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2021-01-16 網易新聞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新華網柏林4月18日電(記者劉向)過去二十多年來,為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科學家們一直在探討能不能通過大量繁殖海藻等海洋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美德等國科學家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用硫酸鐵粉末施肥可大量繁殖海藻,而且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夠以有機碳形式有效地沉入深海。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18日報導,科學家們於2002年1月開始在南極附近海域進行了此次長達數周、規模空前的實驗。他們在南緯50度和60度區域選擇了兩塊水域施加了"鐵肥"。北部海域缺乏矽酸鹽,富含硝酸鹽,而南部水域富含矽酸鹽。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動用了兩臺機器人每天下潛數次,最深可達1000米,將數據通過衛星傳輸回實驗室。
  
  此前,科學家們已經證明"鐵肥"會使海洋浮遊植物大量繁殖,但不知道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會以什麼形式存在:或者浮遊植物只是融入海洋表層,碳再循環進入大氣,或者浮遊植物可能被生活在海洋上層的微生物和浮遊動物吞食,而這一過程由於後者的呼吸作用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也沒有影響。科學家所期望的第三種可能是,浮遊植物吸收了碳,其中大部分碳又由海洋表層沉積到深海水域。通過對100米深水域的顆粒狀有機碳的濃度的測定發現,對於加入水中的每一個鐵原子,浮遊生物攜帶1萬至10萬個固定碳原子。
  
  許多科學家本來以為,屬於硅藻屬的浮遊植物需要利用矽酸鹽建造它們的支撐脆弱的骨架,北部水域由於缺少矽酸鹽,儘管施了"鐵肥",海藻等浮遊植物也不會大量增加。然而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北部水域浮遊生物增長了4倍。南部和北部水域吸收的有機碳數量大體上相同,與矽酸鹽含量的多少無關。
  
  科學家們指出,由於海藻大量繁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等問題尚不清楚,向海洋施加"鐵肥"吸收溫室氣體最終的可行性仍需進一步研究。本次實驗的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16日一期的美國《科學》上發表。
河南開封一化工廠發生爆炸燃起大火 伊拉克兩宗教聖城遭
炸彈襲擊約200人傷亡 道士去村民家中作法東家突瘋反殺道士 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
澳門5周年記事   相關文章 熱點推薦 我也評兩句


