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日本一家企業宣布成功在北海道附近海底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這是日本首次在海底大量封存二氧化碳。
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26日報導,日本CCS調查公司25日宣布在北海道苫小牧市附近海底成功進行了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試驗。
在這一試驗中,該公司將北海道一處煉油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壓縮後封存到海底,已封存了3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未發現二氧化碳溢出,今後該公司還將繼續監測。
這是日本國內首次進行大規模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試驗。為了進行這項試驗,相關設施從2012年開始建設。報導稱,這一試驗由日本經濟產業省等委託進行,相關政府部門今後將研究這一技術的實用化。
目前,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在全球一些地區已有實際應用,大型設施具有每年處理300萬噸至400萬噸二氧化碳的能力。
圖:日經中文網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是指在燃燒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火電廠等設施中,用技術手段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將其輸送、壓縮並密閉封存到地下,以免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產生溫室效應。此類技術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技術解決方案,但由於資金及工藝成熟度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實用範圍還比較有限。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進行有關深海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研究,這已成為日本政府海洋開發技術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日本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13億噸。發電站和煉油廠的排放量約佔4成。日本政府提出了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減排8成,本世紀後半期實質上減為零的目標。要實現目標,大幅減少發電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重要方向。
「日本因繼續進行火力發電而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但如果碳捕集與封存達到實用水平,就有望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日本經濟新聞網解釋。
圖:日經中文網
報導稱,海底儲存方式由於成本較高,在海外僅在挪威海域設有一個儲存點。地震多發的日本由於缺少適合作為陸地儲存點的廣闊土地,政府就制定了海底儲存方式的戰略。
日本環境省與經濟產業省計劃在2021年前在日本近海找到3處可在海底儲存1億噸以上二氧化碳的地點。
不過,如果地震導致液化後的二氧化碳從海底噴湧而出,就有可能對漁業和生態系統等造成影響。所以,尋找合適的儲存地也是日本亟需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