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當世人紛紛擔心世界末日是否會到來之時,SpaceX的首席工程師埃隆馬斯克平靜的做出了一個決定:研發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火箭——Starship!8年來,SpaceX雖然推出了幾部星際傳輸系統的渲染視頻,但或多或少,世人對馬斯克口中的星艦還是 持懷疑態度,因為星艦所採用的多項技術實在是太前衛了!
8年後的2020年,SpaceX在完成了其首次商業載人發射之後,馬斯克當即調整了其公司內部的項目優先級,星艦成為了SpaceX優先級最高的項目!緊接著,星艦原型機爆炸的消息接踵而至,壓力與嘲笑也隨之而來,但黃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20年8月,星艦SN5原型機在一臺猛禽發動機的助力下完成了150米跳躍測試,後續的優化版本SN6在10月份又完美通過了150米跳躍的第二次測試,星艦這個在世界科技圈飄蕩了8年的概念產品,終於成功飛天了!隨後,SpaceX宣布要將第8款星艦原型機SN8打造成一款縮小版但配件齊全的「準星艦」,並計劃在2020年聖誕之前完成15公裡高度的飛行測試!
SN8將搭載三臺猛禽發動機,其已於10月22日完成了第一次靜態點火的嘗試,成功與否未知!每一次星艦原型機的靜態點火測試,都是對猛禽發動機的一次技術驗證,相較於獵鷹9號所採用的梅林發動機,猛禽發動機有兩大革命之處,其一是猛禽採用了全流量分級燃燒的架構,其二是猛禽以甲烷作為主燃料,如果你還不了解全流量分級燃燒的概念,不妨去看看帝哥前幾期的視頻,本期內容,帝哥將重點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甲烷?
據帝哥所知,目前世界上使用甲烷作為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只有兩個型號,一個是世界首富貝佐斯旗下公司藍色起源正在研發的BE4,另一個就是SpaceX的猛禽。SpaceX在2012年為猛禽選擇燃料時略為保守,他們打算繼續使用RP-1。RP-1是精製煤油的代號,R是REFINED,意思是「更好」,P是煤油的首字母,1是標準號,所以RP-1就類似於汽車排放裡的「國標5」。2014年,SpaceX宣布放棄RP-1,猛禽發動機將改以甲烷作為主燃料!燃料的突然改變勢必會讓猛禽的架構被迫做出較大的改動,是什麼原因讓馬斯克及其研發團隊壯士斷腕做出了這種180度的反轉選擇呢?了解馬斯克的人都知曉他有一個重心壯志,也是其創建SpaceX的初心——讓人類可以往返於地球與火星之間,讓人類真正變成跨行星物種!RP-1被捨棄,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法支撐SpaceX的火星移民計劃,那為什麼SpaceX不直接享用NASA的成果選擇液態氫作為燃料呢?相較於RP-1和液態氫,馬斯克和貝佐斯到底看上了甲烷的哪些優勢呢?
RP-1曾助力土星五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載人登月,液氫更是為NASA帶來了大名鼎鼎的太空梭,二者相較於甲烷,各有優劣。如果單純從能量的釋放效率上來講,液氫無疑是最好的,它的理論比衝可達460秒,而RP-1的理論比衝只有360秒,甲烷的理論比衝為380秒。比衝是衡量發動機動力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360秒指的不是發動機的一次性燃燒時間,而是在消耗單位重量推進劑的情況下,發動機能夠保持某一推力的時長,顯然時間越長,火箭就能飛的越高,那麼發動機的效率亦或是性能也就越好。如果從這一點來衡量,液氫的性能明顯高於甲烷和RP-1,甲烷相較於RP-1又有大約5%的性能提升,液氫是當之無愧的NO.1,這也是美國曾經的太空梭、正在研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LS)、以及我國長徵5號系列火箭選擇液氫作為主燃料的原因!但大家不要忽略一個事實,這種比較只是基於燃料的潛在理論性能表現,沒有考慮使用這種燃料要付出哪些代價的情況下得出的。美國的太空梭共發生過兩次空難,14名太空人犧牲,太空梭內部的大量液氫難辭其咎!
首先,液態氫對溫度的要求極為苛刻,宇宙中最低的溫度是-273.15攝氏度,而氫的沸點就已經低至了-250攝氏度,不可思議的是氫的冰點只比沸點低9度也就是-259攝氏度,氫想要以液體狀態存在,溫度就必須控制在-259攝氏度和-250攝氏度之間!高了,液氫直接氣化,低了,液氫又會固化,這就要求裝載液氫的燃料倉在溫度傳遞上高度絕緣,一旦燃料倉中氫的溫差超過9度,就勢必會產生災難性後果!
其次,超低溫的液態氫會引起金屬的氫脆現象,也就是氫原子會融入到金屬中,造成金屬出現微小裂紋,削弱了燃料循環系統的整體強度,而發動機內部處處充斥著高壓,當金屬裂縫遇到高壓,那麼災難又可能隨之而來!