相關焦點

  • 海洋施「鐵肥」可長期捕獲溫室氣體
    科學家測量富含鐵的藻類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 (圖片提供:Raymond T. Pollard) 浮遊植物能將我們從全球變暖中解救出來嗎?大面積漂浮的藻類植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儘管它們能否一勞永逸地捕獲這些溫室氣體尚未可知。如今,研究人員報告說,富含鐵的海洋浮遊植物能在很長的時間內「扣押」它們吸收的二氧化碳。但研究人員警告說,在更多地掌握這種做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之前,不應盲目地向海洋中播撒鐵——一些科學家之前曾建議用這種方法來減輕氣候變化。
  • 科學網—向海洋撒鐵肥延緩全球變暖試驗失敗
    鐵肥被浮遊動物吃掉 向海洋撒鐵肥延緩全球變暖試驗失敗
  • 向海洋施鐵肥:拯救地球還是毀滅地球?
    向海洋施鐵肥:拯救地球還是毀滅地球?科學家原來設想,向海水加鐵能促進浮遊植物生長,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會攝入溶解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促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繼續溶解進入海水錶層,浮遊植物死後會沉入海底,將二氧化碳固定在海底數千甚至數萬年。但是,LOHAFEX實驗並沒有成功。德、印兩國科學家沒想到的是,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引起了一群飢餓的甲殼浮遊動物的注意,這些動物狼吞虎咽般吃掉了浮遊植物,阻止了二氧化碳向海底沉積。
  •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簡介
    海洋是地質碳庫以外的最大碳庫,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碳量可變動),海洋碳庫與大氣碳庫之間的碳交換:,,在氣候變化中(特別是在控制溫室效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既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 向海洋投放鐵肥能緩解氣候問題嗎?
    鐵是浮遊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元素,新的研究發現,向海洋中投放大量的鐵並不會增加微生物的數量,也不會提高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歷史上看,海洋吸收了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浮遊植物發揮了主要作用,海洋中的微生物統稱為浮遊植物,這些植物漂浮在有陽光照射的海洋表面,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 海洋才是真正的「地球之肺」
    例如,多少年來,教科書都是這樣告訴我們: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氧氣是地球上人類和其他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所以人們常常把森林形象地比喻為「地球之肺」。20世紀80年代初,當亞馬孫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時,各環保協會和媒體向國際社會紛紛發出警告:「地球之肺」正在遭到破壞,正在逐漸消亡!  然而,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 鐵肥有哪些類型?
    在植物營養學中,植物體除需要鉀、磷、氮等元素作為養料外,還需要吸收極少量的鐵、硼、錳、銅、鋁等元素作為養料,這些需要量極少但又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元素,被稱為微量元素。按照GB/T 6274--2016《肥料和土壤調理劑術語》的定義: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但相對較少的元素,包括硼、錳、鐵、鋅、銅、鉬等。
  • 科學家研究海洋中有機物質如何轉化為二氧化碳
    海洋表面就像行星大小的肺,吸入和呼出二氧化碳。就全球平均水平來看,海洋溶解的二氧化碳比釋放的多出約2%。一些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碳酸。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的pH值下降,這種現象稱為酸化;海洋酸化會減緩碳酸鹽骨架生長、從而危及珊瑚和其它生物(見本期第1500頁)。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而引導這個問題的出現,我們需要說明的是科學界在不斷的針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反應,希望能夠在強排放的情況之下,減少二氧化碳的汙染,間接的說是希望將過多的二氧化碳給利用起來。 當然這裡可能不少的人會反駁一個問題,那就是二氧化碳對我們地球沒有影響,排放了不是植物要吸收嗎?
  • 焦念志院士:向海洋「施肥」或引發災難性後果
    焦念志   ■本報記者 陸琦   日前,某國際科研團隊向南極附近海域內的一個海洋渦流中傾倒了數噸硫酸鐵,試圖通過向海洋施鐵肥來增加海洋碳匯   研究顯示,海洋每年大約可從大氣中淨吸收碳22億噸,並且至今已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二氧化碳數量的48%左右,是地球表層最大的碳匯。   而隨著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的認識不斷加深,遏制全球變暖、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進而一些雄心勃勃的「地球工程」被提上議事日程,向海洋施鐵肥即為一例。
  • 霧霾天氣這些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並釋放氧氣
    植物有降低噪聲、降低灰塵等作用,有些植物還能有針對性地吸收一些有毒有害的氣體。但植物不能主動吸附顆粒物,不能純指望它抗擊霧霾。但是,霧霾天氣家裡可以擺放一些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並釋放氧氣的植物,它們對對抗霧霾有一定的作用。
  •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
    二氧化碳在大棚蔬菜栽培中可作為化肥來施放,使作物增產。乾冰在空氣中氣化成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呈現「白茫茫」的景象。(8)人體呼吸的有效刺激因素。它通過對人體外化學感受器的刺激,興奮呼吸中樞,在臨床上有重要運用。2、過在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1)、影響人的呼吸。
  • 單水氫氧化鋰-二氧化碳的測定-吸收滴定法
    本方法適用於工業級單水氫氧化鋰中質量分數0.050%~2.00%二氧化碳的測定。
  • 科學家們談論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對海洋造成的危害
    在21世紀,北冰洋將吸收20%的二氧化碳。由於更多吸收二氧化碳(CO2),預計北冰洋的酸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這可能導致硬殼海洋動物在食物鏈中的"斷鏈",例如貽貝和「海蝴蝶」。海水吸收大氣中過量的CO2,會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這將會導致海水的pH值和碳酸根離子濃度降低。並且,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吸收增加會導致某些重要生物逐漸減少。 軟體動物,珊瑚和甲殼類動物會將這些碳酸根離子從海水中分離,形成堅硬的外殼。
  • 桌旁放盆仙人掌可有效吸收電腦輻射
    1.仙人掌很多人都知道仙人掌具有吸收電腦輻射的功效,因此在電腦桌邊上放一些仙人掌,可以有效的幫助你降低電腦中的輻射。而且仙人掌呼吸多在晚上比較涼爽、潮溼時進行,呼吸的時候會吸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所以,在室放置金琥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無異於增添了一個空氣清新器,能淨化室內空氣。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深潛機器人幫科學家研究死亡藻類碳吸收課題
    作為微小的碳飢餓生物,藻類在清除大氣層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突顯這種作用的重要性,科學團隊首次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調查。科學家使用先進的深潛機器人對海底進行了探查,從而研究已經死亡的海藻作為「海洋積雪」落入海洋深處後,海底所能承受的負載能力等等。
  • 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
    新型藻類生物反應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樹木快400倍  Emma Chou • 2019-09-19 10:00:58 來源:前瞻網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的幾點思考
    研究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一直是大氣二氧化碳的「淨匯」。但海洋吸收或釋放二氧化碳的能力在不同海域中是非常不均勻的,赤道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二氧化碳「源」。其原因是該區域富含二氧化碳的水體上升,水溫升高,造成海水中二氧化碳向大氣釋放。全球海洋主要的碳匯區分布在較冷的大洋區域。表層海水溫度越低,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強,碳匯的強度也就越大。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中國3D列印網8月25日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設備,該設備能加從燃燒化石燃料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接觸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的CO2吸收裝置。鋁製設備的原位冷卻能力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氣體轉移到液態,從而提高了碳的保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