太空梭內部的大量液氫難辭其咎!

首先,液態氫對溫度的要求極為苛刻,宇宙中最低的溫度是-273.15攝氏度,而氫的沸點就已經低至了-250攝氏度,不可思議的是氫的冰點只比沸點低9度也就是-259攝氏度,氫想要以液體狀態存在,溫度就必須控制在-259攝氏度和-250攝氏度之間!高了,液氫直接氣化,低了,液氫又會固化,這就要求裝載液氫的燃料倉在溫度傳遞上高度絕緣,一旦燃料倉中氫的溫差超過9度,就勢必會產生災難性後果!

其次,超低溫的液態氫會引起金屬的氫脆現象,也就是氫原子會融入到金屬中,造成金屬出現微小裂紋,削弱了燃料循環系統的整體強度,而發動機內部處處充斥著高壓,當金屬裂縫遇到高壓,那麼災難又可能隨之而來!

再次,氫氧組合時的燃燒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雖然絕大多數發動機都搭載了循環冷卻系統,但依然對構成發動機的金屬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沒有超高的材料學工藝,想在火箭中玩轉液態氫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液氫的密度只有70千克每立方米,液態甲烷的密度則是422.5千克每立方米,火箭要裝載等重的液態甲烷和液態氫,就要求氫燃料倉的體積近乎6倍於甲烷燃料倉的體積,這又會增加燃料倉的金屬用量,進而增加燃料倉的重量,迫使火箭主體結構的三維相應的增加,火箭的乾重提高了,相應的火箭的有效載荷就降低了,單就這一點原因,就幾乎將氫氣的高比衝優勢抹平了。難怪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選擇甲烷,不再看氫原子的臉色!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液氫在航天領域的尷尬,帝哥覺得「天上的美味,凡間能得幾回聞」較為合適!這也是目前多數火箭仍以RP-1作為燃料的原因。RP-1有兩個核心優勢,其一是常溫下即以液態形式存在,存儲方便,其二是其密度大約是液態甲烷的兩倍,達到了809千克每立方米,可以做到比甲烷更小的燃料倉。表面上看較小的燃料倉是一個優勢,但不要忽略了一個事實,無論選擇哪種燃料,在氧化劑的選擇上,液態氧依然是大規模的首選,氧氣的沸點是-183攝氏度,冰點是-219攝氏度,而RP-1的冰點只有-60攝氏度,這就要求RP-1的燃料倉和液氧的燃料倉之間添加隔溫設施,這又增加了兩個燃料倉的複雜度!甲烷則恰恰相反,因為在沸點與冰點上,甲烷和氧氣很接近!液態甲烷的沸點是-162攝氏度,冰點是-184攝氏度,這種特性使得液態甲烷倉和液氧倉之間幾乎不需要熱絕緣層。另外在製造成本上,每公斤RP-1大約需要30美元,而每公斤液態甲烷和液態氫都只要2美元左右,RP-1的性價比太低!

其實對火箭而言,燃料倉的大小與燃料的費用不是限制火箭的核心因素,目前火箭最大的弊端是「一錘子買賣」!先不說火箭回收技術難不難,就RP-1燃燒之後對發動機的副作用而言,解決起來都讓人頭疼!RP-1燃燒之後會產生大量的碳,雖然大部分的含碳物質會被排放到大氣,但還是有少部分燃燒不完全的煤油會附著在發動機內外表面,這又增加了發動機排汙系統和冷卻系統的複雜度,也會影響發動機的復用性與穩定性,黢黑的獵鷹9號箭體就是明證,這也是馬斯克目前對梅林發動機的最大抱怨,他多次稱讚了猛禽所使用的甲烷,因為甲烷的沸點很低,即使出現不完全燃燒現象也會以氣體形式被排到發動機之外,另外就是甲烷燃燒之後只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這讓以可復用性為核心目標的猛禽的清潔工作相當容易!

