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服二氧化碳新路徑:集「制服」與「馴化」一體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在「徵服」二氧化碳的攻堅戰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是集「制服」與「馴化」為一體,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能源。

  化石燃料資源的瘋狂開採和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導致地球上的環境惡化、氣候異常、資源枯竭,人類的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

  既要滿足不斷增加能源的需求,又要解決日益嚴重的二氧化碳危害,人類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和人員、企業界為此進行了多種努力和探索。

  被動應對與主動攻堅

  目前各方研究大致可以分為被動應對和主動攻堅兩大類型。

  被動應對的措施主要有三種,一是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產品,以控制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二是開發和推廣清潔能源;三是保護和恢復地表植被,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這些措施目前在不少國家或地區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實行,但本質上屬於對二氧化碳威脅的一種被動消極應對,從戰略上和現實上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節能減排只能延緩化石燃料資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而對於「化石資源耗盡、環境繼續惡化」的未來前景則難以改變;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儘管已經數十年,但由於功效比、投入產出比以及持續穩定性方面的限制,在全世界能源格局中,只能減輕人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專家預測,在化石能源耗盡之前,新型清潔能源難以取代其地位,承擔起人類活動的主要能源的角色;至於依靠植物來吸收二氧化碳,其作用更是有限,只能用於人們生活小區的環境改善,相對整個地球而言,人類對森林植被及綠地的破壞尚未遏制,地球的「肺功能」遠遠沒有恢復。

  主動攻堅的方式大致分為「制服」和「馴化」兩路大軍。所謂「制服」,就是通過人工手段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鎖定在特製的設備中,防止其對環境的破壞。有科學家提出,採用高壓存儲二氧化碳方式,將其液化,深埋海底。但是,高壓存儲和深埋面廣量大,成本奇高;而且,對密封材料及工藝的要求,現有技術難以企及,一旦發生洩漏,將導致海水酸化,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所謂「馴化」,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將二氧化碳重新轉化成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現在比較普遍地將二氧化碳用於生產純鹼、尿素、汽水的化工原料,滅火材料以及食品冷藏等等,但生產這類化工原料的資源相當廣泛,而利用途徑受到限制,這對於日益嚴重的溫室氣體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集「制服」與「馴化」於一體

  在徵服「二氧化碳」的攻堅戰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探索是集「制服」與「馴化」為一體,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原理,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能源。一旦成功,既能直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開闢一種新型清潔能源。這種思路無疑是人類最終戰勝「二氧化碳」的最佳選擇。

  近年來,一些研究已經成功地用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從而獲得了生產新燃料的物質基料。這是個巨大的進步。但是制約這些成果進入市場的最大障礙,就是實現這種轉化所耗費的能源遠遠大於所能提供的能源。如何克服這種「得不償失」成為人類新的攻堅目標。

  由美國化學家、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原教授、現任Dioxide Materials Inc的CEO理察·馬塞爾(Richard Masel)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將二氧化碳低耗高效地轉化成新能源的關鍵技術,為人類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開闢了新的道路,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他們的成果分別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雜誌和《科學美國人》雜誌上。

  該項新技術的獨闢蹊徑之處就在於,以自然界取之不盡的光能或者風能為初始能源,依靠現有的光能、風能發電技術,用其生產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一氧化碳與氫氣的合成氣體,這種氣體就可以再生產出石油、柴油、乙醇、甲醇等工業原料。

  這項成果的核心技術,是研發出一種以離子溶劑為電解質和催化劑的電化學系統,從而解決了二氧化碳轉化為新能源中的高能耗問題,預示著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成為可能。

  在這個系統中,通過離子溶劑的作用,水在正極上分解並釋放出氫離子,氫離子滲透並且遷移至負極上,和負極上的二氧化碳反應,產生一氧化碳和氫氣。由於離子溶劑這項新技術的作用,二氧化碳只需要非常低的電能就可以轉化為合成氣體,生產效率由之前的不到30%達到80%以上,而所消耗的電能僅為之前的十分之一。這就成功地攻克了二氧化碳在電化學轉化中因超高電勢導致的高耗低效這一瓶頸,解決了目前科技界在這一領域面臨的普遍難題,為人類降伏「二氧化碳」開創了新的裡程碑。

  正是由於這項新技術在治理環境和能源開發中發揮雙重作用,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美國《科學》雜誌在刊發成果的同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完全有可能利用地球上最豐富、可循環的能源物質,為包括工礦企業、汽車在內的任何設備提供動力,而不會由此產生溫室氣體。」

  將帶來革命性變化

  項目牽頭人馬塞爾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在新能源開發領域帶來一場革命性變化。它的重要意義在於:

  首先,能夠直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緩解溫室氣體對人類環境的壓力。他舉例說,假如一個發電廠和80萬輛汽車年排放二氧化碳分別為400萬噸,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就是800萬噸。如果將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這項新技術來製造汽車所需要的汽油等燃料,就可以直接減少4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時解決80萬輛汽車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燃油。

