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發展中國家的新機會在哪裡?

2021-01-08 騰訊網

◆ 獲得充裕的新冠疫苗,是發展中國家取得抗疫勝利的關鍵所在

◆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既不想得罪美國,又不願過分依賴中國,希望與兩個大國同時交好,以獲取最大利益

文 | 吳洪英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暨G20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似熊熊烈火,在全球越燒越烈。原本經濟基礎薄弱、醫療衛生設施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更是雪上加霜,不僅淪為全球疫情重災區,還面臨大疫情引發的大危機、大衰退、大動蕩等多重挑戰。發展中國家的機會與出路在哪裡?

抗疫與重啟的拉鋸戰

從傳播速度看,年初疫情暴發到5月下旬世衛組織宣布南美為全球疫情「新震中」,不到半年時間,疫情在亞、非、拉三大板塊迅速蔓延。例如,拉美從確診第1例病例到第一個100萬例,用時3個多月,到第二個100萬例用時不到1個月,到第三個100萬例用時僅半個月,到第四個100萬例用時僅一周。

從傳播範圍看,全球160多個發展中國家無一倖免。疫情正從大都市向農村、從沿海向內陸、從商業區向貧民窟蔓延。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國的貧民窟,因人口密集、衛生條件差,正在成為全球防疫抗疫最薄弱環節。

從感染層級看,發展中國家有數十位總統副總統和政府首腦被確診。包括巴西總統、俄羅斯總理、伊朗副總統等,甚至有兩個國家首相染病身亡。

從疫情影響看,其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自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和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IMF最新的預測是,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GDP下降3.3%。其中,拉美受損最為慘重,GDP下降8.1%;東歐次之,降幅為4.6%;中東和中亞萎縮4.1%;非洲下降3.0%……

面對疫情及其引發的大衰退,發展中國家普遍從抗疫、重啟、改革、尋求國際合作四個方面著手應對。

抗疫方面,發展中國家最初反應普遍較為及時迅速,不同程度地採取了防疫抗疫舉措。菲律賓、泰國、波蘭、南非、辛巴威、巴西、阿根廷、秘魯等50多國甚至頒布國家緊急狀態法或公共災難法。墨西哥還專門創造一個新的西班牙語單詞susanadistancia(意為「保持您的健康距離」)來鼓勵人們抗疫。有的國家視疫情變化調整防疫政策,有的國家藉助科技手段防疫抗疫。

重啟方面,發展中國家大體實施了三大步驟:一是解封,允許工廠恢復生產,咖啡館、餐廳、酒吧重新營業,恢復國內旅遊、文化、體育和宗教活動,甚至恢復國際航班等;二是救助,包括發放消費券,提高社會福利補貼,增加貧困家庭收入等;三是刺激,出臺刺激經濟計劃或企業振興方案,尤其是幫助中小企業恢復生產,渡過難關等。

改革方面,針對疫情暴露的深層次短板,一些國家啟動重大改革,包括增加公共衛生支出,提高低收入人群基本收入,開展遠程醫療和教育,利用國內資源和市場創收,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擴大服務業創造就業,拓展出口,提高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等。

尋求國際合作方面,一是向世衛組織尋求防疫防控指導,以加強各國衛生系統建設,提升居民防疫抗疫能力;二是向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尋求援助,要求增加貸款,延長償債期限;三是向中、美、德、法、俄等大國尋求幫助,要求G20成員減免或延緩債務等。

客觀地說,發展中國家上述努力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抗疫初期,疫情得到一定控制,病毒傳播速度相對減緩;重啟初期,生產活動得到一定恢復,失業率明顯下降。但是,重啟好似一把雙刃劍,在助推增長和就業同時,也加快了病毒的傳播,導致了更多的感染。結果,除中國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疫情,陷入「抗疫中重啟,重啟中抗疫」「帶疫中重啟,重啟中帶疫」的惡性循環,全年在抗疫與重啟之間來回切換、糾結徘徊,導致疫情起起伏伏,似了未了;重啟走走停停,似行未行。

