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因何而起?發展水電大力減排二氧化碳

2021-01-16 央視網

溫室效應因何而起?發展水電大力減排二氧化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7日 19:53 來源:

  人民網北京1月27日訊 記者許秀花報導:隨著近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加強,全球變暖問題逐步進入普通公眾的關注視野。今天,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絡科普聯盟、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中國大壩委員會聯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京舉辦了首期《綠色能源論壇》就《二氧化碳減排,水電行業能做什麼?》邀請能源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暢所欲言。

  國務院能源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水利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金生、國家發改委新能源處處長史立山、中國水電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等參加了此次論壇並作了主題發言。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這將導致自然災害加劇,旱澇災害嚴重,颶風力量增強頻率提高。還將導致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洼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

  如何遏制氣候變暖趨勢呢?

  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可再生能源屬於低碳或非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份額,將有助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目前,由於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價格,大力發展物美價廉、且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電就成了我國能源政策中的重要方針。

  水力發電是將水的勢能轉化為電能,過程中不涉及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含碳化石能源的燃燒,因此,不會產生燃燒產物二氧化碳,相比於火電,其二氧化碳減排效應非常可觀。如,根據研究人員對加拿大的各種水電、火電廠的實測結果比較,得到的結論是:按照加拿大現有的情況折算,同等發電規模的水電廠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只相當於火電廠的1/50。而根據瑞士聯邦水科學技術研究所制定的綠色水電評價標準,瑞士每百萬千瓦時水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到4噸,相應的百萬千瓦時火電排放高達850到990噸。數據說明,如果在瑞士產生同等電力,水電與火電兩種發電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可能高達200到300倍。而我國三峽工程每年發的電相當於減少五千萬噸煤,一億多噸的二氧化碳和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硫排放。

  重視環境問題,就應該首先加強對二氧化碳減排和溫室效應的科學認知。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雖然地球上的生命活動每天都要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一直維持著良性的「碳循環」,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其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同時,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自然條件下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的比例大為較少。而地表水域的逐漸縮小以及降水量的降低,也使得被溶解的二氧化碳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失衡。

  能源供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證,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會也不可能放棄對能源的需求。

  強調二氧化碳減排,一方面要從能源消費的角度強調節能,在保證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浪費;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從能源供給的角度強調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增加水電、太陽能、風電等無碳或低碳能源的比例,從源頭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個國家採用何種能源結構,不僅是能源供應保障的問題,也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個國家水電開發在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越大,其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以及減緩溫室效應所作的貢獻就越大,則意味著這個國家在國際上所實際履行的環境承諾越巨大。

  為此,首先應明確水電是能夠帶來巨大減排效應的可再生能源,為了實現中國政府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承諾,中國應大力加強水電的開發和利用。

  名詞解釋:溫室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不同光譜的光波有著不同的吸收和選擇作用,二氧化碳對來自太陽光的輻射比較容易進行選擇性吸收,而地表上物體的輻射波長一般卻很難穿透二氧化碳層。因此所以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時,一方面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使地表的溫度升高;另一方面地表上物體的輻射穿透二氧化碳的能力隨之減小。這樣地球就仿佛罩在一個玻璃溫室裡一樣,外面的熱量不斷進來,裡面的熱量卻散不出去,於是就形成了「溫室效應」。