  其次,它既不需要化石原料提供動能,僅利用光能或風能就將二氧化碳低耗高效地轉化成新的可用能源物質,又不會與其他生物質能爭搶資源,不對糧食生產構成威脅。這就為人類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保護植被和耕地,開發可持續、可循環的新能源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途徑。

  第三,解決了目前光能、風能利用不延續、不穩定、難儲運的問題,為人類更有效地利用光能、風能提供了可選擇的方式。目前的光能和風能主要是轉化為電能。但是,一方面電能的存儲和傳輸,儘管有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推出,但終究無法避免其耗減;另一方面光能和風能受制於晝夜變化及氣候的影響,難以為人們有計劃、有規律地利用。而這項新技術在本質上並沒有將光能和電能消耗丟失,而是在與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學反應中實現能量轉化,產生出合成氣體這種可以存儲和運輸的能源載體。如同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一樣,植物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氫化合物(例如碳水化合物、糖,等等),其載體就是植物、煤礦、原油,等等。人類從古至今所使用的能源物質,絕大部分都是這種轉化的結果。這項人工光合作用生產的能源載體,將自然界需要十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千年才能完成的轉化縮短為短短的瞬間,而且同樣便於存儲和運輸,其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將「合成氣體」煉製成石油、柴油、乙醇、甲醇等燃料已經是較為成熟的生產工藝,國際大型石油公司一直在用這類合成氣加工成石油,這項新技術完全具備了大面積推廣使用的條件。

  馬塞爾根據目前大型石油公司的需求及合作意向作出判斷,這項新技術在2015年以前為推廣完善期,2018年將會廣泛運用。到2020年,該項新技術將作為人類控制溫室氣體的重要手段,納入各國碳排放計劃指標。

  筆者認為,新技術的問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能源需求和消耗的大國,更具有既緊迫又可行的推廣價值。

  一方面,中國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不斷增加的新需求,又要不斷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矛盾已經相當突出。11月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據了解,2009年我國石油進口就達2.038億噸,依存度已經超過50%。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減排的任務相當艱巨。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具備利用這項新技術的條件。經過這些年的技改投入,國內已經初步建成了太陽能電池板和風能設備的規模生產,完全能夠適應新技術初始電能的需要。同時,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都擁有著將合成氣體煉製成能源物質的能力和工藝。

  因此,只要國家從宏觀的能源戰略層面予以指導和引導,在財政和稅收政策上納入「新能源」和「減排」的範疇,予以扶持和支持,這項新技術必將在中國的未來能源戰略及發展低碳經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朱薇)

