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還在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顯然已經收到了一定效果。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數字顯示,中國萬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噸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噸標準煤,15年間中國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少約18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15年間中國還通過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的方式,淨吸收了50億噸的二氧化碳,目前每年還在至少吸收5億噸的二氧化碳。
這意味著,如果中國沒有採取強有力的減排措施,全球大氣中至少要多70億噸二氧化碳的危害。
實際行動
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有3.65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7%。
2002年中國加入《京都議定書》,由於《京都議定書》只規定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暫不受《京都議定書》減排的約束,但是中國仍然採取了有效的手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排放帶來的負面效果。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司官員高廣生介紹,中國通過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直接減排就是通過淘汰高汙染高耗能的小企業,或對企業生產進行技術改造,直接減少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間接減排就是通過植樹造林,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為此,中國政府已經投入了上萬億元的資金,僅2006年用於節能減排的資金就達2560多億元。
中國政府一直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推進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汙染作為中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通過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所佔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氣、水電所佔的比重分別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2006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經達到1.67億噸標準煤(包括大水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5%左右,相當於減排3.8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政府還確立了2006-2010年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汙染物排放減少10%的目標。為此,在這5年間將關停5000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今年關停1000萬千瓦的目標已經完成。對於電力緊張的中國來說,這是個不小的動作。
中國還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簡稱CDM)。根據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10月23日發布的最新公告,截至2007年9月4日,國家發改委共批准CDM項目788個。
中國GDM項目包括新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分解溫室氣體三氟甲烷、燃料替代等諸多類型。
目前,國家發改委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節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和煤層氣回收利用作為CDM項目的重點發展類型。
與直接減排相比,中國間接減排的方法似乎要更好。長期以來,中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目前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0.54億公頃,居世界第一位。通過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使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8.21%,隨著中國森林資源的增長,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數量在逐年增加。據國內專家初步估算,1980-2005年中國造林累計淨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木材,需從大氣中吸收1.83噸二氧化碳。目前中國森林每年還在淨吸收約5億噸的二氧化碳。
2007年9月8日,胡錦濤在澳大利亞雪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將中國間接減排的方法向與會國家推廣,提出通過擴大森林面積、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源的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方案,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而中國森林覆蓋率到2010年也將由目前的18.2%提高到20%。
10月30日在南寧召開的首屆中國-東協林業合作論壇上,中國還與東協國家攜手合作,發起包括保護熱帶雨林在內的"亞洲碳匯行動",旨在通過加強合作減少毀林、增加森林面積,以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今年6月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並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國政府正努力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結合起來,一面抓溫室氣體減排工作,一面抓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為控制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更多責任。」高廣生說。
到2010年目標
到2010年,中國年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近10億噸。目前年直接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4億多噸。
高廣生介紹,中國政府首要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範和推廣,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
通過強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氧化亞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10年,力爭使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同時加大沼氣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長速度。
「其中的重點是改變能源結構。」高廣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