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未來十年,我國將盡最大努力控排

2021-01-08 新京報

9月23日,一年一度的氣候行動峰會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作為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出席氣候行動峰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歷史進程之中。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近年來我國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要儘早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標,盡最大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十年將採取什麼措施應對?新京報就此話題採訪了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簡稱氣候司)司長李高。

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人類生活

新京報: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的一個話題。請你簡單介紹一下氣候變化已經形成了哪些影響?

李高:氣候變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為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的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動,其影響具有全球性和長期性。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氣候變化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受到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發生了系列極端天氣。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陸地強降水事件增加,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是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平面高度持續上升。近25年來,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每年,其中,2018年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平面上升最高的年份。

三是冰川範圍顯著減少。比如,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近20年來一直在減少,北極海冰範圍明顯縮小,全球山地冰川平均每年減少冰量近2300億噸。

此外,氣候變化還影響糧食生產和作物帶分布,水資源分布和降水強度、頻率,生態系統的碳氮循環,動植物分布等。

新京報:氣候變化在我國已經產生的影響有哪些?

李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更為顯著。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構成了長期的重大威脅。

與此同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汙染等諸多挑戰。比如說,我國有多個氣候脆弱型生態系統,分布在全國各地,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

近三十年來,我國的溫升速率是全球同期的2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表現出發生頻次明顯增加,強度增強,氣候事件影響和風險日益加大的特徵。以颱風為例,2011-2018年我國平均登陸強度較常年(1981-2010年)偏高6%;登陸強度達到強颱風及以上級別的數量較常年增加1.3倍,其佔登陸颱風數的比例增加1.5倍。

氣候變化也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統計數據顯示,198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7.3萬億元,年均直接經濟損失2074億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82%。1984-2018年我國因氣象災害死亡12萬餘人,年均死亡3710人。

新京報:氣候變化是一種全球性、長期性的影響,在現有治理現狀之下,我們還將因氣候變化受到哪些影響?

李高: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未來氣候的預估也表明,二氧化碳累積排放與預估到2100年的全球溫度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幾乎是線性的一致關係,任何水平的升溫程度都與一定範圍的二氧化碳累積排放有關。整體來講,隨著全球升溫,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發生頻次呈明顯增加趨勢。

比如,世界氣象組織(WMO)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有氣溫記錄以來的最熱5年。2019年6月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累計減少碳排放居世界第一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績?

李高:我國政府一直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採取了系列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積極採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初步扭轉了過去一段時期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我們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的氣候行動目標。據測算,2018年中國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約45.8%,超過了202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3%,為落實到2020年和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位居世界第一,累計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居世界第一。

可以說,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也促進了環境質量改善,服務和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我們是怎麼實現這個目標的?

李高:我們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在戰略規劃方面,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編制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

比如在碳市場建設方面,2017年12月,我們正式啟動了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確定了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牽頭建設運營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北京市等其他7個省市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制度體系、基礎設施、人員隊伍等方面建設初見成效。

在低碳試點示範方面,目前已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遴選了87個低碳省市、51個低碳工業園區、8個低碳城(鎮)試點。試點地區相繼制定低碳發展戰略規劃,並將其融入地方政府規劃體系,許多試點地方提出了碳排放達峰目標和路線圖。

此外,我們也注重減緩與適應並重,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2013年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16年印發了《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遴選了28個城市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因地制宜探索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和路徑,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高。

新京報:我們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上做了哪些工作?

李高: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工作上,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達成和生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荷蘭等國發起成立全球適應委員會,積極推動籌建全球適應中心中國辦公室,為提高全球範圍內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還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非碳溫室氣體減排取得成效

新京報:溫室氣體不只有二氧化碳,還有哪些氣體也被稱為溫室氣體呢?

李高: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比例雖然遠少於二氧化碳,但具有更強的溫室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影響。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溫室氣體還有甲烷、氧化亞氮,以及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因此,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對於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新京報:我國在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上取得了什麼成效?

