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中的中國因素

2020-11-23 北京周報

雖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還在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顯然已經收到了一定效果。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數字顯示,中國萬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噸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噸標準煤,15年間中國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少約18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15年間中國還通過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的方式,淨吸收了50億噸的二氧化碳,目前每年還在至少吸收5億噸的二氧化碳。

這意味著,如果中國沒有採取強有力的減排措施,全球大氣中至少要多70億噸二氧化碳的危害。

 

實際行動

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有3.65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7%。

2002年中國加入《京都議定書》,由於《京都議定書》只規定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暫不受《京都議定書》減排的約束,但是中國仍然採取了有效的手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排放帶來的負面效果。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司官員高廣生介紹,中國通過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直接減排就是通過淘汰高汙染高耗能的小企業,或對企業生產進行技術改造,直接減少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間接減排就是通過植樹造林,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為此,中國政府已經投入了上萬億元的資金,僅2006年用於節能減排的資金就達2560多億元。

中國政府一直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推進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汙染作為中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通過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所佔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氣、水電所佔的比重分別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2006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經達到1.67億噸標準煤(包括大水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5%左右,相當於減排3.8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政府還確立了2006-2010年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汙染物排放減少10%的目標。為此,在這5年間將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今年關停1000萬千瓦的目標已經完成。對於電力緊張的中國來說,這是個不小的動作。

中國還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CDM)。根據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10月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截至2007年9月4日,國家發改委共批准CDM項目788個。

中國GDM項目包括新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分解溫室氣體三氟甲烷、燃料替代等諸多類型。

目前,國家發改委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和煤層氣回收利用作為CDM項目的重點發展類型。

與直接減排相比,中國間接減排的方法似乎要更好。長期以來,中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目前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0.54億公頃,居世界第一位。通過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使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8.21%,隨著中國森林資源的增長,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在逐年增加。據國內專家初步估算,1980-2005年中國造林累計淨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木材,需從大氣中吸收1.83噸二氧化碳。目前中國森林每年還在淨吸收約5億噸的二氧化碳。

2007年9月8日,胡錦濤在澳大利亞雪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將中國間接減排的方法向與會國家推廣,提出通過擴大森林面積、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源的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而中國森林覆蓋率到2010年也將由目前的18.2%提高到20%。

10月30日在南寧召開的首屆中國-東協林業合作論壇上,中國還與東協國家攜手合作,發起包括保護熱帶雨林在內的"亞洲碳匯行動",旨在通過加強合作減少毀林、增加森林面積,以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今年6月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並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國政府正努力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結合起來,一面抓溫室氣體減排工作,一面抓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為控制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更多責任。」高廣生說。

 

到2010年目標

到2010年,中國年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近10億噸。目前年直接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4億多噸。

高廣生介紹,中國政府首要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範和推廣,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

通過強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氧化亞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10年,力爭使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同時加大沼氣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長速度。

