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

2020-12-05 前瞻網

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

 olivia chan • 2018-08-17 09:18:37 來源:前瞻網 E2062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一個夢寐以求的解決方案是,人類可以開發出一種從大氣中吸收我們釋放的二氧化碳,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減緩或逆轉氣候變化的趨勢。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在實驗室中快速地製造出這種礦物菱鎂礦。這可以與碳封存技術相結合。碳封存是一種將碳注入地下並儲存的過程,通常是在枯竭的油氣田進行。

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 Ian Power教授在波士頓最近召開的Goldschmidt會議上提出的。他們的發現勾勒出了一種在室溫下以低廉的成本快速生產菱鎂礦的新方法,使這一生產過程可以擴張到工業規模。

如果大規模實施,通過菱鎂礦去除二氧化碳的潛力就成為可能,即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並將其長期儲存在礦物菱鎂礦中。

下面是潛在的化學反應的分解,通過這種化學反應,二氧化碳可以從大氣中去除,從而產生菱鎂礦。

CO2+ H2O→H2CO3→ H++ HCO3−

Mg+2+HCO3− →MgCO3+H+

進一步解釋上述反應方程: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注入水中,然後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分解成碳酸氫根離子和氫離子。然後,鎂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鎂(MgCO3)和氫離子。

此前,由於成本高和難以擴大規模,大多數碳捕獲和存儲選擇難以大規模實施。然而,有了這種新方法,菱鎂礦在自然界需要經歷從幾百年到幾千年不等的時間才能形成,但在低溫的實驗室中72天內就可以形成。

根據先前的研究,菱鎂礦可以從大氣中去除大約一半的二氧化碳。據估計,我們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每年400億噸。這意味著每年僅通過菱鎂礦的形成就能消除等量的碳排放,那麼每年要生產800億噸的菱鎂礦。但是毫無疑問,這不是我們緩解氣候變化的唯一手段。

