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發回首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南美南非濃度最高

2020-11-27 澎湃新聞

衛星發回首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南美南非濃度最高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2014-12-22 10:12 來源:澎湃新聞

       那些籤署過碳減排條約的國家,現在有了「監視者」。由美國航天局發射的軌道碳觀測衛星發回了第一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國家排放量、產生二氧化碳的原因,從此一覽無餘。

       在所有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討論中,二氧化碳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議題。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起著保溫作用,由於人類工業化的提升濃度加劇,它被認為是全球變暖的一大主要原因。

       近日,美國航天局的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向地球發回了第一張地球二氧化碳的釋放和吸收分布圖。今年7月,NASA發射了這顆軌道碳監測2號衛星,它是第一個專門監測二氧化碳的衛星,它精確地記錄下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排放及吸收數據。這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將為今後評測籤署過碳減排的國家提供數據依據。

今年10月1日至11月11日的碳排放數據圖

       這張分布圖的數據來自今年的10-11月份,雖然數據時間還不長,不過也清晰地展示了許多信息。

       非常明顯,南美和南非上空的濃度值最高,可能是來自生物質(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焚燒。中國和美國東海岸的濃度也較高,主要來自發達的工業活動。由於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噴射氣流、大型天氣系統和其他大規模大氣環流控制,這張分布圖還顯示了釋放出的二氧化碳隨著緯線在地球上的流通軌跡,可以看到圖中黃色帶狀的水平流動區域。

        在今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上,美國太空總署的研究員還將這張分布圖進行了展示。碳觀測項目的科學家Annmarie Eldering在接受英國BBC採訪時說:「我們很早已經開始注意二氧化碳的蹤跡,並對此進行數據記錄。這張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由5個星期的數據組成。它可以簡潔明了地告訴我們,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從何而來,又飄散到哪裡去。」

       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全球氣溫變暖、天氣模式的改變、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極地冰蓋的融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科學家們想要了解二氧化碳在這些系統中具體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2009年2月,美國首顆軌道碳觀測1號衛星在發射升空過程中因為運載火箭出現故障而墜落,繪製全球二氧化碳循環地理分布圖的任務因此擱淺,此次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接棒了「1號」的任務。

       人類每年向大氣中新增排放約400億噸氣體,這些氣體大多來自化石燃料的焚燒。不過這400億噸的氣體去向卻不那麼清楚,它們中大約一半會被海洋吸收,另一些則沉入地下。

       科研人員希望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可以更清晰地繪製出二氧化碳的走向。即便是這張僅由5個星期所組成的分布圖,也已經可以幫助科學家對現有的一些模型進行修正。

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

       值得注意的是,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在客觀上還將會擔任起「監視」的作用。如何公平有效地測試各個國家的碳排放量,一直未有精確的標準。

       如今,科學家可以通過擺動調整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使得衛星上的光譜儀器可以用非常高的解析度掃描各個城市區域。一些重點國家城市的碳排放數據都將被精準地記錄在內,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特別強調,尤其是那些「被限制」的地域。

       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在即,大會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基本框架下,探討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屆時大會還將盡力敦促世界各國領導層面做出慎重承諾,通過削減碳排放量來達成控制溫度的目的。

       軌道碳觀測2號的數據不可避免地為已經或將要籤署下碳減排承諾國家套上「緊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碳排放

相關推薦

評論(53)