  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責編:陳昌娥

相關焦點

  • 溫室效應中的中國因素
    直接減排就是通過淘汰高汙染高耗能的小企業,或對企業生產進行技術改造,直接減少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間接減排就是通過植樹造林,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為此,中國政府已經投入了上萬億元的資金,僅2006年用於節能減排的資金就達2560多億元。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本文在闡述溫室效應危害性的基礎上,首先探討了發達國家應對溫室效應的新舉措――發展低碳經濟,然後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具體措施兩方面分析中國如何緩解外部國際環境壓力,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同時希望能為保護中國生態環境有所幫助。
  • 日本試驗海底儲存二氧化碳 或成應對溫室效應有效手段
    明年夏天啟動,計劃回收之前試驗的2倍量據《日經新聞》報導,為了應對地球溫室效應,日本政府於2016年提出了截至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減排26%的數值目標。日本環境省表示:「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儲存技術是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通過驗證試驗加強針對溫室效應的應對力度。」日本東芝公司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執行方,計劃於2020年夏天在其位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三川發電站(火電站)進行CCS的實證試驗。具體方式是使發電站排放的廢氣通過胺液,僅分離和回收二氧化碳。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歐巴馬宣布美國減排計劃案 阻擊溫室效應加劇
    同日下午2點零4分,歐巴馬於白宮宣布了美國的第一個節能減排計劃案,以減少溫室效應的加劇和海水溫度的升高。歐巴馬這麼做是基於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布的最新地球圖像。「我們只有一個家園。從來都沒有B計劃。」他這樣說。歐巴馬的目標是到2030年,美國發電廠的碳排量比2005年減少32%。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報導稱,在積極啟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影響下,日本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的年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得以下降,與1990年數值相比減少了8.4%,實現了要求同比減少6%的《京都議定書》指標。《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在2008年度至2012年度,日本有義務保證其二氧化碳年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6%。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協同」表現出多種關聯事物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各自之間配合、協助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正向前進,使個個獲益,整體加強,孕育產出協同效應。「控制」主要是指在《大氣汙染防治法》以「命令一控制」為手段的法律框架下,對溫室氣體進行有效規制。「協同控制」是指基於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之間的關聯性特點,將溫室氣體減排納入《大氣汙染防治法》的框架下,從而獲得同時減排、制度成本降低、管理成本降低的多種協同效應。
  • ...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
    10月12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舉辦碳中和研討暨「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成果發布會。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溫室效應或被遏制!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自從進入新世紀,溫室效應這個詞就不斷被提及。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又被稱作「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技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不斷被排放到大氣層之中,地球越來越暖,因溫室效應引發的一系列極端異常氣候,如今已經逐漸顯現在人類面前,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 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為何溫室效應不見緩解?
    中國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每年排放7百萬公噸,佔全球排放量近20%,雖然倡導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經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相對減少了,但溫室效應卻沒有明顯的改善,各種極端天氣還是頻繁出現,筆者為大家總結了以下兩點北極冰川融化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溫室氣體  地球上的溫室氣體大約有十種,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是水氣,它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佔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這也是地球上風雲雨雪等各種氣象活動的主要載體,純粹是一種自然效應。除此之外,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是六種主要溫室氣體。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螞蟻森林能減輕溫室效應嗎?
    其實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罪魁禍首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可以把二氧化碳理解為一床被子,它們蓋在地球表面,讓熱量無法散出去,於是乎地球表面成為了一個溫室。二、能源問題的解決辦法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室效應,那沒有二氧化碳,就不會有溫室效應了。也就是說,如果有一種能源在供應能量的同時,不產生碳排放,就不會造成溫室效應。會造成碳排放的是化石燃料,比如石油、汽油、木材、煤炭等,在燃燒他們的過程中,都會造成碳排放。
  •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他們居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
    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人類活動提供動力時,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去年五月,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0ppm。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下個世紀中葉,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飆升至56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水平。
  • 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
    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倒逼結構調整,促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以往我們都是提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這次習主席明確提出要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體現了中國主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多做貢獻的擔當,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國際社會有輿論認為,中國的這一行動,將減少全球升溫0.2℃—0.4℃。」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溫室效應竟然能改變糧食的營養成分?二氧化碳的危害遠比想像大得多
    1 1.認識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Greenhouse Effect),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甲烷(CH)、一氧化二氮(N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等。它們能夠吸收地球表面釋放的長波輻射熱量,把熱量暫時保存起來,就像給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羽絨服。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
  • 溫室效應「幫兇」——灰巖的利用
    溫室效應「幫兇」——灰巖的利用,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其中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最高、影響最大。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地球目前長期處於變暖的趨勢中,背後重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 為什麼人類知道溫室效應的危害,卻避免不了
    這中間,很多氣體參與其中,它們就像二極體,屬於單向開關,地球外面的光進入地球,它們完全沒有反應,而地球輻射出去的能量,它們就會吸收,這些氣體中最多的就是二氧化碳。至於溫室效應的危害,相信每個人都能說出不少,直接的危害就是溫度的不斷升高,導致地球上的環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對於低溫,還可以穿保暖衣,而對於高溫,有散熱衣嗎?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處置溫室效應「罪魁禍首」的一項新技術引爭議把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二氧化碳,正被認為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10月28日,參加中國首屆節能產業化發展研討會的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能源研究院院長、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馬重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地球溫度上升的幅度應該控制在2℃之內,但和工業革命時期相比,目前已經上升了0.8℃;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能超過450ppm,但目前也已經達到387ppm,「並且在以每年2ppm的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