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簡介

2020-12-05 海洋生態圈

海洋是地質碳庫以外的最大碳庫,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碳量可變動),海洋碳庫與大氣碳庫之間的碳交換:

,在氣候變化中(特別是在控制溫室效應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洋既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也可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海洋中的碳可分為無機碳和有機碳,在有機碳中可分為生物有機碳和非生物有機碳。

海洋中的無機碳——其一是指含碳的無機鹽;其二是指溶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其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是:氣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化)、碳酸、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等,其中碳酸氫根佔大多數,以這些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是供給海洋初級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碳源。海水總量約為1.351×10^18立方米,若以每立方米平均溶解有2mol(以88克計)二氧化碳計,則這些溶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總量則有118萬億噸之多,其在海水中的質量濃度為88ppm,海面以下20米水層的二氧化碳含量約6336億噸

海洋中的生物有機碳——指海洋生物(包括活的和死的、微型生物和微生物),其總量不詳。

海洋中的非生物有機碳——指懸浮於水中和沉降到海底的顆粒有機碳和溶解於海水中的「溶解有機碳DOC」, 在「溶解有機碳」中有5%是生物可利用的「活性溶解有機碳」,有95%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 「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可在海洋中儲存超過5000年。

海洋吸收或儲存二氧化碳的原理機制分為溶解度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三種:

一、溶解度泵——通過二氧化碳的的物理溶解作用實現從表層到深層的轉移以暫存二氧化碳於水中。溶解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有兩個來源:1是來源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2是來源於微生物分解海洋中的有機物生成的二氧化碳。

溶解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是供給海洋初級生物(浮遊生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碳源。

溶解於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總量約118萬億噸,若由於海水溫度升高多釋放一點點到大氣中就是巨量的。

二、生物泵——由有機物生產、消費、傳遞、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構成的碳從表層向深層的轉移稱之為生物泵。通過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成為顆粒有機碳POC(如浮遊植物本身)和溶解有機碳DOC,或被浮遊動物攝食隨後以遺體、排洩等形式沉降至底層並礦化再循環實現碳的轉移。然而,生物泵輸送到海底的碳量不足表層固碳量的0.1%,因為顆粒有機碳POC在輸送到海底的過程中有99.9%又被微生物最終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回到了海水中,或從海水中溢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三、微型生物碳泵——海洋中的溶解有機碳被異養浮遊細菌攝取形成次級生產力,進而被原生動物和橈足類利用而形成幫助碳循環的進行。海藻類植物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形成初級生產力時,除了合成自身的有機碳外,還會生成溶於水的「活性溶解有機碳(DOC)」,而DOC是海洋微生物的營養源,海洋中的DOC被異養浮遊細菌攝取形成次級生產力,進而又被原生動物和橈足類利用而形成更高一級的生產力……在異養浮遊細菌攝取DOC合成自身有機物的同時會生成「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可封存於海水中5000年,由於這個過程中有巨量的微生物,所以生成的「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是大量的。這個海洋儲碳原理是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好氧不產氧光合異養菌(AAPB)的生態分布時獲得啟發提出的海洋儲碳新機制。

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人類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海洋生態圈技術就是利用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的自然原理和深海營養鹽自然資源,增量海洋微型生物和微生物,營造人工天然漁場,自然地永久封存所有過量的二氧化碳,徹底消除溫室效應。