到此為止,如果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甲烷的性價比最高,它比RP-1便宜且易清潔又相對環保,相較於液氫而言,它又降低了發動機的設計複雜度以及對金屬材料的苛刻要求,甲烷有理由成為火箭發動機燃料的未來主力!但僅此而已嗎?不要忘記馬斯克賦給星艦的初心:往返於地球與火星之間,實現星際穿越!

人類目前已實現的最遠雙程旅行是地球與月球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只有大約38萬公裡,而地球與火星的平均距離達到了2.25億公裡,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在地球與火星相對較近的情況下,從地球上出發,也得需要近7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期間太空人的吃喝問題如何解決?歷時7個月到達了火星之後,太空人返回地球的燃料又如何解決?一次性帶齊所有吃喝與燃料?不現實!人類唯一能藉助的手段,還是化學反應,也就是從地球之外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生成所需的各種物質,還好1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薩巴蒂埃(Sabatier)的法國化學家給出了理論支撐!

薩巴蒂埃反應是通過氫氣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產生水和甲烷的過程,它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幾乎是一個完美的閉環,意即產生的水可以再次被電解分離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又可以跟二氧化碳再次反應生成水和甲烷,如此一來,只要有初始的氫氣,就可以將源源不斷的二氧化碳變成或者是水、或者是氧氣或者是甲烷,按需保留即可!有了這個理論支撐,只要某一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二氧化碳,人類貌似就可以生存下去!巧了!火星上就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藉助薩巴蒂埃反應,不僅可以生成人類生存所需的水和氧氣,還可以生成甲烷為星艦的返航提供燃料!

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火星上,人類步入深空的動力之源已越發明顯,昨天我們對沼氣池裡臭氣愛答不理,今天如果不重視,明天我們可能就對它已高攀不起。馬斯克及其幕後一眾技術大拿在2014年拍板選擇甲烷,不但體現了他們嚴謹的工程師精神,更展現了以未來為導向的技術發展格局!薩巴蒂埃反應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地球之外源源不斷的獲取甲烷,從火箭燃料的角度出發,這是甲烷相較於RP-1和氫氣的絕對優勢,人類即將跨越單程火箭的溝壑,進入雙程甚至多程火箭的紅海!甲烷在航天領域的大規模應用,讓人類有能力在火星上建立起一座永久基地,以火星為跳板,以甲烷為燃料,擁抱星辰大海步入深空!

其實人類科技發展的過程,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出正確選擇的過程!恭喜你甲烷!一躍從沼氣池飛進了火箭發動機!