相關焦點

  • 大廠探索「五維一體」訴源治理新路徑
    從源頭破題 降低訴訟增量大廠探索「五維一體」訴源治理新路徑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大廠回族自治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大廠法院)共新收訴訟案件3221件,同比下降9.11%,結案3135件,結案率97.33%,這是2014年以來6年間首次實現訴訟案件負增長。
  • 天津大學研究新技術讓二氧化碳捕集材料「深呼吸」
    天津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7月16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陳錚傑)日前,天津大學大氣環境與生物能源團隊針對「膜分離法捕集二氧化碳」取得重大進展,成功研發新型混合基質膜製備技術,該技術製備的膜材料具備優異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相關成果已作為國際權威期刊《溫室氣體:科學與技術》封面文章發表。
  • 熊牙利,動物園什麼動物能降服熊貓
    大熊貓發起怒來非常可怕,雖然在動物園的大熊貓已經被飼養員半馴化,但是,身為野生動物的它們卻是野性難馴的,如果大熊貓發起火來,一般人則很難控制住局面。下面來看下部分熊貓傷人事件。 生物界貓科動物是天生的殺手,其中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非洲獅等也是可以制服熊貓的。
  • 最難降服的幾大星座,摩羯簡直無敵,只能自己降服自己!
    最難降服的幾大星座:摩羯:摩羯簡直是無法降服,只有自己降服自己。天蠍:除非被天蠍降服,否則一切皆無可能。天蠍座的人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人,就會顯出一副高冷的樣子來。他們看似內斂低調,其實內心傲氣十足。在他們的世界裡,自己就是絕對的主宰,從不需要別人過多的介入自己的想法和思維。而且他們都有很強的控制欲,對別人的要求有很多,但是你要是唯命是從,他們還會覺得你很無趣。
  • 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日前,生態環境部提出未來10年我國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有關工作   直到去年,丁奎嶺團隊歷經近20年的基礎研究,開發了二氧化碳催化轉化合成二甲基甲醯胺(DMF)的新催化劑體系、成套新技術,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噸級中試裝置。
  • 馴化酵母 製作麵包
    說到馴化的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狗、貓和牛,但人類在真菌的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2月9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類已經使大多數麵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化為兩種不同的菌群:一種用於大規模的工業麵包製作,另一種用於手工製作酵母麵包。
  • 新的消防制服為什麼是火焰藍 紀律嚴明整裝待發
    新的消防制服為什麼是火焰藍 紀律嚴明整裝待發時間:2019-04-02 10:06   來源:增城區公安消防大隊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的消防制服為什麼是火焰藍 紀律嚴明整裝待發 消防新制服為什麼是藍色?
  • 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例如水稻、狗、水牛和家豬等)互動的歷史,指出中國西南、泰國北部、緬甸等地區很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2 達爾文並未提出「中國家雞來源於印度」  關於家雞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由什麼物種馴化而來的,依舊撲朔迷離。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發現青稞馴化起源中心—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獲悉,該所承擔的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稞馴化與育種過程中基因組選擇事件的解析及其功能注釋
  • 我國學者研發出可捕集二氧化碳的新型吸附劑
    新華社南京3月19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9日從南京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劉曉勤、孫林兵教授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智能吸附劑,實現了對二氧化碳的低能耗、可控式捕集,有望大幅降低工業過程中氣體分離的能耗。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 浙江首個集光儲充、數據機房、變電站等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站建成投運
    浙江首個集光儲充、數據機房、變電站等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站建成投運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1月10日,由國網寧波供電公司投資建設的北侖高塘綜合能源站成功投運,這是我省首個集光、儲、充、數據機房、變電站等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站。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柴麒敏認為,完成中國新承諾的時間表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對碳排放的控制稍松,在2030年前達到相對較高的峰值,然後開始下降。「這代表了一部分決策者的觀點,如果這樣,之後下降的曲線就會非常陡,減排率也需要很高,才能在3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淨零排放。」採用這一「先衝高、後驟降」的減排路徑,挑戰大,造成的全社會經濟損失也大。
  • 世界首座直接從大氣中捕集二氧化碳裝置在瑞士投入運行
    據瑞士《每日導報》報導,世界首座從大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實用裝置在瑞士蘇黎世投入運行。該裝置建設在位於蘇黎世近郊小鎮Hinwil的一座垃圾焚燒廠的廠房樓頂,佔地面積約90平方米,主體部分是一座由18個空氣吸入單元構成的空氣收集裝置,其中裝填著由多孔植物纖維類物質形成的過濾器,可吸附空氣中50%的二氧化碳。過濾器被二氧化碳飽和後,可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廢熱加熱,在100攝氏度條件下使吸附的二氧化碳脫離,再次循環使用,所獲得的二氧化碳經加壓後可呈液態儲存。
  • 全球空氣中的熱量捕集二氧化碳達到新高
    科學家周四宣布,儘管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而減少了排放,但世界仍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到了一個新的紀錄高位。測量二氧化碳,首席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在四月平均高達17%,這是一個短暫的下降。NOAA高級科學家Pieter Tans表示,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保留數個世紀,因此在幾個月內短期內減少新的碳汙染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坦斯說:「這說明降低排放量有多麼艱巨,這是多麼艱巨的任務。」 「我們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致力於地球的大量變暖。」直接測量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現在,二氧化碳含量比那時高出近百萬分之100。在62年中增長了31%。
  • 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到底是種什麼菌?
    ;此外,牙齦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導致一位29歲女患者感染; 2016年,32歲男性患者被未被識別的二氧化碳嗜纖維菌感染,由於該男子從不養貓養狗,顯然也是這些人體內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受害者。
  • 二氧化碳(用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二氧化碳用途(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2)製造碳酸飲料,因為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通常一體積水能溶解一體積二氧化碳,增大壓強可使其溶解得更多。另外,二氧化碳從儲存容器中噴出時,會由液體迅速汽化成氣體,而從周圍吸收部分熱量,起到冷卻的作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約是空氣的1.5倍 能溶於水,通常1體積的水能溶解1體積的 二氧化碳(1:1),增大壓強可以溶解更多。在加壓和降溫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會變成無色液體,甚至變成雪狀固體。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直到翻開《馴化:十個物種造就了今天的世界》這本書,才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並讓我開始重新看待自己作為「人」這個物種,是如何與其他物種在彼此馴化的過程中,完成進化的。《馴化》這本書是難得的有關人類馴化史的作品,涉及了人類歷史上十個重要物種的馴化構成,被英國媒體列為與《人類簡史》同一高度的關於人類的著作。
  • 外媒:新裝置可捕獲大氣二氧化碳
    外媒稱,來自西班牙Eurecat技術中心、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和綠色創新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能夠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裝置,目前該裝置處於測試階段。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24日報導,該裝置是在Eurecat技術中心位於塔拉戈納的工廠開發的,使用了特殊的聚碸膜來容納一種捕集溶液,溶液內部可發生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
  • 今日聖言 降服於上帝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以這句話來定義「降服」:「沒有別的意願,沒有別的智慧;無論主引領你到哪裡,都要跟隨祂。」為此,你必須面對自己最大的懼怕:誰來駕駛你的生活?當你需要耶穌的服侍,讓祂坐在乘客的座位,是很方便的。「主啊,我有健康問題,需要你的幫助。我工作上遇到難題,希望情況改善。我感到很焦慮,需要平安。我覺得很難過,想得到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