人工自然漁場示意圖

相關焦點

  •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鐵肥」可幫海洋有效增大對二氧化碳的吸收   新華網柏林4月18日電(記者劉向)過去二十多年來,為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科學家們一直在探討能不能通過大量繁殖海藻等海洋浮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 科學家研究海洋中有機物質如何轉化為二氧化碳
    10月,焦念志研究小組將向反方向的熱帶進發,在世界最暖海域——近赤道的印度太平洋暖池——探索「微型生物碳泵」和碳封存的工作機制。下個月召開的戈登海洋微生物研究會議也將重點討論「微型生物碳泵」;《自然綜述—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發表文章介紹「微型生物碳泵」概念。
  • 單水氫氧化鋰-二氧化碳的測定-吸收滴定法
    本方法適用於工業級單水氫氧化鋰中質量分數0.050%~2.00%二氧化碳的測定。
  • 科學家們談論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對海洋造成的危害
    在21世紀,北冰洋將吸收20%的二氧化碳。由於更多吸收二氧化碳(CO2),預計北冰洋的酸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這可能導致硬殼海洋動物在食物鏈中的"斷鏈",例如貽貝和「海蝴蝶」。海水吸收大氣中過量的CO2,會引發一系列化學反應。這將會導致海水的pH值和碳酸根離子濃度降低。並且,由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吸收增加會導致某些重要生物逐漸減少。 軟體動物,珊瑚和甲殼類動物會將這些碳酸根離子從海水中分離,形成堅硬的外殼。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世界氣象組織稱,未來5年,地球平均溫度將至少上升1攝氏度該學院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小組使用新的海洋顏色算法梳理了一系列綠色植物色素的測量數據葉綠素。
  • 研究揭示南冰洋如何成為最大海洋碳匯
    海洋能吸收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從而遏制氣候變化的速度。南冰洋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海洋碳匯,佔海洋吸收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約40%。 但迄今為止,由於南冰洋過於偏遠且面積太大,研究人員尚未弄清其中的原理。
  • 如何把大氣中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永久(超過5000年)地封存起來
    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其分散,只有在自然界同樣是極其分散的植物和廣闊的海面與大氣二氧化碳才有最大的接觸面積,才可能通過植物(包括海洋生物)有效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在"數量"上是可觀的二氧化碳,除以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法外,其它方法都是見效甚微甚至是徒勞的,因為:1人工無法創造與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在
  •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教學設計(一)知識方面1.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二)能力方面1.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並完成探究活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冬梅副教授、博士生于欣孜、徐奎鵬、畢桂琪、曹敏等為共同第一作者,茅雲翔教授(現工作單位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美國羅格斯大學Debashish Bhattachary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成果系統解讀了紅毛菜目代表性物種條斑紫菜的基因組特性,揭示了驅動紫菜異型世代適應生境的進化力量。
  •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
    一、二氧化碳簡介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燒
  • 二氧化碳的另類問題——海洋酸化
    然而,如果人類排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海洋酸化問題,珊瑚將面臨比白化更為可怕的命運。海洋生態系統也將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什麼是海洋酸化?粉筆和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過去人們認為,平均深達4000米、佔地球總面積70%的海洋能夠包容一切變化
  •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重點,這些知識慢慢理解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P124光合作用示意圖:水是植物的根尖成熟區的根毛吸收的,通過木質部的導管向上
  • 研究揭示工業產油微藻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全局特徵
    人類社會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洋酸化,探索和實施碳減排途徑和方法已刻不容緩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等發現,作為一種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細胞集至少三種碳濃縮機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的特徵於一身。這一全局性的CCM系統結構藍圖的揭示,為在工業微藻中設計和改造「超級二氧化碳固定模塊」奠定了基礎。目前地球大氣中的CO2含量約0.04%。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作者:文/虞子期 今年以來,關於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可以說是非常受大家的關注,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澳洲野火」釋放的汙染物。根據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中心在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澳洲的這次野火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了約4億噸,而這個數據還沒有包含2月一段時間的釋放。
  • 二氧化碳濃度激增或毒害海洋!德國專家警告:有毒藻類將大量爆發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越來越高,全球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也是一種可溶於水的酸性氣體——當它進入海水中後,氣體會形成酸,從而顯著增加海水酸度。這一結果就是二氧化碳帶來了另一後果海洋酸化。
  • 二氧化碳的危害遠比想像大得多
    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甲烷(CH)、一氧化二氮(N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等。它們能夠吸收地球表面釋放的長波輻射熱量,把熱量暫時保存起來,就像給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羽絨服。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
  • 家居養花:夜間也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淨化室內環境!
    在晚上一般植物會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臥室中不適合擺放太多的植物,但凡事無絕對有些綠植不但能夠在白天釋放氧氣,在夜晚也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所以他們可是臥室的首選綠植了。  一般這種植物通常為景天科植物,所以這種現象叫做「景天科酸代謝」,他們能夠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蘋果酸等有機酸,白天則通過釋放二氧化碳完成卡爾文循環還原成糖的代謝方式,所以他們能夠在夜間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釋放的氧氣量比較少,但聊勝於無啊。
  • 金星或曾有過二氧化碳海洋
    科學家提出,在演化的早期歷史階段,金星或許曾被海洋所覆蓋。只不過,在金星上構成海洋的並不是海水,而是超臨界態的二氧化碳。圖片來源:NASA科學家說,金星或許一度擁有過由液態二氧化碳構成的海洋,並在這顆行星地形的塑造方面發揮過作用。金星往往被描述成地球的孿生行星,因為這顆星球不論在大小、質量、距離,還是化學構成方面,都與地球最為接近。
  • 海洋吸收的碳被嚴重低估!人類是否可以因此鬆一口氣?
    (圖片來自pixabay.com)一項9月4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新研究表明,海洋吸收的碳比大多數科學模型計算所得結果都要多之前估計大氣與海洋之間的碳流動(又稱「流」),沒有考慮海面與海面下幾米處水體間的溫度差異。在一項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考慮到了這一點,發現進入海洋的碳淨通量顯著增加。他們計算了1992年到2018年的CO2情況,與未經溫度校正的模型計算結果相比,某些時間和區域的CO2淨通量竟然高出了兩倍。
  • 霧霾天氣這些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並釋放氧氣
    植物有降低噪聲、降低灰塵等作用,有些植物還能有針對性地吸收一些有毒有害的氣體。但植物不能主動吸附顆粒物,不能純指望它抗擊霧霾。但是,霧霾天氣家裡可以擺放一些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並釋放氧氣的植物,它們對對抗霧霾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