相關焦點

  • 馬斯克為在火星製造火箭燃料找到了辦法
    未來的太空人該如何從火星返回地球?為解決燃料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火星找到燃料源。最可能的方案是他們可以利用火星上已經存在的甲烷製造火箭燃料。早在數年前,科學家就以發現在火星有大量甲烷存在,但並未發現甲烷產生的源頭。除在火星開採甲烷之外,根據最新實驗表明,還可以利用火星的其他物質製造甲烷。
  • 馬斯克迎來強勁對手,俄羅斯將建造重型火箭,以甲烷為燃料
    ​提到馬斯克,相信對於航天事業發展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非常感興趣,根據資料顯示,馬斯克從小就是一個「太空狂人」,長大後也是從事了他最熱愛的航天事業,所以,他也被稱作「現代版鋼鐵俠」。馬斯克的公司雖然是商業航天,不過卻一點都不比國家級的航天局差,就連NASA也是和馬斯克的SpaceX展開合作的,而且前段時間,馬斯克還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商業火箭運送太空人往返地球和國際空間站的壯舉。
  • 馬斯克迎來強勁對手,俄羅斯將建造重型火箭,以甲烷為燃料!
    提到馬斯克,相信對於航天事業發展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非常感興趣,根據資料顯示,馬斯克從小就是一個「太空狂人」,長大後也是從事了他最熱愛的航天事業,所以,他也被稱作「現代版鋼鐵俠」。
  • 俄羅斯突發奇想,開發可重複使用的甲烷火箭,想學馬斯克
    俄火箭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走上了馬斯克(Elon Musk)的道路,正在開發可重複使用的甲烷火箭 2018年,普京提議以美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和OneWeb衛星的示例實施類似項目。假定這個系統的星座將包括640枚小衛星,顯然需要便宜的阿穆爾甲烷火箭。為什麼俄羅斯的火箭以前沒有甲烷發動機?
  • 未來的太空人可以使用甲烷在火星上製造火箭燃料
    未來的太空人如何從火星返回地球?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他們可以從紅色星球上已經存在的甲烷中製造火箭燃料。 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來生產基於甲烷的火箭燃料,他們希望這可以使從火星返回的旅程更加可行。這種方法先前是由SpaceX的Elon Musk和工程師提出的,他們考慮了利用火星上冰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來產生甲烷所需的碳和氫的方法。
  • 甲烷燃料縮短火星探險的距離
    近年來,隨著馬斯克的火星計劃越來越旺,吸引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然而,當人們靜下心來就會發現依然有很多障礙,其中就包括遙遠路程所需的火箭燃料是巨大的。但科學家們並沒有輕易放棄。美國科學家們就發明了一種在火星上將甲烷轉化為火箭燃料的新方法,這為未來太空人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任務增加了關鍵的靈活性。SpaceX公司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其他工程師找到了將火星上冰中的水與二氧化碳結合以獲得足夠的碳和氫來生產甲烷的方法。
  • 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太空探索的未來動力!
    本季第7篇《大地飛彈:印度第一款近程彈道飛彈》中,小火箭給出了液體火箭燃料的一個比較罕見的燃料配方:50%的二甲代苯胺與50%的三乙胺混合之後的產物。本篇,是跨越整整16個月的小火箭液體火箭發動機系列第1季文章的完結篇。既然是完結篇,那麼一定是要以一種能夠在未來的飛彈或者運載火箭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來壓軸了。
  • 火星返回地球燃料不夠?物理學家:鋅和一臺小設備就能製造甲烷火箭...
    太空旅行者始終面臨著一個緊迫問題:太空人如何才能有足夠的燃料從火星返回地球?現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物理學家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多年來科學界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這顆紅色星球上製造甲烷燃料,但許多人提出的方法需要大型設備和多個步驟。
  • 美國成功試驗甲烷燃料火箭發動機 有諸多優勢
    據space網站2007年5月7日報導,工程師們成功試驗了一種以甲烷為動力的火箭,這是甲烷在航天發動機領域中的首次應用。未來這種新型發動機可能把火星、木星、土衛六以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用作天基燃料補給站,允許從地球發射更輕便的太空飛行器,而且更容易發射。
  • 「馬斯克」starship火箭的幾項「黑科技」
    ,Starship被設想為一艘180英尺高的宇宙飛船,將在大約220英尺高的火箭助推器Super Heavy的推動下進入軌道。這艘宇宙飛船可以在低地球軌道上補充燃料,以便一次性將100名乘客和100噸以上的貨物送往火星。
  • 馬斯克:未來地球-火星旅行實現航班化