「其中的重點是改變能源結構。」高廣生說。

相關焦點

  • 這些生物因素竟會顯著導致溫室效應
    引發地球變暖的溫室效應早已從一個科學問題擴展到了國際政治領域,其實,氣候變化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的,一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另一個則是自然界自身的運動變化,後者對氣候的影響往往是隱秘而又顯著的。 1.隨著適應更高溫度,細菌會釋放更多碳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環境溫度越熱,呼吸越急促,甚至會有呼吸不暢的感覺。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④ | 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又稱微粒效應。存在於大氣中的顆粒物,一方面反射部分太陽光,減少陽光的入射,從而降低地表溫度;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地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起著保溫作用。兩者相比,前者大於後者,因此總的效應是使氣溫降低,這就是所謂的陽傘效應。
  • 連棟溫室-溫室效應篇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溫室效應與公地的悲劇
    科學家的解釋是因為人類工業革命以來碳排放激增,形成的一種溫室效應導致地球升溫。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全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俗稱「大氣保溫效應」。來自太陽的熱量以短波輻射的形式到達地球外空間,然後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這些短波輻射熱量後升溫,升溫後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氣釋放長波輻射熱量,這些長波熱量很容易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這樣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升高,這種增溫效應類似於栽培植物的玻璃溫室,故此得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日本繪製東亞甲烷排放分布圖,明確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
    【研究背景】地球變暖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其主要原因是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不斷積累,因此,準確掌握溫室氣體的動態和收支非常重要。關於對地球變暖影響最大的二氧化碳(CO2),業界已經根據長期以來的觀測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並基於分析結果開發和利用了碳循環模型。
  • 溫室效應的定義
    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 【環保科普】溫室效應是什麼?
    溫室效應是指投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吸收,使大氣變暖。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各種氟氯烴、臭氧和水蒸氣等。
  • 中國溫室效應減排底氣 來自陝西軍工
    中國溫室效應減排底氣 來自陝西軍工 2016
  •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科普動畫 | 溫室效應是什麼?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溫室效應是指投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
  • 錯誤觀點:溫室效應是「自然發生」的
    《全球變暖已「終止」16年》一文稱,世界氣溫十餘年「零增長」實際上早在三年前就已發現,受政府因素影響未能及時公布。2012年10月13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氣候學系負責人朱迪絲·卡裡教授肯定了變暖「停滯」現象,她認為溫室效應更多是「自然原因」導致,「過去20年的溫室效應,主要是海洋熱量循環及太陽輻射等自然因素變化引起的,碳排放只是因素之一,這點應作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最基本的依據」。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正是由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大都發生在當下,而其所避免的氣候損失(或者說效益)都發生在相對遙遠的將來,學者們逐漸開始關注溫室氣體減排時能快速產生的協同效應(Wang and Smith,1993),以此來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進展。健康效應就是協同效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3月至2019年3月,Web of Science共收錄了1028篇相關文章。
  • 溫室效應主要是工業化國家造成 中國不是主要汙染源
    科技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尚勇攝影:中國網 王銳7月31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尚勇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解讀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推動力。[中國網]:現在有一些外國媒體認為,溫室效應中國是主要的汙染源,您對這個說法怎麼看?[尚勇]:這個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工業化過程一百多年來,大量的溫室效應,即使按照西方自己的說法,也主要是工業化國家造成的。他們的產業結構是以重工業為主,在這種情況下排放率是非常高的。現在他們通過科技進步,整個產業結構升級,以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主了。
  • 知識點 | 什麼是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太陽的短波輻射能夠透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地表增溫;同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又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減少地表熱量的外散,使氣溫升高。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什麼是溫室效應
    因此,這33℃大體就是因為地球有大氣,大氣像被子一樣造成溫室效應之故。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裡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
  • 【寒假每日一題】驗證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並探究水蒸氣的溫室效應率的因素探究
    化學小組同學在查閱溫室效應的相關資料時,了解到除了二氧化碳外,水蒸氣等氣體也能產生溫室效應。
  • 溫室效應如何作用於全球?
    紅外線對溫室效應來說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概念。地球接收到太陽光的照射變得非常溫暖,其中紅外射線反射到大氣層及外太空,同時也降低了地球的溫度。在大氣層當中存在這樣一些氣體,它們能夠把紅外線吸收並反射回地面,這樣就減慢了地球表面降溫,使地表溫度提高。
  • 溫室效應,不是地球溫度持續升高的元兇
    其實,倒春寒對應的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的生產活動,完全可以影響地球的天氣和溫度的變化。因此推論,溫室效應也是一種表象,他在沒有太陽持續輻照的地區表現極差,甚至是基本沒有作用。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編譯 七君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15-162b-EarthAtmosphere-CarbonDioxide-FutureRoleInGlobalWarming-Simulation-20151109.jpg大家天天都可以在新聞裡面聽到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這兩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