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談論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對海洋造成的危害

2020-12-05 掌荷說科學

在21世紀,北冰洋將吸收20%的二氧化碳。

由於更多吸收二氧化碳(CO2),預計北冰洋的酸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這可能導致硬殼海洋動物在食物鏈中的"斷鏈",例如貽貝和「海蝴蝶」。

海水吸收大氣中過量的CO2,會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這將會導致海水的pH值和碳酸根離子濃度降低。並且,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吸收增加會導致某些重要生物逐漸減少。

軟體動物,珊瑚和甲殼類動物會將這些碳酸根離子從海水中分離,形成堅硬的外殼。但碳酸根離子含量較低意味著它們的外殼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弱,並且由於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這可能對人類造成可怕的後果。

人為碳和海洋酸化的區域的增加預計將惡化,比以前預期的還要嚴重。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繼續增長,那麼在21世紀,北冰洋將吸收比以前認為的20%的二氧化碳還要多。 這組作者寫道,這將導致本世紀末方解石的減少,再加上「北極地區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學條件的變化,可能會加劇氣候變化對北極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這將導致海洋酸化顯著增加。這可能對北極食物鏈以及依賴碳酸鈣動物的大型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產生重要影響,」海洋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伯恩·延斯·特哈爾大學的埃施格說。 NOAA先前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將翼足類貝殼放在海水中45天內即可溶解,這可以看出海水酸化的嚴重程度。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研究結果對敏感的北極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後果」,這些生態系統已經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影響而變得脆弱。

相關焦點

  • 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 二氧化碳濃度激增或毒害海洋!德國專家警告:有毒藻類將大量爆發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越來越高,全球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也是一種可溶於水的酸性氣體——當它進入海水中後,氣體會形成酸,從而顯著增加海水酸度。這一結果就是二氧化碳帶來了另一後果海洋酸化。
  •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0月21日20:08   新華網東京10月21日電(記者錢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公布的關於各國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量的統計報告顯示
  • 這種溫室氣體排放量正在增加,比二氧化碳強80倍,人類該注意了
    這些事件當中,大多數都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比如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小行星的撞擊導致了隨後一萬年的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大量釋放。全球氣溫上升,海洋酸化,最後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自從工業時代開始,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度速越來越快。
  • 二氧化碳的危害遠比想像大得多
    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甲烷(CH)、一氧化二氮(N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等。它們能夠吸收地球表面釋放的長波輻射熱量,把熱量暫時保存起來,就像給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羽絨服。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
  • 科學家查明對氣候危害超二氧化碳300倍的物質
    對於氣候而言,一氧化二氮(N2O)的危險性比二氧化碳高約300倍。這是因為它進人大氣後,需要120年才能得到完全分解。由美國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科學家聯合進行的新的國際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大氣中N2O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於使用氮肥造成的。
  • 2018回顧: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新高
    科技日報 北京12月9日電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近日報導,儘管氣候科學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不斷呼籲,要求各國採取措施削減二氧化碳(CO2)排放,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18年創下歷史新高。《自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和《環境研究快報》雜誌5日在線發表的《全球碳預算》報告(使用截至今年11月初的數據來預測全年的排放量)稱,預計2018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CO2將比2017年增加2.7%。去年,化石燃料燃燒將9.9億噸碳排放進了大氣層。
  •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我的煤炭網>新聞>國際資訊>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中國煤炭資源網 發布日期:2018-11-25 10:15:13 新聞歸檔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2月4日發布報告說,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 研究表明肥胖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有關
    根據肥胖學會旗艦期刊《肥胖》上的一項新研究,地球上人口平均體型增大及全球人口增加可能對減少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挑戰。  地球上所有的氧依賴性生物都會因為維持生命必需的新陳代謝過程而產生二氧化碳。任何物種產生的全部二氧化碳都與平均代謝率、平均體型和物種個體全部數量相關。  肥胖人群比起正常體重人群產生更多二氧化碳。
  • GCP公開2020年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
    GCP利用全球眾多研究人員的觀測結果及數值模擬等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由此得出的2019年地球整體的二氧化碳收支如下: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5±0.9GtC yr-1,大氣中的積累量為5.4±0.2GtC yr-1,海洋的二氧化碳淨吸收量為2.6±0.6GtC yr-1,陸地的二氧化碳淨吸收量為3.1±1.2GtC yr-1※1。
  • 獨家翻譯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平
    IEA發現,經過兩年的增長,世界經濟增長2.9%,但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保持在330億噸不變。  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發電的排放量下降,國際能源署表示,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太陽能)、從煤炭到天然氣的燃料轉換以及核能發電量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二氧化碳排放量超5900萬噸,災害數量急劇增加,地球還能抗住嗎?
    二氧化碳排放量超5900萬噸,災害數量急劇增加,地球還能抗住嗎?2020年溫度的升高已經成為了常態,溫度升高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我們也感同身受。曾經科學家預測北極圈內的溫度已經突破了38攝氏度,根據最新的氣象網絡中心所發布的數據,西伯利亞這個最為靠近北極的地區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份,在未來溫度將會持續的升高,並沒有降低的跡象。受到高溫侵襲的不僅是西伯利亞地區,在全國多個地方溫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在韓國最高氣溫達到了28攝氏度 。
  • 科學家: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In Science)科學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列舉出人類活動導致的地球異常。其中包括:1850年至今,全球氣溫升高1.1度,海洋酸度增加26%,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至少20%,這些都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發布時間: 2020-02-17   來源:電纜網  作者:本站編輯
  • 全球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排行 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根據碳監測行動(CARMA)網站提供的數據,對全球各國的CO2排放量進行了比較排行,詳見下表:以上數據表明,美國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由於這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很高,火力發電廠較多,因此光美國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佔到了全球發電廠排放總量的25%。
  • 破溫室效應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注入深海
    南方網訊 為尋找抵消溫室氣體效應的途徑,一些科學家提出針對「肇事者」二氧化碳的「俘獲」戰略——將發電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液化,然後排入海洋。然而這一方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
  • 美國航天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在增加
    歐聯網9月20日電 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推文表示,與2018年8月相比,2019年同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單位。該數據顯示,人類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有哪些?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有哪些?雖然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層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只佔空氣總體積的0.03%,但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許多自然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包括呼吸、火山爆發和火災。在自然循環中,大部分二氧化碳被光合生物吸收,通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儲存在生物質中,並產生氧氣作為副產品,因此二氧化碳對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二氧化碳對動物的生存也至關重要。動物呼吸過程中,氧氣被血液輸送到身體組織細胞,然後將二氧化碳往回運輸,二氧化碳可以保護血液的pH值。如果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動物體細胞獲得的氧氣量會減少。
  •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至少過去300萬年間從未有過的高水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1-01-15 1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