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變暖問題嚴峻 各國力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另一方面,用於空調製冷劑等的強溫室氣體「氟利昂替代物」排放量增加,這一課題有待今後解決。因為溫室氣體 南北極海冰消融掉一個「印度」氣候學家近日說,南極和北極海冰總面積與歷史同期相比降至最低。消融海冰的總面積差不多有印度國土大小(約298萬平方公裡)。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2015年全球塑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17億噸
2019年4月16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題為《減少全球塑料碳足跡的戰略》(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of Plastics)的文章顯示,2015年全球常規塑料的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
研究顯示: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點
據《今日美國》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全球變暖的主要元兇:二氧化碳的排放,在2018年達到歷史最高值。這是史丹福大學全球碳排放項目的研究成果,該項目的發起人羅布傑克遜表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數百萬年來都要高」。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1%
原標題: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1%隨著燃煤電廠關閉,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8年有所下降。1月7日,獨立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在一份報告中表示,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上年下降2.1%,主要是由於電力行業排放量減少。碳排放下降反映出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支持化石燃料政策的局限性。
-
青海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6月23日電 (孫睿)記者23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隨著近年來青海省實施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能源結構低碳化成效顯著,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工作人員介紹,為摸清青海全省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構及趨勢,有效支撐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青海省按照國家發布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通用報告表格等技術規範和要求,對全省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五大領域持續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
數據顯示巴西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0年來最低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網站11月7日報導,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巴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20年來最低值,約14.8億噸。而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亞馬遜雨林植被砍伐量的下降。 在1990年到2012年期間,巴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上升了7%,而全世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了37%,創下了520億噸的新紀錄。
-
日本溫室氣體排放量連續4年減少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環境省30日公布的國內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初值顯示,換算成二氧化碳為12.94億噸,較上年度減少1%,連續4年下降。擴大引進可再生能源及核電站的重啟被指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用作空調製冷劑等的具有強力溫室效應的氟利昂替代物的排放有所增加。冬季煤油取暖也導致家庭的排放量增加,總體降幅較小。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首次下降:中國立大功
研究人員認為,這將標誌著全球溫室氣體首次在經濟顯著增長的情況下下降。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此前,全球溫室氣體曾經有過下降記錄,但彼時是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間。當然,該文章作者也警示,這種下降有可能是暫時的,為了避免全球變暖的危險,各國依舊需要實現從石化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
美國城市低報溫室氣體排放量 |《自然-通訊》論文
《自然-通訊》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Under-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U.S. cities發現,美國城市可能平均低報了18.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外媒:研究稱東亞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導法媒稱,研究人員16日透露,《蒙特婁議定書》所禁止的一種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大氣層中減少的速度最近放慢了一半,表明有人嚴重違反了這項條約。報告稱:「這一證據有力地表明,2012年後增加的CFC-11排放量來自東亞。」平流層中的臭氧層位於地球表面上方10公裡至40公裡處,能夠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致命的紫外線輻射。
-
溫室氣體增加與人類的關係
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是的,工業化時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事實上,觀測到的大氣CO2濃度的升高並不代表人類活動的所有排放量,它只佔1959年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的55%。
-
研究發現:減少落基山脈地區的溫室氣體具有健康和經濟效益
德雷塞爾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向排放溫室氣體的能源生產商徵收費用可以改善落基山脈地區的健康和財政狀況。該小組利用複雜的模擬程序,通過考慮發電廠當前排放量、天氣趨勢和能源生產變化等因素,預測地面汙染物臭氧的大氣濃度,比較了四種方案對落基山的影響。第一種是常規方案,其中考慮了當前從煤炭能源向天然氣的過渡,包括計劃關閉幾座煤電廠並新建天然氣開採點。第二種方案考慮了向溫室氣體生產商徵收費用的可能性,這是前一屆政府的清潔能源計劃和綠色新協議的支持者提出的政策。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清華研究:自動駕駛車輛的部署對溫室氣體的總體有影響?
中國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自動駕駛汽車部署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影響在近中期內並不顯著。發表在《能源政策》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自動駕駛汽車可能以多種方式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減少車輛擁有量,增加車輛使用強度和改變車輛燃油消耗率。這些影響大多在內部抵消,因此在近中期內產生的影響微不足道。
-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下降,歐洲境內極端乾旱頻率可能上升
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6日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科學家通過全球氣候長期數據分析與計算機模擬預測發現,歐洲境內極端乾旱的發生頻率將上升——如果溫室氣體預估排放量不會下降,那麼到本世紀末,像2018—2019年中歐乾旱那樣的破紀錄兩年期乾旱,發生頻率將大幅上升。
-
印尼批准《巴黎協定》 允許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0月19日援引法新社報導,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的印尼於當地時間10月19日加入其他國家的行列,批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即《巴黎協定》。印尼國會同意替2015年12月在法國首都巴黎達成的《巴黎協定》背書,承諾將於2030年前,藉由加強保護森林和發展再生能源部門,來降低至少2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什麼是溫室氣體?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它們?
人為活動(主要來自工業活動,但也來自農業和交通運輸)導致溫室氣體急劇增加,而溫室氣體反過來又捕獲更多的熱量,導致溫度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溫室氣體與人為的全球變暖有關。溫室效應是什麼?科學家於1896年發現了溫室效應。這是地球的自然變暖,當大氣中的氣體從太陽吸收熱量時發生,否則太陽就會離開地球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