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溫室效應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注入深海

2020-11-25 南方新聞網
 

  南方網訊 為尋找抵消溫室氣體效應的途徑,一些科學家提出針對「肇事者」二氧化碳的「俘獲」戰略——將發電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液化,然後排入海洋。然而這一方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現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地質學教授張有學在這一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模式,指出液體二氧化碳可能必須注入到海面下3000米的深處,才能保證「安全無逃逸」。

        雖然科學家們提出的「俘獲」法獨闢蹊徑且富有創意,但因為排入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可能會上升到海表,然後重新變成氣泡進入大氣,這一美好願望很可能隨之徹底化為泡影,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因為根據物理學原理,當二氧化碳附在卷流中從海底不斷上升,最後突然從液態變成氣態,就會在轉化的瞬間突然爆炸,因而對各種生物帶來潛在的危險。

        此前,科學家特別針對這一方法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海洋實驗,利用潛水艇觀察海洋中二氧化碳小液滴最終如何變化,但這一實驗成本實在太高,需要的時間也實在太長。這次華人科學家張有學發明的新的理論模式,卻可以用來探測不同溫度、壓強情況下,排入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最後要面臨怎樣的命運。新模式表明,液體二氧化碳至少要注入海面下800米——這一數值也有可能需要達到3000米左右——的深度,才能保證二氧化碳真的無法逃逸出來。

        張有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實驗地球化學,用理論和實驗手段研究地球化學動力學、火山和湖泊噴發動力學以及地球演化。

        張有學研究指出,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噴發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這勢必引起致命的氣—水爆發事件」。據了解,1986年非洲喀麥隆Nyos湖發生的二氧化碳爆發事件,導致周圍1700多人和大量動物死亡。此前兩年,該國Monoun湖一次規模更小的二氧化碳爆發也曾導致37人死亡。這些人和動物的死亡,並不是由氣體爆炸直接引起的,而是死於二氧化碳導致的窒息。張有學說:「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大氣重,因此它在空氣中下沉,然後沿著河谷不斷流動,使沿途的人和動物窒息而死。」

        現在液態二氧化碳「海洋注入攻略」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怎樣才能找到阻止二氧化碳小液滴上升至水下300米處——具體深度取決於海洋溫度和壓強——重新變成氣體。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儘可能將二氧化碳液滴變得更小。

        「水下800米深處的二氧化碳小液滴仍有可能上升,但如果小液滴足夠小,它們會在到達液—氣轉變深度之前就完全溶解,這樣我們就萬事大吉了。」張有學說。但是,如果一直不停地向海洋中排入液態二氧化碳,充滿二氧化碳小液滴的海水平均密度將小於周圍海域,從而導致迅速上升的卷流。

        「更安全的注入計劃是將液態二氧化碳注入3000米以下的深海中。那裡二氧化碳液體的密度超過海水,將在不斷下沉中全部溶解。」根據張有學的新理論模式的計算,得到與之前的實驗非常接近的結果。在當時的實驗中,科學家遙控潛水器,對單個二氧化碳液滴進行追蹤拍攝。他說:「當然,你不可能在不同深度、不同溫度下對每種環境條件都進行這樣的實驗。這正是我們為什麼需要一種理論,用來計算不同條件下將出現的情況。」

        張有學最後強調,將液態二氧化碳注入海洋,有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人類在決定利用這一方法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前,必須首先解決這一問題。