通過加速這一過程,菱鎂礦可能成為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合法資源。然而,這項研究仍處於試驗階段,需要不斷測試,才能在實現工業規模。此外,這一過程將依賴於當前的碳價格和從大氣中去除碳的財政激勵。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用水一直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水資源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雖然地球上超過71%都被水所覆蓋,但是無法被直接利用,因為生命體所需要的是淡水資源。
  • 全球變暖有救了?地球「碳倉庫」有望建立,把二氧化碳都存進去!
    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大量石化燃料被使用,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開始劇烈飆升,到2018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了百萬分之400(400ppm),被認為是數十萬年以來地球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時候,許多科學家認為,這種快速增長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帶來極其嚴重的全球變暖問題,同時還會引發海洋酸化
  • 全球變暖有救了?拉尼娜出現已基本確認,地球或迎來寒冬期
    全球變暖有救了?拉尼娜出現已基本確認,地球或迎來寒冬期!近期地球發生的變故太多了,全球變暖尚未解決,又迎來更大的災難。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消息,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概率上調至60%,不止這一大組織公布過這一消息,就連日本氣象廳也明確過,預計在9月到11月份,拉尼娜出現的概率更高。
  • 科學家把大氣二氧化碳變成電能,或將解決全球變暖難題,前景廣闊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節奏的日益加快,如何通過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這一挑戰重回人們的視野,成為解決碳排放問題極具潛力的方法。近日,科學家們取得了一定突破,一種既能高效回收二氧化碳,又可以生產絕對清潔的二次燃料的方法或許將進入我們生活。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iScience。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套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來產生電能並製造氫氣的系統。與傳統的非質子-CO2電池不同,該系統以Na-CO2電池為主體,在充電期間不會再次釋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更好地用以解決環境問題。
  • 全球變暖有救了?科學家正在謀劃「地球降溫」計劃
    幾個月前,世界四大冰架的南極拉森C冰架大崩裂,一塊7倍於柏林面積大小的冰川被分離出去漂入太平洋,其實冰架崩裂這樣的事每年都有發生,但是如此大面積的冰架崩裂還是首次發生,引起了全球科學家的注意,大自然已經又一次給了我們警告,不要隨意破壞生態環境,企圖改變地球,最終會被大自然報復!
  • 二氧化碳變肥料?為解決全球變暖,科學家提出新思路
    全球變暖是我們當下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自從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了將近50%,進而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影響,就必須要控制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並減少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過量二氧化碳含量。
  • 如何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科學家:這個方法每年可以清理20億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在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今天,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成為了全世界人面臨的難題。科學家們號召全世界一起節能減排,這裡包含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開發新能源,優化廢氣處理流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而另一方面,則是如何清除掉目前空氣中超標的二氧化碳。
  • VOA慢速 | 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Heat-trapping Carbon Dioxide in Air Hits Record High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Scientists say the world recently set a reco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 全球變暖有救了,「人造葉」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還能轉化成燃料
    全球變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感覺到,因為氣候變暖,從而引發了野火、乾旱、洪水等等極端天氣,這些極端天氣又會導致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就比如野火吧,每一次野火都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最後就會導致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在迅速發展的時候,也因為各種活動而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導致全球氣溫升高。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關於大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幾個數字2020年初,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濃度為412PPM(parts per million,以體積計),或者為622PPM(以質量計)。這個濃度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北半球春夏因為植物的吸收而下降,而秋冬因植物死亡、腐爛、冬眠而增加。
  • 「二氧化碳濾除」能拯救地球嗎?
    科學家設想在室外種植「人造樹」,直接從空氣中濾除二氧化碳。他們設計了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濾除的方法。每天,這座工廠裡,約一噸曾經漂浮在加裡波第山上的二氧化碳被轉化成白沙狀的碳酸鈣。下一步再通過加熱這些白沙逼出其中的二氧化碳,然後將這些氣體儲存到密封罐中。剩下的鈣又可被重新用於生產過程。    科勒斯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成功的碳濾除產業,它將擁有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市場。」
  • 美媒: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新媒體專電 據美聯社6月5日報導,科學家們表示,儘管新冠疫情讓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全球大氣中吸熱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創下新高。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5月份(即空氣中的碳水平達到峰值的月份)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主要由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平均測量結果為417.1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一年前上升了2.4ppm。報導稱,儘管4月份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17%,但這一降幅非常短暫。
  • 科學家研發液態金屬電催化劑 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可轉化為碳電池
    科學家研發液態金屬電催化劑 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可轉化為碳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2-27 10:21:27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地球大氣是混合物,主要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0.94%的稀有氣體、0.03%~0.04%的二氧化碳構成,餘下0.03%則是水蒸氣、臭氧、甲烷和其它大氣懸浮微粒。可以發現,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其實很少,連0.1%都不到。不過就是這小小的二氧化碳增幅,就足以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 二氧化碳佔大氣總量不到0.1%,為何對全球氣候影響如此巨大?
    可以發現,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其實很少,連0.1%都不到。不過就是這小小的二氧化碳增幅,就足以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古氣候學家綜合多方面的測量數據,發現在工業革命以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約為0.0275%。
  • NASA創建全球大氣甲烷累積與移動的3D模型
    作為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力遠勝於二氧化碳。其可能來自於工業設施、農業、石油天然氣開採、以及溼地水體等自然資源。為了更好地追蹤甲烷的來源、以及其在大氣中累積和移動的過程,NASA 剛剛打造了一款全新的 3D 地圖工具,從而為減輕該溫室氣體影響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 全球變暖有救了?我國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結果令人驚喜!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摩拳擦掌,希望可以為全球變暖貢獻出自己的心力,還有很多科學家甚至也採取了直接行動來阻止冰川融化。在今年的8月份,我國科學家來到了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他們進行了一次大型的戶外試驗,選取了500平方米的冰川,他們嘗試想要給這些冰川鋪上一層「被子」,然後通過實驗結果來判斷人為手段是否能夠發揮作用。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科學家:人類歷史首見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科學家探測到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氣象學家稱,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首度突破415ppm。(圖片來源:「基林曲線」社交網站帳號截圖)報導稱,當地時間11日上午,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探測到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26ppm,是該數據首次突破415ppm。在該天文臺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一起負責觀測每日大氣CO2濃度的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通過社交網站「推特」帳號宣布了這一數據。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在2021年達到一個必須要警惕的裡程碑
    今年(2021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飆升,超過417 ppm(百萬分之417)!自18世紀廣泛的工業活動開始以來,這一數字增長了50%。這一驚人的預測來自英國國家氣象局,它使用了在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收集的數據。
  • 可探空觀測 我國學者研發微型二氧化碳檢測儀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逐漸普及,提到二氧化碳,可能很多人都會迅速聯想到溫室效應。的確,在全球氣溫變暖這件事情上,二氧化碳確實擺脫不了任何一點干係。雖然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都是很小的,僅約佔地球大氣的0.041%。然而就是濃度如此小的一類氣體,依舊憑一己之力影響著整個地球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