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可捕獲空氣熱量

2020-12-05 中關村在線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捕獲美國大氣熱量。這是「野外」人為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證據。一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負責開展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稱,他們的科研結果證明了氣候變化的科學性以及二氧化碳吸收熱量造成氣候變化的事實。

    科學家見證和測量了捕獲空氣熱量的二氧化碳,證明人類活動造成全球變暖。照片顯示,科學家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巴羅市使用了大氣排放輻射幹涉儀。

  

  這張圖表顯示,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個研究設施內二氧化碳使溫室效應日益增強。大氣的二氧化碳(藍色)濃度在2000年到2010年底之間持續升高,二氧化碳(橙色)造成的表面輻射強迫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的趨勢。這意味著地球從太陽輻射吸收的熱量超過地球釋放回太空的熱量。這種季節性波動是由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的。

  

  這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

  研究負責人,同時又是美國伯克利實驗室地球科學部門科學家的丹尼爾-費爾德曼說:「我們首次在野外看到二氧化碳造成的日益增強的溫室效應。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吸收地球為應對到來的太陽輻射所釋放出的熱量,造成這一結果。許多研究證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但我們的研究為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室效應的增強存在關係提供重要證據。以前沒有人為氣候變化的這類具體證據而專門研究過大氣。」

  這些科學家使用了非常精確的光譜儀器,而這些儀器是由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所屬的大氣輻射測量局氣候研究中心操作。這些儀器位於俄克拉荷馬州和阿拉斯加州的大氣輻射測量局研究地點,測量了穿過大氣來到地面的熱紅外能量。它們可探測二氧化碳紅外能特有的光譜特徵。

  俄克拉荷馬州和阿拉斯加州的其他科學儀器可探測雲和水蒸氣等釋放紅外能的天文現象的獨特特徵。結果是兩個迥然不同的地點出現兩個時間序列。每個時間序列都始於2000年,2010年底截止,包括阿拉斯加州的3300個測量值和俄克拉荷馬州的8300個測量值。

  但兩個時間序列都表現出相同趨勢:大氣二氧化碳釋放出越來越多的紅外能。這意味著每隔10年每平方米增加0.2瓦特紅外能。另外,這種趨勢的10%來自雲和水蒸氣等所有紅外能來源。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碳追蹤器系統的數據分析,這些科學家把二氧化碳造成的輻射強迫和礦物燃料排放和火聯繫在一起。這些測量值還使科學家首次研究了光合作用對地面能量平衡產生的影響。

  他們發現,二氧化碳造成的輻射強迫在春天減弱,因為持續增多的光合作用從空中清理掉溫室氣體。科學家把這些測量值結合起來,確定了只屬於二氧化碳的信號。他們說,燒煤、燒油和燒氣釋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費爾德曼說:「數據顯示,雲、水蒸氣或太陽輻射的變化並不是大氣升溫的原因。一些懷疑主流氣候科學的專家就持有這樣的觀點。溫度數據都是真實的,沒有被篡改。數據非常清楚地顯示了二氧化碳正在那些地點增強溫室效應的事實。」

  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氣候科學家安德魯-德斯勒表示,這項研究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技術性工作,但它有點像證實了重力是造成石頭落下的原因。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08/5087327.html report 2662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捕獲美國大氣熱量。這是「野外」人為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證據。一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負責開展這項研究的...