李高:我國在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對於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已制定相關目標和措施,例如《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要逐漸減少二氟一氯甲烷受控用途的生產和使用,到2020年在基準線水平(2010年產量)上產量減少35%、到2025年減少67.5%,三氟甲烷排放到2020年得到有效控制。推進農業低碳發展,控制稻田甲烷和農田氧化亞氮排放等。

新京報:我們是如何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

李高: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規定,我們提出工業生產過程等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推廣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技術。煤炭行業加快煤層氣抽採利用。己二酸、硝酸和含氫氯氟烴行業要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採用控排技術顯著減少氧化亞氮和氫氟碳化物的排放。

對於氫氟碳化物,政策提出加大替代技術和替代品的研發投入,鼓勵使用六氟化硫混合氣和回收六氟化硫。我國政府自2014年起補貼處置氫氟碳化物等,據測算2014年至2018年累積減少了約4.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氫氟碳化物排放。

同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也提出了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應對措施,比如,積極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實施控制氫氟碳化物排放行動方案,有效控制三氟甲烷,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農田甲烷排放,控制畜禽溫室氣體排放。開展垃圾填埋場、汙水處理廠甲烷收集利用及與常規汙染物協同處理工作。

我國還制定了煤層氣、沼氣等甲烷相關和六氟化硫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方法學,鼓勵項目級自願減排。這些控制措施對於減緩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取得一定的成效。

盡最大努力兌現承諾

新京報:要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達標目標,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你認為未來十年我國將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李高:未來十年,我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既有來自國際的複雜形勢影響,也有國內經濟轉型的壓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措施的落實需要開放、包容的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有的國家目前的單邊主義做法將對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產生嚴重損害,將會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很大負面影響。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間發展水平和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汙染等多重挑戰。同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需要一定轉型發展時間。

新京報:那該如何應對?

李高:儘管如此,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不會改變,會盡最大努力認真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完成已經做出的承諾。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李克強總理擔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多次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我國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並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

2015年,中國經過認真論證,鄭重向聯合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一系列到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這些目標是基於現階段發展水平和現實國情、經過科學論證做出的,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國會盡最大努力認真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完成已經做出的承諾,繼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新京報:除了二氧化碳,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我們將採取什麼措施進一步控制排放?

李高:隨著經濟發展,預計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增長,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我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作。

一是完善監測和統計,摸清非二氧化碳排放家底。以實現滿足《巴黎協定》高水平履約為契機,推動建立覆蓋各領域的包括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和統計制度,組織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監測,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因子和監測技術相關研究,提高包括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頻率,摸清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和趨勢。

二是進一步強化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挖掘煤礦和油氣領域甲烷減排潛力,繼續削減氫氟碳化物。

三是開展試點示範合作。在煤炭資源和行業較為集中的省份,推動建立煤礦煤層氣(煤礦瓦斯)抽採利用示範項目,實現減少甲烷排放、能源資源化利用、汙染物協同控制等多重效應。

採寫|肖隆平 編輯 |胡杰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裡大會上表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李高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邊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該邊會由中國新聞社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聯合主辦。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就有關情況接受採訪。他分析指出,很多發達國家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是一個技術、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而我國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國是在經濟發展較低的水平上,向儘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作出努力,在實現2030年前達峰目標時,人均GDP仍將顯著低於很多發達國家達峰時的水平。
  • 未來十年我國將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高敬、成欣)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表示,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近日,中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等4項目標。
  • 未來十年我國將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日前表示,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實現快速發展,均居全球首位。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舉行聯合吹風:氣候雄心峰會展現三方面雄心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舉行聯合吹風:氣候雄心峰會展現三方面雄心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2020-12-15 17:09 來源:澎湃新聞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外交部與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辦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媒體吹風會
    本文轉自【外交部網站】;2020年12月1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就習近平主席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答記者問。
  • 生態環境部:中國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解說】8月30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經過努力,中國已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同期】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李高  2018年我們國家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轉了近年來我們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綜合〔2021〕4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目的、總體思路、重點舉措等,回答了記者提問。問:請問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答: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羅攀   中新網11月26日電 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對此,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今日予以回應,並詳細剖析了幾個方面重點。資料圖:霧霾籠罩下的街頭。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生態環境部: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9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表示,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下一步將要求全國各省、市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生態環境部制定了《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擬於近期印發實施。  劉友賓表示,《指導意見》印發實施後,生態環境部將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調機制,定期開展調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監測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各省...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海關總署企管司司長胡東升調研濟南綜合保稅區
    海關總署企管司司長胡東升調研濟南綜合保稅區 2020-09-23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9月2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圍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