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馬斯克想在火星上建一座城市,他已經知道他需要什麼才能成功。
這位SpaceX執行長希望在2050年前完成對地球的解決方案。這座城市將使用目前正在研製中的星際飛船提供燃料和人口,該飛船設計用於運送人類往返火星。馬斯克上周出席火星學會年會時詳細介紹了衡量他定居計劃成功與否的「嚴峻考驗」——這也揭示了該城市的預期目標。
事實上,嚴峻的考驗是,如果來自地球的飛船由於某種原因停止了航行,火星會不會消亡?」馬斯克在直播活動中對採訪者羅伯特·祖伯林說。
「無論如何,這可能是平庸的,也可能是核末日。」
這些評論有助於闡明馬斯克建造火星城的主要動機之一。馬斯克在本次採訪和之前的採訪中都警告說,人類在地球之外冒險的機會之窗可能在打開後不久關閉。這是因為地球上的人類可能會被全球戰爭、自然災害或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所毀滅。
馬斯克認為,科技可能很快就能讓人類在其他星球定居,但從這一機會的出現到地球範圍內的災難之間的時間窗口可能會小得驚人。雖然SpaceX的目標是到2050年建成一座城市,但馬斯克在採訪中表示,它生存所需的自我維持能力「可能不會在我有生之年發生」。
「我們現在不安全,」馬斯克說我們是要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還是之後在火星上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我認為它被創造出來的可能性。。。希望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創建這座城市的概率很低。」
馬斯克在Twitter上的沉思凸顯了這個問題。他現在的帖子寫道:「我們必須通過大過濾器」,很可能是指費米悖論的一個解釋。這個悖論最早由科學家恩裡科·費米提出:如果宇宙中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探測到呢?
2014年在WaitButWhy上的一篇文章中解釋了一種理論,認為幾乎所有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都會碰到一堵牆。也許人類已經撞到了牆,或者它正在向牆賽跑,或者離牆很遠。
本文作者蒂姆·厄本總結了這個難題:
取決於大過濾器發生在哪裡,我們只剩下三種可能的現實:我們稀有,我們是第一,或者我們搞砸了。
火星學會主席祖伯林對這些想法並不陌生。事實上,祖伯林之所以能說服馬斯克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了火星,是功不可沒的。在2020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他將未來城市描述為一個潛在的「發明熔爐」。
馬斯克大談就業前景,他在2016年解釋說,火星需要建立自己的可持續產業,因此就業機會不會短缺。
但他最近的一次採訪表明,這些目標都是僅次於將人類足跡擴大到地球以外的獎勵。
馬斯克說:「永遠被限制在地球上,直到某個最終的滅絕事件發生,這令人沮喪。」我們需要讓你早上起床並對未來感到興奮的事情,我認為成為一個太空文明是每個人都能感到興奮的事情之一。」
這一切都可能很快發生。馬斯克此前曾表示,他的目標是在2022年前將第一艘貨船送上火星,並在2024年前將第一批人類送上火星——火星和地球的距離大約每兩年一次。在上周的採訪中,馬斯克暗示第一艘貨船實際上將在「也許四年」內到達火星,暗示貨船將在2024年到達。這意味著人類的首次飛行可能在此後的兩年內不會進行,因為地球和火星將在2027年2月再次接近。
一個自我維持的火星城市不僅僅是人類的救生艇。它可能引發關於身份和獨立性的新問題。天體社會學研究所執行長吉姆·帕斯(Jim Pass)在2019年4月對《逆星》(Inverse)表示,這兩顆行星之間的關係可能決定火星人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地球上發生災難性事件,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可以確保我們物種的生存,但它也可能對新城市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