    按照馬斯克演講中的描述,BFR火箭箭體高度77.5米,乾重275噸,推進劑重6700噸。火箭底部裝備42臺猛禽發動機,海平面推力128MN,真空推力138MN,可重複使用1000次,真正實現火箭復用民航飛機化。BFR超級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450噸,推進劑使用液氧和甲烷。BFR與MCT分離時速度將達8650千米/時,BFR將使用推進劑質量的7%完成返回著陸。
  • 馬斯克詳解火星殖民計劃:2020年開始測試 計劃100萬人
    而為了能夠飛往火星,「星際運輸系統」能夠在軌道上進行燃料的補充,而在到達了火星之後,飛船也還能夠在火星上加工燃料,使飛船有足夠的燃料返回。按照馬斯克的計劃,SpaceX希望擁有1000套這樣的「星際運輸系統」用於運送人類前往火星。
  • 昨天,馬斯克用這款火箭發動機把不鏽鋼水塔送上了天
    未來,SpaceX公司將會用31臺「猛龍」發動機把高達120米的最終版星艦火箭送入太空,並用這枚火箭把人類送上月球,甚至火星。已經多次執行重大任務的「獵鷹9號」火箭,用的就是九臺「梅林」發動機並列。而此次,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們要把更大更重的「星艦」送上太空,略顯嬌小「梅林」發動機自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於是,「猛龍」(Raptor,又名「猛禽」)發動機在工程師們的努力下應運而生。「猛龍」發動機使用液氧甲烷作為燃料,單臺推力達到了2000千牛,海平面比衝330s,推重比高達170。
  • SpaceX獵鷹火箭,只是能重複利用,太空梭才是未來
    網上有人說,馬斯克的獵鷹可回收火箭,抓住了未來。相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馬斯克獵鷹9的優勢,在於可以重複使用。按照SpaceX公司的計劃,未來理想狀態之下,可以使二手火箭發動機重複使用次數達到20。與可回收火箭相比,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次數,高達100次。美國在冷戰時期,已經將太空梭,作為重點發展目標。通過精細的計算,美國科研機構認為,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次數,完全可以超過100次,是火箭重複使用次數的5倍。
  • 中國突破可回收火箭關鍵技術,馬斯克有了強勁對手,美國壟斷不再
    據北京日報報導,不久前,中國星際榮耀「焦點一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完成二次啟動長程500秒試車,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液氧甲烷發動機二次啟動的國家,這種液氧甲烷燃料發動機設計可重複使用次數超過30次,可以為火箭節省70%以上的製造和發射成本,大大降低了太空探索的花費。
  • 馬斯克:中國也意識到了火箭回收的重要性,一個時代即將終結
    除了SpaceX又有哪些公司在研發可回收火箭呢?‬在質疑中起步馬斯克提出火箭回收的時候,曾經就有國內專家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是一種看起來很經濟但不實用的技術。而國外華爾街大亨們更是認為這是一種資本的手段,來賺取資本家們的錢認為馬斯克是騙子。
  • 馬斯克揭示星際飛船藍圖:未來可同時發射 100 人去太空
    星際飛船的概念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多次改變,現在馬斯克計劃揭示其最新藍圖。馬斯克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SpaceX測試場進行演講。博卡奇卡是墨西哥邊境以北的小鎮,SpaceX始終在這裡為星際飛船建造大量的測試硬體,馬斯克在演講期間以這些閃爍著銀光的硬體設備為背景。此外,我們還看到星際飛船的測試原型,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進行高空測試飛行。
  • 為什麼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無法實現
    殖民火星是馬斯克最有名的「理想」之一。其旗下的Space X公司正在開發的重型運載火箭,代號為BFR(Big Fucking Rocket),長達100米。馬斯克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曾介紹過他的殖民火星計劃,他要將至少100萬人送上火星,此外還有一些細節:(1)採用液體甲烷作為能源探索火星的太空飛船將採用液體甲烷作為動力
  • 為什麼說星艦成功之後,會讓所有火箭都成為上一代產品
    為什麼馬斯克會如此安排,這是因為馬斯克認為獵鷹系列火箭不足以承載他在火星建立人類棲息地的理想。他讓SpaceX專注於研發星艦,認為當星艦研製成功之後,所有之前的火箭都將成為上一代產品,起到類似初代iphone發布時那種在手機界石破天驚的效果。
  • 未來馬斯克在火星建城市
    這座城市將使用目前正在研製中的星際飛船提供燃料和人口,該飛船設計用於運送人類往返火星。馬斯克上周出席火星學會年會時詳細介紹了衡量他定居計劃成功與否的「嚴峻考驗」——這也揭示了該城市的預期目標。2014年在WaitButWhy上的一篇文章中解釋了一種理論,認為幾乎所有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都會碰到一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