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解決溫室效應?搜集並封存二氧化碳?

2020-11-24 三豐探索

相信大家現在都能感覺到我們全球的氣溫好像越來越高,也就是現在自然環境中所說的溫室效應好像越來越強烈,而隨著全球氣溫不斷的升高,將對我們的地球產生一系列不利的影響,像是地球的南北極冰川將出現大面積的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地區很大地方都會被淹沒,也就會帶來很多的自然災害。那麼要如何的改變這種全球的溫室效應呢?科學家提出一種碳搜集與封存的解決方案。按這個方案到底能否有效地解決全球的溫室效應?

說到溫室效應,首先應該想到的就是罪魁禍首二氧化碳,因為溫室效應主要就是由於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增加導致的。當大氣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就會導致地球的表面溫度越來越高,因為二氧化碳具有吸收熱量和隔熱的作用,簡單的說二氧化碳就像是一床棉被,能夠將地球整個的包圍起來,讓地表的溫度無法散發出去,所以我們會感到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或許很多人會說既然二氧化碳的含量高,那麼我們只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量不就可以了嗎?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是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量越來越高,只是簡單的想要通過植物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其方法非常的緩慢,所以我們想要快速的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一些別的方式來實現。

所以在全球範圍內,就有科學家提出將二氧化碳直接捕捉並封存起來,也就是碳搜集與封存項目,這個方案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案。而且2012年歐盟就已經實行了這種碳固定的實驗,也就是將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的玄武巖層之中,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固態的碳酸鹽,在巖石之中封存起來,我們生活或者是工業中所產生的這些二氧化碳都直接從氣體中分離出來,然後注入到巖石之中。當然封存的地方一般都會選擇一些廢棄的油田,但也有科學家提出如果這些封存起來的氣體將來的某一天會出現洩漏的話其危害也是巨大的,所以這個封存的技術必須要考慮一定的安全性,而這個安全性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解決。

不過馬特教授表示,其實將二氧化碳注入到玄武巖層之中,其鈣化反應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基本上在兩年之內就能完成98%左右的鈣化反應,鈣化之後的固態碳酸鹽,將沒有任何的洩露風險,所以簡單的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永久的封存一定含量的二氧化碳,並且也不用擔心會洩露造成別的危害。

但是這個搜集二氧化碳的過程,其實非常大複雜,裡面涉及了很多的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現在我們都知道不論是工業還是生活之中的二氧化碳基本上都是擴散在大氣氣體之中,想要收集這種二氧化碳具體要怎麼做呢?

科學家經過不斷反覆在研究,最終選擇了海洋,就是用船把液態的二氧化碳,注入到深海之中,然後全部溶解在海水裡,這樣二氧化碳基本上可以封存50年。不過當像海水傾注的時候有一個深度的問題需要注意,如果超過五百米的話有可能二氧化碳會保持液態的形式,那樣二氧化碳就會慢慢的溢出海面,如果將二氧化碳注入海底3000米以下,那麼二氧化碳密度將大於海水的密度,這樣二氧化碳將終生沉寂在海底,或許就會在海底無限制地沉睡。

這種將二氧化碳注入海水的方式雖然聽起來是比較可行的,但其實也存在著不利的因素,因為二氧化碳屬於酸性,當它融入海水之中,就會將海水酸化那樣生活在海洋之中的一些生物將會出現不適應,而且海水的溫度將會逐步的上升,並且還存在著海底地殼運動的威脅,當海底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的時候封存的二氧化碳有可能會隨之逃到大氣之中,而且海洋封存需要高投入,其成本非常的昂貴,由此雖然已經被提出,但是並沒有實施這種封存方式。

相比較來說還是之前的封存在巖石之中比較靠譜一些,所以現在很多國家都在逐步的研究將二氧化碳,注入到枯竭的油田或者是一些煤層之中,通過這種廢物利用的方式,二氧化碳很好地封存起來,以此來達到環保,而且還可以實現資源再利用的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二氧化碳的危害最終會被人們所解決。