再次,氫氧組合時的燃燒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雖然絕大多數發動機都搭載了循環冷卻系統,但依然對構成發動機的金屬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沒有超高的材料學工藝,想在火箭中玩轉液態氫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液氫的密度只有70千克每立方米,液態甲烷的密度則是422.5千克每立方米,火箭要裝載等重的液態甲烷和液態氫,就要求氫燃料倉的體積近乎6倍於甲烷燃料倉的體積,這又會增加燃料倉的金屬用量,進而增加燃料倉的重量,迫使火箭主體結構的三維相應的增加,火箭的乾重提高了,相應的火箭的有效載荷就降低了,單就這一點原因,就幾乎將氫氣的高比衝優勢抹平了。難怪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地強調:選擇甲烷,不再看氫原子的臉色!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液氫在航天領域的尷尬,帝哥覺得「天上的美味,凡間能得幾回聞」較為合適!這也是目前多數火箭仍以RP-1作為燃料的原因。RP-1有兩個核心優勢,其一是常溫下即以液態形式存在,存儲方便,其二是其密度大約是液態甲烷的兩倍,達到了809千克每立方米,可以做到比甲烷更小的燃料倉。表面上看較小的燃料倉是一個優勢,但不要忽略了一個事實,無論選擇哪種燃料,在氧化劑的選擇上,液態氧依然是大規模的首選,氧氣的沸點是-183攝氏度,冰點是-219攝氏度,而RP-1的冰點只有-60攝氏度,這就要求RP-1的燃料倉和液氧的燃料倉之間添加隔溫設施,這又增加了兩個燃料倉的複雜度!甲烷則恰恰相反,因為在沸點與冰點上,甲烷和氧氣很接近!液態甲烷的沸點是-162攝氏度,冰點是-184攝氏度,這種特性使得液態甲烷倉和液氧倉之間幾乎不需要熱絕緣層。另外在製造成本上,每公斤RP-1大約需要30美元,而每公斤液態甲烷和液態氫都只要2美元左右,RP-1的性價比太低!
其實對火箭而言,燃料倉的大小與燃料的費用不是限制火箭的核心因素,目前火箭最大的弊端是「一錘子買賣」!先不說火箭回收技術難不難,就RP-1燃燒之後對發動機的副作用而言,解決起來都讓人頭疼!RP-1燃燒之後會產生大量的碳,雖然大部分的含碳物質會被排放到大氣,但還是有少部分燃燒不完全的煤油會附著在發動機內外表面,這又增加了發動機排汙系統和冷卻系統的複雜度,也會影響發動機的復用性與穩定性,黢黑的獵鷹9號箭體就是明證,這也是馬斯克目前對梅林發動機的最大抱怨,他多次稱讚了猛禽所使用的甲烷,因為甲烷的沸點很低,即使出現不完全燃燒現象也會以氣體形式被排到發動機之外,另外就是甲烷燃燒之後只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這讓以可復用性為核心目標的猛禽的清潔工作相當容易!
到此為止,如果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甲烷的性價比最高,它比RP-1便宜且易清潔又相對環保,相較於液氫而言,它又降低了發動機的設計複雜度以及對金屬材料的苛刻要求,甲烷有理由成為火箭發動機燃料的未來主力!但僅此而已嗎?不要忘記馬斯克賦給星艦的初心:往返於地球與火星之間,實現星際穿越!
人類目前已實現的最遠雙程旅行是地球與月球之間,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只有大約38萬公裡,而地球與火星的平均距離達到了2.25億公裡,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在地球與火星相對較近的情況下,從地球上出發,也得需要近7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期間太空人的吃喝問題如何解決?歷時7個月到達了火星之後,太空人返回地球的燃料又如何解決?一次性帶齊所有吃喝與燃料?不現實!人類唯一能藉助的手段,還是化學反應,也就是從地球之外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生成所需的各種物質,還好1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薩巴蒂埃(Sabatier)的法國化學家給出了理論支撐!
薩巴蒂埃反應是通過氫氣和二氧化碳的反應產生水和甲烷的過程,它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幾乎是一個完美的閉環,意即產生的水可以再次被電解分離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又可以跟二氧化碳再次反應生成水和甲烷,如此一來,只要有初始的氫氣,就可以將源源不斷的二氧化碳變成或者是水、或者是氧氣或者是甲烷,按需保留即可!有了這個理論支撐,只要某一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二氧化碳,人類貌似就可以生存下去!巧了!火星上就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藉助薩巴蒂埃反應,不僅可以生成人類生存所需的水和氧氣,還可以生成甲烷為星艦的返航提供燃料!
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火星上,人類步入深空的動力之源已越發明顯,昨天我們對沼氣池裡臭氣愛答不理,今天如果不重視,明天我們可能就對它已高攀不起。馬斯克及其幕後一眾技術大拿在2014年拍板選擇甲烷,不但體現了他們嚴謹的工程師精神,更展現了以未來為導向的技術發展格局!薩巴蒂埃反應已經證明人類可以在地球之外源源不斷的獲取甲烷,從火箭燃料的角度出發,這是甲烷相較於RP-1和氫氣的絕對優勢,人類即將跨越單程火箭的溝壑,進入雙程甚至多程火箭的紅海!甲烷在航天領域的大規模應用,讓人類有能力在火星上建立起一座永久基地,以火星為跳板,以甲烷為燃料,擁抱星辰大海步入深空!
其實人類科技發展的過程,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出正確選擇的過程!恭喜你甲烷!一躍從沼氣池飛進了火箭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