具體來說,各個區域應對舉措不一,成效也不盡相同。

東亞地區採取的措施較得力到位,抗疫效果相對較好。尤其是中國防疫抗疫表現突出,使東亞成為全球疫情控制最好的地區。

東南亞地區在疫情暴發初期雖然採取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等防控措施,但因經濟和社會壓力,各國很快放鬆了防控,放寬了入境管制,結果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國疫情出現了反覆。

南亞地區因人口密度高(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均為人口過億國家),醫療衛生條件差,防控難度本來就大,再加上各國為降低失業率被迫早早「解封」,疫情出現報復性增長。尤其是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確診人數居全球第二,死亡人數居全球第三。

中東地區長期受戰爭、衝突、危機、紛爭困擾,本就脆弱的經濟和落後的醫療衛生體系在疫情重擊下幾近崩潰。疫情初期,各國雖採取了必要的防控措施,但經受不住強大的經濟社會壓力,被迫很快復工復產,導致疫情重新蔓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以色列等國一年間經歷了多波疫情。

非洲地區54國無一倖免。疫情暴發初期,各國普遍採取較為積極的防控舉措,但隨著經濟和社會形勢惡化,被迫放鬆管制,疫情再次蔓延。世衛組織警告說,一旦非洲防控失敗,很可能出現人道主義災難。

拉美地區巴西疫情最為嚴重,確診人數居全球第三,死亡人數居全球第二。拉美經濟本已十分脆弱(持續6年低增長),2020年又遭此疫重擊,正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的衰退。拉美面臨又一個「失去的10年」。

發展中國家疫情何時結束,取決於疫苗的廣泛應用,取決於全球範圍的抗疫成效。鑑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無疫苗研發能力、無疫苗生產能力、無購買疫苗巨額資金的「三無」狀態,而擁有疫苗的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自顧不暇且自私自利,發展中國家要想在一兩年內結束疫情恐怕較為困難。因此,獲得充裕的新冠疫苗,是發展中國家取得抗疫勝利的關鍵所在。好在聯合國、IMF、世行和WHO等國際機構已經開始行動,向一些窮國小國施以援手。尤其是中國承諾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發展中國家利用疫苗阻斷疫情帶來了一線希望。

如何面對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

2020年,大疫情撞上百年大變局,中美博弈空前加劇,使得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一方面,面對罕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實現正增長,進一步縮小與美國差距,進一步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可以說,當前,百年大變局最大的表徵就是世界經濟重心「東升西降」,世界權力重心「南增北減」,而中國是推動這一大變局的最大變量。

另一方面,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川普政府的糟糕應對導致美國疫情幾近失控,經濟大幅滑坡,種族空前撕裂,社會嚴重對立,從「美國利益第一」變成「美國疫情第一」,整體實力和國際形象全面下滑,雖仍是「一超」,卻難以「獨霸」。川普政府還不斷引發貿易摩擦等,並借疫情持續對華「甩鍋」,散布「中國病毒論」「中國賠償論」「中國脫鉤論」等,但成效有限。如今,實力對比和國際形象的「中升美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面對疫情加劇百年變局、中美博弈空前加劇的新的時空背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

總體來說,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既不想得罪美國,又不願過分依賴中國,希望與兩個大國同時交好,以獲取最大利益。但在貿易和安全等具體議題上,發展中國家則會根據自身利益作出選擇。2020年11月15日,涵蓋15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不僅標誌著世界最大自貿區的誕生,也表明東協國家願與倡導自由貿易的中國站在一起。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借中國之力應對當前的大危機、大衰退。不少國家還希望中國儘快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但是,在美國的挑唆和力挺下,印度對華態度漸趨強硬,導致2020年中印之間發生自1962年以來最嚴重的邊境衝突。

應該看到,疫情、百年大變局和中美博弈仍在進行當中。疫情尚未結束,變局尚未定型,博弈仍將繼續,世界力量對比、國際格局演變、國際秩序重塑仍未發生顛覆性、革命性變化。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仍佔據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優勢;發展中國家仍面臨衛生、經濟、發展、糧食、治理、氣候等多重危機的挑戰。南北力量較量、東西模式博弈仍將是長期的、複雜的。