        張有學的這一新理論模式發表在10月份出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編輯:黃宏平


相關焦點

  • 如何才能解決溫室效應?搜集並封存二氧化碳?
    相信大家現在都能感覺到我們全球的氣溫好像越來越高,也就是現在自然環境中所說的溫室效應好像越來越強烈,而隨著全球氣溫不斷的升高,將對我們的地球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像是地球的南北極冰川將出現大面積的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地區很大地方都會被淹沒,也就會帶來很多的自然災害。
  • 溫室效應或被遏制!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又被稱作「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技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不斷被排放到大氣層之中,地球越來越暖,因溫室效應引發的一系列極端異常氣候,如今已經逐漸顯現在人類面前,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他們居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許多科學家相信,氣溫上升並不僅僅來源於自然變化,而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原因。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人類活動提供動力時,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去年五月,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0ppm。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下個世紀中葉,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飆升至56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水平。
  • 溫室效應將被解決?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燃料,且無汙染
    現在咱們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氣體嚴重的超標,導致地球不斷地出現溫室效應,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不斷的升高,而這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嚴重的超標,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針對這種有害的氣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家裡可用的生活燃料。
  • 全球溫室效應加劇,罪魁禍首隻是二氧化碳?科學家:別冤枉它了
    在現代社會中,綠色生活是全世界都在倡導的生活方式,原因很簡單,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兩極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的極大的壓力,因此人類想要長久發展,只能從自身做起,儘可能地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腳步。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誰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呢?誰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逐漸增加呢?
  • 減緩溫室效應!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其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日本政府決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回收二氧化碳,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圖片來自於官網)   日本科學家研究出的這項技術是在火電站產生二氧化碳後,通過化學藥劑來吸收,然後這些化學藥劑捕獲的二氧化碳還可以釋放到指定區域中進行存儲。日本環境省計劃把這項新技術放到福岡縣大牟田市的東芝旗下的火力發電站來進行試驗。除了可行性之外,科學家還將研究如果出現洩露狀況應該如何解決。
  • 科學家: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帶你看看氧氣多,地球是什麼樣子
    現在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危險就是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有時候,每個人都會嘆息:哦,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增加,空氣中的氧氣的含量越來越低,導致溫室效應加重,海平面逐漸升高,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首先是溫室效應在一定的控制下,溫度不會持續上升。其次,富氧含量也會加速生物的各種反應。人們的思維將更加敏捷,生活和工作效率將大大提高。
  • 人類首次在野外證實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視頻)
    研究負責人,同時又是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地球科學部門科學家的丹尼爾-費爾德曼說:「我們首次在野外看到二氧化碳造成的日益增強的溫室效應。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吸收地球為應對到來的太陽輻射所釋放出的熱量,造成這一結果。許多研究證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但我們的研究為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室效應的增強存在關係提供重要證據。以前沒有人為氣候變化的這類具體證據而專門研究過大氣。」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最新研究顯示 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只需10年
    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只需10年的時間就會對地球產生最大溫室效應。 物理研究所(IOP)表示,他們希望消除人們的一個誤解--二氧化碳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對大氣產生溫室效應。
  • 如果二氧化碳可以被用作能源,那麼溫室效應是不是就有救了?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二氧化碳處理現狀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貢獻者,已經成為當今環境問題的頭號難題。目前針對碳排放問題,主要的控制措施還是考慮如何減排;還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存儲方法,即將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火電廠、化工廠、煉油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注入到廢棄油田、水層、深海和膏鹽層中儲存起來,以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
  • 溫室效應發生也許與人類活動無關,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有自己的調控法則
    所謂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溫室效應因何而起?發展水電大力減排二氧化碳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這將導致自然災害加劇,旱澇災害嚴重,颶風力量增強頻率提高。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自我抉擇的溫室效應後果
    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人類目前正站在地球溫室狀態臨界點上。未來會怎樣發展,還要靠全體人類怎麼選擇。近年來每逢夏季則頻發熱浪導致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以上的局部氣溫給當地引發了乾旱與火災頻發。並在此噩耗下有國際科研團隊向人類的未來發表擔憂報告,在將來可能到達的問是地球裡,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升高四五攝氏度,那時海平面將會升高10米至60米,到時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而目前理論研究中發表的全球溫度變化的臨界值最高為2度如果真的進入到溫室地球環境海平面如計算提高,到那時能存活下來的人數將不超過10億人口。
  • 溫室效應的定義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 中國科學家證明二氧化碳會激發次生溫室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於「亦正亦邪」的角色。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處置溫室效應「罪魁禍首」的一項新技術引爭議把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二氧化碳,正被認為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10月28日,參加中國首屆節能產業化發展研討會的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能源研究院院長、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馬重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地球溫度上升的幅度應該控制在2℃之內,但和工業革命時期相比,目前已經上升了0.8℃;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能超過450ppm,但目前也已經達到387ppm,「並且在以每年2ppm的速度上升。」
  • 科學家大膽設想消除溫室效應:冷卻地球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現在的夏天,人們已經習慣無休止地使用空調,而一些科學家主張乾脆調節地球氣溫。他們建議直接對太陽輻射施加影響,以期減少溫室效應,甚至希望調節地球的溫度。  這些的科學家之所以主張給地球降溫,是因為:關於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陷入了困境;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歐美國家拒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一個冰期在5萬年內不會出現。  科學家因此做出了種種大膽設想,很多想法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 地理乾貨丨常見的地理效應之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煙塵粒子同樣具有強烈的「陽傘效應」。據相關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包括人類活動在內,所產生的煙塵粒子造成的「陽傘效應」,其降溫值相當於全球大氣溫室效應升溫值的20%。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煙塵粒子的「陽傘效應」,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幅度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