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次在海底封存30萬噸二氧化碳,望減輕火力發電引來的指摘

2020-12-05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日本一家企業宣布成功在北海道附近海底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這是日本首次在海底大量封存二氧化碳。

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26日報導,日本CCS調查公司25日宣布在北海道苫小牧市附近海底成功進行了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試驗。

在這一試驗中,該公司將北海道一處煉油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後封存到海底,已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未發現二氧化碳溢出,今後該公司還將繼續監測。

這是日本國內首次進行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試驗。為了進行這項試驗,相關設施從2012年開始建設。報導稱,這一試驗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等委託進行,相關政府部門今後將研究這一技術的實用化。

目前,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在全球一些地區已有實際應用,大型設施具有每年處理300萬噸至400萬噸二氧化碳的能力。

圖:日經中文網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是指在燃燒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火電廠等設施中,用技術手段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將其輸送、壓縮並密閉封存到地下,以免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產生溫室效應。此類技術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技術解決方案,但由於資金及工藝成熟度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實用範圍還比較有限。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有關深海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研究,這已成為日本政府海洋開發技術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日本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13億噸。發電站和煉油廠的排放量約佔4成。日本政府提出了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減排8成,本世紀後半期實質上減為零的目標。要實現目標,大幅減少發電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重要方向。

「日本因繼續進行火力發電而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但如果碳捕集與封存達到實用水平,就有望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日本經濟新聞網解釋。

