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有救了?地球「碳倉庫」有望建立,把二氧化碳都存進去!

2020-12-04 中國氣象愛好者

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大量石化燃料被使用,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開始劇烈飆升,到2018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了百萬分之400(400ppm),被認為是數十萬年以來地球二氧化碳濃度最高的時候,許多科學家認為,這種快速增長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帶來極其嚴重的全球變暖問題,同時還會引發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地球一系列的危險變化。

因此,如何阻止地球情況惡化、限制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當前的地球上研究人員正在考慮的一個問題,在控制排放量難以做到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只能另闢蹊徑——既然不能阻止排放,能不能把二氧化碳從大氣層裡吸收回來呢?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削減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的一個有效方法:將二氧化碳存到海底裡去。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液態二氧化碳可以被注入海底,在那裡可以形成水合物,並且在上面建立起一個邊界,防止其洩漏到海洋。就這樣,二氧化碳就被儲存到了地球之中,這被認為能夠有效的阻止全球變暖走向失控。

事實上,這並非第一次有科學家提出將碳注入深海沉積物,但是,此前這個想法的提出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比如二氧化碳是一種氣體,而且能在水中向上浮,因此這樣它可以在注入海底後逃回海洋和大氣中,等於做了無用功。而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的調查表明,液態二氧化碳在高壓和低溫的情況下,會導致水合物的生成。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水合物創造了保持二氧化碳不洩露的防滲屏障。

研究人員的測試表明,低浮力和高粘度的水合物羽流能像蓋子一樣蓋在海底沉積物中,能有效降低滲透率,最後密封的這個「二氧化碳倉庫」的大門。研究人員稱,這樣能減少二氧化碳從海底的逸出。研究人員表示,寒冷的溫度、更深的注入深度是進行這一操作的關鍵。當然,因為深海環境下高濃度二氧化碳往往會被壓縮為小體積和高粘度的液體,因此,存儲效率高。

同時,由於深海沉積物廣泛分布全球,人類可以將其改造為一個巨大的「二氧化碳倉庫」,從而儲存足量的二氧化碳。與通過陸地儲存二氧化碳相比,這種方法被認為效率更高,而且也更不容易洩露。