相關焦點

  • 溫室效應將被解決?二氧化碳被轉化為燃料,且無汙染
    現在咱們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氣體嚴重的超標,導致地球不斷地出現溫室效應,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不斷的升高,而這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嚴重的超標,所以現在的科學家針對這種有害的氣體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家裡可用的生活燃料。
  • 日本試驗海底儲存二氧化碳 或成應對溫室效應有效手段
    目前該公司正在為實現商業利用積累數據,同時研究海底儲存過程中的設備維護以及如何降低成本等課題。明年夏天啟動,計劃回收之前試驗的2倍量據《日經新聞》報導,為了應對地球溫室效應,日本政府於2016年提出了截至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減排26%的數值目標。
  • 減緩溫室效應!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其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日本政府決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回收二氧化碳,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圖片來自於官網)   日本科學家研究出的這項技術是在火電站產生二氧化碳後,通過化學藥劑來吸收,然後這些化學藥劑捕獲的二氧化碳還可以釋放到指定區域中進行存儲。日本環境省計劃把這項新技術放到福岡縣大牟田市的東芝旗下的火力發電站來進行試驗。除了可行性之外,科學家還將研究如果出現洩露狀況應該如何解決。
  • 日本首次在海底封存30萬噸二氧化碳,望減輕火力發電引來的指摘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日本一家企業宣布成功在北海道附近海底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這是日本首次在海底大量封存二氧化碳。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26日報導,日本CCS調查公司25日宣布在北海道苫小牧市附近海底成功進行了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試驗。在這一試驗中,該公司將北海道一處煉油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後封存到海底,已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未發現二氧化碳溢出,今後該公司還將繼續監測。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處置溫室效應「罪魁禍首」的一項新技術引爭議把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二氧化碳,正被認為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10月28日,參加中國首屆節能產業化發展研討會的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能源研究院院長、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馬重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地球溫度上升的幅度應該控制在2℃之內,但和工業革命時期相比,目前已經上升了0.8℃;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能超過450ppm,但目前也已經達到387ppm,「並且在以每年2ppm的速度上升。」
  • 日本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邁向商業化
    東芝最早將於2020年夏季在三川發電站(福岡縣大牟田市)啟動日分離回收500噸二氧化碳的大規模實證試驗。目前正在為實現商業利用積累數據,不過海底儲存方式的設備維護十分困難,如何抑制成本也成為課題。東芝將進行實證試驗的是被稱為「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具體方式是使發電站排放的廢氣通過胺液,僅分離和回收二氧化碳。
  •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增強
    溫室氣體大多無毒,對人體無顯著危害。但它能引起全球環境的重要變化,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去的65萬年中,溫室氣體濃度基本穩定,其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著適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溫度。
  • 破溫室效應 科學家將二氧化碳注入深海
    南方網訊 為尋找抵消溫室氣體效應的途徑,一些科學家提出針對「肇事者」二氧化碳的「俘獲」戰略——將發電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液化,然後排入海洋。然而這一方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
  • 溫室效應因何而起?發展水電大力減排二氧化碳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急劇增加,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這將導致自然災害加劇,旱澇災害嚴重,颶風力量增強頻率提高。
  • 溫室效應如何作用於全球?
    在大氣層當中存在天然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自然散發出的二氧化碳,這些氣體使地球溫度提高了30攝氏度,也正因為這樣使人類在地球生存變為了可能。這樣一些自然的溫室效應,實際上對人類的生存是很有好處的。但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由于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造成了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就使全球氣候發生了變化,從而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
  • 中國科學家證明二氧化碳會激發次生溫室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於「亦正亦邪」的角色。
  • 我國利用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技術監測二氧化碳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被認為是解決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的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如何應對二氧化碳在封存過程中存在的洩漏風險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我國在二氧化碳驅替過程實時動態監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他們居然把二氧化碳變成了石頭?!
    當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人類活動提供動力時,它們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去年五月,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0ppm。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到下個世紀中葉,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飆升至56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水平。
  • 溫室效應或被遏制!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自從進入新世紀,溫室效應這個詞就不斷被提及。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又被稱作「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技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不斷被排放到大氣層之中,地球越來越暖,因溫室效應引發的一系列極端異常氣候,如今已經逐漸顯現在人類面前,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 人類首次在野外證實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視頻)
    科學家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巴羅市使用了大氣排放輻射幹涉儀 研究負責人,同時又是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地球科學部門科學家的丹尼爾-費爾德曼說:「我們首次在野外看到二氧化碳造成的日益增強的溫室效應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吸收地球為應對到來的太陽輻射所釋放出的熱量,造成這一結果。許多研究證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但我們的研究為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室效應的增強存在關係提供重要證據。以前沒有人為氣候變化的這類具體證據而專門研究過大氣。」
  • 全球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俗稱「大氣保溫效應」。來自太陽的熱量以短波輻射的形式到達地球外空間,然後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這些短波輻射熱量後升溫,升溫後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氣釋放長波輻射熱量,這些長波熱量很容易被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這樣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氣溫度升高,這種增溫效應類似於栽培植物的玻璃溫室,故此得名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 如果二氧化碳可以被用作能源,那麼溫室效應是不是就有救了?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二氧化碳處理現狀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貢獻者,已經成為當今環境問題的頭號難題。目前針對碳排放問題,主要的控制措施還是考慮如何減排;還有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存儲方法,即將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火電廠、化工廠、煉油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注入到廢棄油田、水層、深海和膏鹽層中儲存起來,以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
  • 全球溫室效應加劇,罪魁禍首隻是二氧化碳?科學家:別冤枉它了
    在現代社會中,綠色生活是全世界都在倡導的生活方式,原因很簡單,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兩極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的極大的壓力,因此人類想要長久發展,只能從自身做起,儘可能地減緩全球溫室效應的腳步。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地球溫室效應加劇的罪魁禍首就是二氧化碳,誰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呢?誰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逐漸增加呢?
  • 自我抉擇的溫室效應後果
    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人類目前正站在地球溫室狀態臨界點上。未來會怎樣發展,還要靠全體人類怎麼選擇。近年來每逢夏季則頻發熱浪導致氣溫高達40攝氏度以上的局部氣溫給當地引發了乾旱與火災頻發。並在此噩耗下有國際科研團隊向人類的未來發表擔憂報告,在將來可能到達的問是地球裡,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升高四五攝氏度,那時海平面將會升高10米至60米,到時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巨大的,而目前理論研究中發表的全球溫度變化的臨界值最高為2度如果真的進入到溫室地球環境海平面如計算提高,到那時能存活下來的人數將不超過10億人口。
  • 最新研究顯示 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只需10年
    來自卡內基科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顯示,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只需10年的時間就會對地球產生最大溫室效應。 物理研究所(IOP)表示,他們希望消除人們的一個誤解--二氧化碳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對大氣產生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