圖:日經中文網

報導稱,海底儲存方式由於成本較高,在海外僅在挪威海域設有一個儲存點。地震多發的日本由於缺少適合作為陸地儲存點的廣闊土地,政府就制定了海底儲存方式的戰略。

日本環境省與經濟產業省計劃在2021年前在日本近海找到3處可在海底儲存1億噸以上二氧化碳的地點。

不過,如果地震導致液化後的二氧化碳從海底噴湧而出,就有可能對漁業和生態系統等造成影響。所以,尋找合適的儲存地也是日本亟需解決的課題。

相關焦點

  • 日本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術邁向商業化
    在海外,以北美的內陸地區為中心,碳捕集與封存設備被投入使用。這種方式是通過管道運輸二氧化碳。海底儲存方式由於成本較高,在海外僅在挪威海域設有一個儲存點。地震多發國日本由於缺少適合作為陸地儲存點的廣闊土地,政府制定了採用海底儲存方式的戰略。在北海道海域啟動的首個實證試驗計劃持續到2020年度前後。
  • 日本試驗海底儲存二氧化碳 或成應對溫室效應有效手段
    另外,此次實證試驗將首次通過船舶運輸二氧化碳而不是管道,預計2021年之後推向實用化。由於受到2011年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的影響,日本國內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核抗議。為此,日本政府只能大力發展火電來彌補由限制核電所造成的巨大用電缺口。日本政府繼續大力推動火力發電的能源政策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日本政府認為,如果碳捕集與封存達到使用水平,就有望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
  • 搜集並封存二氧化碳?
    科學家提出一種碳搜集與封存的解決方案。按這個方案到底能否有效地解決全球的溫室效應?說到溫室效應,首先應該想到的就是罪魁禍首二氧化碳,因為溫室效應主要就是由於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增加導致的。這種做法是可行的,但是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量越來越高,只是簡單的想要通過植物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其方法非常的緩慢,所以我們想要快速的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一些別的方式來實現。所以在全球範圍內,就有科學家提出將二氧化碳直接捕捉並封存起來,也就是碳搜集與封存項目,這個方案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案。
  • 國內首創二氧化碳封存技術 每年減排量相當於274公頃闊葉林吸碳量
    CO2捕集裝置模型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聰、何凌飛):國家能源集團旗下的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轉化的同時,積極關注二氧化碳減排和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2011年該公司在廠西約11公裡處建設了10萬噸/年CCS(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範項目。該項目將煤直接液化生產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壓縮注入封存到地下1690~2500米之間的鹹水層,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輸送、封存、監測等成套技術。該示範項目是我國首次對這一技術進行探索,且二氧化碳封存技術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日本發現海底「寶藏」,1600萬噸稀土,卻讓我們轉讓開採技術
    西方國家擔心我國斷供稀土金屬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磁性、發光和電化學特徵,在很多技術中都有利於減輕重量日本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替美國分憂,不惜打破之前的計劃,根據日媒早前的報導,日本將提前1年時間,計劃在2021年試開採深海海底稀土資源。
  • 【物業】火力發電的簡介
    火力發電的簡介火力發電(thermal power,thermoelectricity power generation),利用可燃物在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中國的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產煤10.9億噸,其中發電用煤僅佔12%。火力發電仍有巨大潛力。
  • 新技術處置溫室效應禍首 二氧化碳埋地下安全嗎?
    根據IPCC調查,全球大概有9300多億噸的二氧化碳可以埋藏到油田中,相當於2050年全球累積排放量的45%。據預計,如果「碳捕捉和儲存」技術能夠全面應用,就能夠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20%~40%。與此同時,二氧化碳埋到油田中,還有望帶來額外的石油資源。
  •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0月21日20:08   新華網東京10月21日電(記者錢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公布的關於各國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量的統計報告顯示
  • 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
    據外媒報導,目前很多地方仍然以火力發電為主,這其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會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日本政府決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回收二氧化碳,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日本學者嘗試回收二氧化碳(圖片來自於官網)   日本科學家研究出的這項技術是在火電站產生二氧化碳後,通過化學藥劑來吸收,然後這些化學藥劑捕獲的二氧化碳還可以釋放到指定區域中進行存儲。日本環境省計劃把這項新技術放到福岡縣大牟田市的東芝旗下的火力發電站來進行試驗。除了可行性之外,科學家還將研究如果出現洩露狀況應該如何解決。
  • 南極洲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科學家首次發現主動洩漏的海底甲烷
    說起溫室氣體,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二氧化碳,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二氧化碳的增溫能力並不算很強,我們先來看一下數據。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二氧化碳如此「弱」,為什麼我們偏偏會認為它就是造成全球變暖罪魁禍首呢?答案很簡單,與二氧化碳相比,其它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濃度都很低,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 太平洋海底出現巨大口袋狀凹穴,日本專家先高興後擔憂
    在海洋中,海底一直是一個封存大量氣體的世界,得益於地球板塊運動的力量讓海底出現多個水下火山,它們噴出大量二氧化碳氣體,而另方面海底之下的飢餓細菌將腐爛深層生物又轉化為甲烷氣體。所以,海底被科學界認為是一個存在大量能源的「寶地」,渤海、南海和東海海域上都有我國的石油基地,每年輸出大量石油和天然氣。
  • 日本機構公布發電成本排名 火力發電最便宜
    原標題:日本機構公布發電成本排名 火力發電最便宜 日媒27日報導,日本能源問題民營研究機構「地球環境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就核能、再生能源等的發電成本進行了計算,由低至高排名如下。
  • 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
  • 開採30年 煙臺龍口將關停中國唯一海底煤礦
    &nbsp&nbsp&nbsp&nbsp近一段時間,山東煙臺龍口北皂煤礦的工人,正在將海底礦井的採煤設備運出礦井,中國唯一海底煤礦將於今年10月正式關停。投產不久,在龍口創業的山東能源人就將目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海洋,並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到英國、日本等考察海下採煤技術。&nbsp&nbsp&nbsp&nbsp2005年6月18日,北皂煤礦海域首採面H2101試運轉一次成功。中國成為繼英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之後世界上第五個進行海下採煤的國家。
  • 日媒: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
    據日媒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26日宣布,已實現全球首次成功利用船隻大量開採海底礦物資源。據報導,在日本衝繩縣近海,接連發現存在從海底與熱水一同噴出的金屬堆積而成的「海底熱水礦床」,日本力爭2020年代中期前後實現商用化。
  • 日本調查顯示南鳥島海底稀土 可滿足世界需求數百年
    據東京大學等機構的調查,位於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東京都小笠原村)專屬經濟水域(EEZ)內海底泥沙中所含稀土(稀土類)的蘊藏量可滿足世界需求數百年。日本南鳥島2012年東大組發現了富含南鳥島周邊稀土的海底泥沙。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超過1400萬噸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底部沉澱著超過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料碎片。志願者清理海灘 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
  • 22萬噸日本震災垃圾將在11月前飄至北美西海岸
    中廣網北京3月18日消息(記者張加寧)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據共同社報導,日本環境省日前公布預測稱,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垃圾中將有22.1萬噸在11月前漂至北美西海岸。  這些被海嘯衝走的垃圾是來自災區的巖手、宮城和福島這三個縣。
  •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
    深中通道8萬噸沉管完成海底對接!作者:基建兔 8月28日,深中通道E3管節在北鬥衛星系統的指導下,經出塢、浮運、系泊、沉放等工序,首次挺進
  •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日本實現全球首次海底礦物大量開採,有望成為資源生產國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綜合報導 2017-09-27 16:0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