通過這種將二氧化碳「藏起來」的辦法,科學家們認為能夠有效降低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被認為能改善全球變暖失控。現在,一些科學家們開始呼籲在真實世界中展開測試,來確認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
    科學家研發出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 全球變暖有救了?碳封存是一種將碳注入地下並儲存的過程,通常是在枯竭的油氣田進行。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安大略省特倫特大學(Trent University)的 Ian Power教授在波士頓最近召開的Goldschmidt會議上提出的。他們的發現勾勒出了一種在室溫下以低廉的成本快速生產菱鎂礦的新方法,使這一生產過程可以擴張到工業規模。
  •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
    海水變成淡水僅10分鐘完成,還能消耗二氧化碳,全球變暖有救了?用水一直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水資源需求量變得越來越大,雖然地球上超過71%都被水所覆蓋,但是無法被直接利用,因為生命體所需要的是淡水資源。
  • 全球變暖有救了?拉尼娜出現已基本確認,地球或迎來寒冬期
    全球變暖有救了?拉尼娜出現已基本確認,地球或迎來寒冬期!近期地球發生的變故太多了,全球變暖尚未解決,又迎來更大的災難。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消息,拉尼娜現象發生的概率上調至60%,不止這一大組織公布過這一消息,就連日本氣象廳也明確過,預計在9月到11月份,拉尼娜出現的概率更高。
  • 全球變暖有救了,「人造葉」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還能轉化成燃料
    科技在不斷的發展,人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但與此同時,卻導致地球環境汙染嚴重,從而引發了氣候變暖的問題。全球變暖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感覺到,因為氣候變暖,從而引發了野火、乾旱、洪水等等極端天氣,這些極端天氣又會導致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
  • 全球變暖有救了?科學家正在謀劃「地球降溫」計劃
    幾個月前,世界四大冰架的南極拉森C冰架大崩裂,一塊7倍於柏林面積大小的冰川被分離出去漂入太平洋,其實冰架崩裂這樣的事每年都有發生,但是如此大面積的冰架崩裂還是首次發生,引起了全球科學家的注意,大自然已經又一次給了我們警告,不要隨意破壞生態環境,企圖改變地球,最終會被大自然報復!
  • 「全球碳項目」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反彈
    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在波恩氣候大會上發布的《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計將比上年增長2%(不確定度在0.8%~3%之間)。  《全球碳預算報告》由76位科學家撰寫,他們來自15個國家的57家研究機構。
  • 二氧化碳變燃料,牛津大學新研究有望緩解全球變暖
    過去十年航空業一直在尋找減少其全球碳排放量的方法,比如購買碳補償、植樹或風力發電廠,以彌補高空飛行的飛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與此同時,舊金山、芝加哥和洛杉磯的機場,以及歐洲的十幾家機場,都在用更環保的替代性燃料為飛機加油,以幫助實現碳減排目標。
  • 二氧化碳也是碳,那麼二氧化碳可以做成鑽石嗎
    說起二氧化碳,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二氧化碳來源於人們呼出的氣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氧化碳可不是個好東西,最直觀的壞處就是二氧化碳會給地球帶來溫室效應,這種不正常的地球生態環境會使得冰川融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二氧化碳又和眾多物質一起構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
  • NASA創建全球大氣甲烷累積與移動的3D模型
    作為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甲烷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力遠勝於二氧化碳。其可能來自於工業設施、農業、石油天然氣開採、以及溼地水體等自然資源。(來自:NASA)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碳循環科學家 Abhishek Chatterjee 表示:「甲烷的作用類似於二氧化碳,然而長期以來的人類活動,已使其增加速度超過了天然的清除抵消速度」。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2月4日發布報告說,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 「二氧化碳濾除」能拯救地球嗎?
    他們設計了一種能夠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濾除的方法。每天,這座工廠裡,約一噸曾經漂浮在加裡波第山上的二氧化碳被轉化成白沙狀的碳酸鈣。下一步再通過加熱這些白沙逼出其中的二氧化碳,然後將這些氣體儲存到密封罐中。剩下的鈣又可被重新用於生產過程。    科勒斯說,「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成功的碳濾除產業,它將擁有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市場。」
  • 就算沒有人類,全球變暖也會發生?科學家:地球曾經多次變暖
    全球變暖的話題,相信已經深入人心,許多人也開始注意節能減排,為控制全球變暖盡一份力。但是有部分科學家提出,就算沒有人類活動,全球變暖還是會發生。這是怎麼回事呢?追溯地球的歷史,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曾經有多次變暖歷程,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白堊紀到侏羅紀的恐龍時代,就是全球變暖讓恐龍統治了地球上億年。決定地球溫度的,首先是太陽活動,其次是地球自己的原因。現在,我們提到溫室效應就會感到不安,但實際上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存在!地球厚重的大氣層,可以阻隔致命的宇宙射線,同時保存太陽輻射,讓地球溫度適宜生命生存。
  • 衛星發回首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南美南非濃度最高
    由美國航天局發射的軌道碳觀測衛星發回了第一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國家排放量、產生二氧化碳的原因,從此一覽無餘。       在所有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討論中,二氧化碳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議題。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起著保溫作用,由於人類工業化的提升濃度加劇,它被認為是全球變暖的一大主要原因。
  • GCP公開2020年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
    2020年12月11日,全球碳項目(GCP)公布了全球的二氧化碳(CO2)收支的最新評估結果。GCP利用全球眾多研究人員的觀測結果及數值模擬等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由此得出的2019年地球整體的二氧化碳收支如下: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5±0.9GtC yr-1,大氣中的積累量為5.4±0.2GtC yr-1,海洋的二氧化碳淨吸收量為2.6±0.6GtC yr-1,陸地的二氧化碳淨吸收量為3.1±1.2GtC yr-1※1。
  • 《全球碳預算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回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在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了《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  1750-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從277ppm上升至403ppm(增幅為45%)。2016年是第一次全年二氧化碳濃度都超過400ppm(ppm為百萬分之一)。  根據報告,2017年,中國的碳排放量預計將增長約3.5%;美國的碳排放量預計下降約0.4%;歐洲的碳排放量預計會暫時下降約0.2%。
  • 二氧化碳有「毒」?可加快樹木死亡,科學家:未來地球令人擔憂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地球上總共的碳儲量為18.5億吉噸,這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深深的埋在了地下。可以說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碳炸彈,所有的碳在億萬年間都可以通過地質運動、火山噴發,與氧氣集合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被排放到大氣中。長此以往地球的表層,尤其是大氣中會充滿碳元素,地球就會變得跟金星一樣酷熱。
  • 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與全球變暖到底有沒有關係,科學這樣解釋
    那麼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災難性的?大約5000萬年,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4℃。根據沉積層的研究指出,熱帶的海水表面溫度約為攝氏42°,高於現今約攝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溫度為攝氏37°。
  •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2021-01-12 10:33:33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強度、高彈性且導電性優異。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呈持續上升趨勢
    當地時間11月23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突飛猛進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幾個世紀,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地球上一次經歷可比的二氧化碳濃度是300萬至500萬年前,當時溫度升高了2至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了10至20米,但當時地球上沒有77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