相關焦點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此,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表示,「這不僅是有記錄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文明出現後的第一次,而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次。我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地球。」
  • 二氧化碳濃度史上最高,會帶來什麼|新京報專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對此,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爾薩斯表示,「這不僅是有記錄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不僅是一萬年前農業文明出現後的第一次,而是數百萬年前人類出現後的第一次。我們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地球。」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最主要的成分,對於全球變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你知道嗎】二氧化碳濃度達歷史最高值
    冰芯資料是目前所有古氣候分析資料裡解析度和準確度最高的,它提供了直接的歷史氣候信息。  當地時間2019年5月11日上午,美國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監測到,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創紀錄的415.26ppm(百萬分比濃度)。這一數值比冰芯中過去80萬年的任何時間都高至少100ppm以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首次突破415ppm,也是地球百萬年來二氧化碳的最高濃度。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未顯著降低
    經濟日報日內瓦訊 記者楊海泉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為抗擊疫情採取了封鎖限制措施,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並未因此顯著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保持在創紀錄水平。公報說,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工業放緩,但這並沒有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溫度上升、極端天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氣候惡化現象。疫情封鎖限制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許多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但並未對因歷史累積和當前排放形成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產生顯著影響。實際上,疫情期間的碳排放波動並不比正常年份更大。
  • 2300萬年以來最高紀錄,二氧化碳濃度刷新紀錄,如今還在飆升
    全球變暖的幕後黑手就是二氧化碳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隨著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越來越高,讓地球形成了溫室效應,據資料顯示,二氧化碳氣體有吸熱和隔熱的效果,最後促成全球變暖。>》6月份的報導,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下地球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達到了23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
  • 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人類誕生以來最高值
    氣象學家埃裡克·霍索斯在推特上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突破415ppm。」他說:「這還並不僅僅局限於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也不是農業文明開始出現以來的1萬年左右,而是數百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誕生以來都從來沒有過這麼高的濃度。」
  • VOA慢速 | 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Heat-trapping Carbon Dioxide in Air Hits Record High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Scientists say the world recently set a reco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 報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人類歷史最高記錄水平
    當前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這跟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有關。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一份報告,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二氧化碳水平創下了百萬分之407.8的歷史新高。這份報告發生在12月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前幾天,報告強調了人類活動導致三種溫室氣體水平上升,這些氣體助長了全球變暖。
  • 我國發布國際最高解析度「火燒跡地」分布圖,有助氣候研究
    中科院遙感地球所 供圖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何國金研究團隊日前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並發布全球30米解析度「火燒跡地」分布圖。據介紹,「火燒跡地」是全球及區域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參數之一,衛星遙感技術為快速獲取大區域「火燒跡地」空間分布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
  • 乾旱會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多少?
    ▲陸地生態系統對於吸收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重要陸地生態系統平均可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延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但是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長。當乾旱發生,土壤乾涸時,植物會減少光合作用,以節約用水和保護自身組織。
  •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加速生長越快?南大一項研究登上《科學》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加速生長是否得越快?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植被的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有下降趨勢。以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的數據來說,80年代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在340ppm左右,而在2020年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最高已經達到417ppm。而植被對於氣候有負反饋作用。
  • 公眾可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下載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自10月24日開始,我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數據正式對外開放共享。社會公眾可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免費進行數據檢索和下載。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
    公報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水平在2019年出現大幅增長,平均水平達到了百萬分之410.5。更加逼近科學界和國際社會所認定的「安全」紅線。公報同時指出,2020年,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全球工業放緩,初步估計,全年碳排放量將減少4.2%至7.5%。然而,這樣的減排規模不會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明顯下降。
  • 全球與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行業現狀調研與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產品成本結構等;接著統計了全球及全球及中國主要企業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產能、產量、成本、價格、毛利、產值、毛利率等詳細數據,同時統計了這些企業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產品、客戶、應用、產能、市場地位、企業聯繫方式等信息,通過對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企業相關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分析,得出全球及全球及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行業產能市場份額、產量市場份額、供應量、需求量、供需關係,進口量、出口量、消費量等數據統計,同時介紹全球及全球及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測定儀行業未來產能
  •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完成(組圖)
    目前,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圖已經繪製完成,全部研究報告將在10月4日公布。從陸續披露的結果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而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減少又令人擔心。   澳大利亞、日本、中國擁有物種數量排前3位 科學家對全球7大洲的25個關鍵性區域進行了調查,這些海域分別是:南極、歐洲側大西洋、澳大利亞、波羅的海、巴西、加拿大(東、西部和北極)、加勒比海、中國、印度洋、日本、地中海、紐西蘭、南非、南美(熱帶東太平洋和熱帶西大西洋)、韓國、亨博爾特海流、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大陸架、美國(東北部、東南部、夏威夷、墨西哥灣及加州)。
  • 地球「素顏照」風波調查 實為重力場分布圖
    「以前形容痘痘臉叫做『月球表面』,現在知道什麼叫地球表面了」……  不過,即便是「素顏照」,也引起了不少科技迷們的疑惑,有網友回覆說「地球直徑是12712公裡,珠峰海拔最高不到9公裡,零頭而已,右側那部分是青藏高原,怎麼可能突起這麼嚴重?」這種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於是,對於這張圖片來源的可信度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全球智商分布圖: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智商最高
    原標題:全球智商分布圖: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智商最高 圖1 全球智商分布圖 (顏色越紅表示這個國家人口的平均智商越高)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收集研究了130個國家的智商測試後,最近,英國一位研究人種智商的學者得出了一個令亞洲人感到既驚訝又高興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