相關焦點

  • 空氣捕獲二氧化碳成本大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碳工程公司 本報訊 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並利用它製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
  • 人類首次在野外證實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視頻)
    據新浪科技27日消息,科學家首次見證二氧化碳捕獲美國大氣熱量。這是「野外」人為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證據。 一項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證實了科學家從基礎物理、實驗室測試、眾多模擬、溫度記錄和幾十個其他氣候指標中獲得的實時實地測量結果。負責開展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稱,他們的科研結果證明了氣候變化的科學性以及二氧化碳吸收熱量造成氣候變化的事實。
  • 二氧化碳為何對氣候的影響如此巨大?
    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在於,它能夠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並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19世紀50年代,當科學家首次發現二氧化碳對氣候的重要性時,就對它的影響力感到驚訝。英國的John Tyndall和美國的Eunice Foote分別發現,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甲烷均能吸收熱量,其他氣體則不能。當考慮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量時,科學家計算出地球已經比它應有的溫度高出33℃。對這種差異最好的解釋是,大氣保留了熱量,使得地球變暖了。
  • 諾貝爾獎團隊將空氣中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燃料
    (原標題:南加州諾貝爾獎團隊成功將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燃料)
  • 全球空氣中的熱量捕集二氧化碳達到新高
    科學家周四宣布,儘管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而減少了排放,但世界仍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到了一個新的紀錄高位。測量二氧化碳,首席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在四月平均高達17%,這是一個短暫的下降。NOAA高級科學家Pieter Tans表示,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保留數個世紀,因此在幾個月內短期內減少新的碳汙染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坦斯說:「這說明降低排放量有多麼艱巨,這是多麼艱巨的任務。」 「我們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致力於地球的大量變暖。」直接測量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現在,二氧化碳含量比那時高出近百萬分之100。在62年中增長了31%。
  • 新型 3D列印設備增強二氧化碳排放捕獲能力
    ,可以增強化石燃料廠和其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捕獲進程。減少二氧化碳等吸熱溫室氣體全球排放的解決方案,解決繼續使用低成本的國內化石燃料資源,同時減輕潛在的氣候影響。ORNL的裝置重點關注常規吸收中的一個關鍵挑戰碳使用溶劑: 該過程通常會產生限制其總效率的熱量。通過使用增材製造,研究人員能夠定製設計一種多功能設備,通過去除多餘的熱量,同時保持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工藝效率。
  •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有哪些?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有哪些?雖然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層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只佔空氣總體積的0.03%,但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許多自然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包括呼吸、火山爆發和火災。在自然循環中,大部分二氧化碳被光合生物吸收,通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儲存在生物質中,並產生氧氣作為副產品,因此二氧化碳對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二氧化碳對動物的生存也至關重要。動物呼吸過程中,氧氣被血液輸送到身體組織細胞,然後將二氧化碳往回運輸,二氧化碳可以保護血液的pH值。如果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動物體細胞獲得的氧氣量會減少。
  • 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 如此少量的二氧化碳能對地球產生大的影響嗎?
    人們經常問我,二氧化碳的濃度只有地球大氣的0.041%,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如何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而人類活動只佔其中的32%。 我研究大氣層氣體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是它具有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的能力,防止熱量散發到太空。
  • 科學家為「地球減負」支招 企業押注碳捕獲等可再生技術
    疫情讓全球的碳排放量短暫下降了,但科學家認為,以經濟作為犧牲並不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有效途徑,只有轉向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有助於實現全球減排目標和氣溫的控制,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來自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科研人員在8月31日舉辦的一場浦江論壇的未來科技論壇上指出,控制全球氣候變暖,需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消費習慣的改變兩者結合。
  • 二氧化碳變肥料?為解決全球變暖,科學家提出新思路
    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新技術,可以從空氣中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這項新技術被稱為直接空氣捕捉(DAC),它要麼利用吸附(二氧化碳附著在表面)要麼利用化學反應捕捉並利用二氧化碳來製造其他可用的環保產品。當捕捉到空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之後,人們可以將其出售,從而用於溫室栽培(二氧化碳是一種有效的肥料),生產碳酸飲料,燃料聚合物以及混凝土製造等方面。一旦人們為這些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想出更多的商業化方法,那勢必會進一步激發對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新技術研發工作。
  • 《JMCA》中國地質大學許星光團隊:胺基酸水凝膠用於捕獲二氧化碳
    Wood教授團隊首次提出將AAS封裝到固體聚合物基質中,以簡單地製備可擴展材料,即液態AAS水凝膠顆粒(LAHP),用於碳捕獲。相關論文Next generation amino acid technology for CO2 capture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由於擴大了接觸面積,CO2與AAS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加強烈,因此吸收率顯著提高。
  • 乾旱會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多少?
    ▲陸地生態系統對於吸收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重要陸地生態系統平均可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延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但是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長。當乾旱發生,土壤乾涸時,植物會減少光合作用,以節約用水和保護自身組織。
  • 二氧化碳有妙用,快來捕獲它
    科學家們發現,當CO2被注入儲油層時,大約90%到95%的CO2成功被「關押」在石油曾經被困的「地牢」中。至於能「關押」多久,看看石油和天然氣就知道了,大約是「無期徒刑」吧。只要人類不去釋放或開採,它們都別想再見天日了。
  • 太陽能輔助下二氧化碳的可再生燃料
    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將二氧化碳(一種溫室氣體)轉化為利用太陽光產生的能量的燃料。最近的結果表明,可以使用他們的技術從二氧化碳和水中選擇性地生產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該研究已經發表在ACS Nano上。 植物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高能糖,它們用作「燃料」來生長。他們從陽光中獲取能量。
  • ORNL研究人員開發出3D列印的二氧化碳吸收裝置
    中國3D列印網8月25日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列印設備,該設備能加從燃燒化石燃料中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接觸器結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的CO2吸收裝置。鋁製設備的原位冷卻能力使更多的二氧化碳從氣體轉移到液態,從而提高了碳的保留率。
  • 科學網—《自然》:二氧化碳可安全儲存於氣田地下水中
    國際研究小組在檢測了位於北美、中國和歐洲的氣田後發現
  • 二氧化碳造鑽石,還能改善空氣?!英國製造出節能環保「空氣鑽石」
    央視財經(記者 覃馨葭)據英國媒體30日報導,一個英國環保團隊花費5年時間,成功研究出利用從大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製造鑽石的技術。該團隊表示,他們已經創造出「世界上第一顆『零汙染』鑽石」。團隊負責人解釋道,製造鑽石的過程可以直接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幫助改善空氣。
  • 科學家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固體「煤」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要遏制氣候變化的最壞情況,僅僅通過減少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夠的 - 我們需要捕捉空氣中已經存在的二氧化碳
  • 科學家為常春藤植物導入兔子基因 可分解空氣中有毒物質
    雖然植物確實有助於清潔室內的空氣,但每個房間要放 20 多個,才能產生明顯的差異。不過華盛頓大學新研製的轉基因常春藤,卻能夠非常有效地從空氣中去除有毒的氯仿和苯。該校團隊打造了一種基因合成的常春藤,結合了兔子為自身細胞產生色素的 P450 E21 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