風景獨好的引領

2020年,中國防疫抗疫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績:全球第一個全面控制住疫情、第一個全面恢復經濟活動,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全年實現正增長,主要國家中唯一一個出口所有抗疫物資。

中國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行大國擔當,為世界盡責。

一是伸出抗疫援助之手。迄今為止,中國先後向世界150多個國家和9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抗疫援助,向34國派出36支醫療專家組,向全球提供2000多億隻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成為全球抗疫物資最大援助者。

二是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引擎。經合組織12月1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1.8%,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大國。1~8月,中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增長30%以上,中歐班列開行突破1萬列,助力各國抗疫和復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1~11月中國對外貿易達4.17萬億美元,增長0.6%。中國經濟逆勢增長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心劑」。

三是堅決支持自由貿易。中國參與籤署RCEP,宣布考慮加入CPTPP,均顯示擁抱自由貿易、推動區域合作、支持全球化的決心與努力。

四是引領全球治理。2020年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先後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G20峰會、APEC會議、上合峰會等多場重大國際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為全球抗疫凝聚共識,引領全球治理朝向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方向發展。

五是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2020年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中阿合作論壇第九屆部長級會議、中拉應對疫情特別外長會議相繼舉行,中國協調了與亞非拉國家抗疫重啟的行動;積極回應發展中國家訴求,中國成為G20成員中向發展中國家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中國承諾疫苗投入使用後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表明願成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的最大供給者。

上述一切都證明,中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代表,還是最大的利益維護者,更是引領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領頭羊。此外,中國近期推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僅為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還將給發展中國家和世界帶來巨大發展機遇。LW

相關焦點

  • 《瞭望》文章:堅持韜光養晦 積極有所作為
    《瞭望》文章:堅持韜光養晦 積極有所作為  「小平同志晚年一再強調,世界給中國的機會不多,我們不能忘了歷史,如果我們有一線可能都要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排除各種各樣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幹擾」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士龍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教授向《瞭望》新聞周刊道出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主因,而這也是科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     徐影在談話中提到了IPCC近日公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根據該報告,過去50年中的氣溫上升速度比過去100年的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北半球20世紀後50年的平均氣溫比過去500年中的任何其他50年期的氣溫都要高。
  •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首先要積極發展核電,特別是要加快建立現代核工業體系和核安全體系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於濱 實習生文娟  3月25日,兩年一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在北京開幕。
  • Refresh:刷新產品經理的新機會
    從三個維度切入思考,分別:為什麼選擇新機會?如何尋找新的機會?哪些問題值得解決?維度一:為什麼選擇新機會?人易於變化,不滿足現狀。一方面,出於對當前工作環境、待遇的不公平,自己希望找到那個令自己內心平衡的機會。另一方面,面向未來,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發展,尋求更好的平臺,參與其中成就自我。
  • SCP-179星海瞭望,已確定這貨是基金會無法收容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戰爭藝術家,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的SCP-179星海瞭望。SCP-179星海瞭望的外表SCP-179星海瞭望是位於外太空的人形實體。SCP-179星海瞭望停留於距離太陽光圈南極約40000KM的位置,也就是太陽旋轉的中軸線上,SCP-179星海瞭望不會圍繞太陽旋轉,似乎不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後來我們根據調查研究發現SCP-179星海瞭望是在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運行。
  • 邊關丨冰點下的瞭望
    這個年,我和我的戰友要在瞭望哨度過,我想向祖國人民報告,新疆邊防雪好大好大,鵝毛大雪;新疆哨所很冷很冷,零下33℃。「邊防有我們,請祖國放心!一家不圓換來萬家團圓!」哨所裡的人深情高呼。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一位偉人筆下遼闊曠遠的北疆雪景,成了最真實的寫照。邊防線上的瞭望哨,此時完全成了一座「雪海孤島」,並以最美的姿態出現。
  • 瞭望丨用詩意構建萬物共生的世界——訪劉亮程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程青   人物小傳: 劉亮程:1962年出生,居新疆,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說《虛土》《鑿空》《捎話》,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等,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現任新疆作協副主席。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其中主要涉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之間的國際正義、後發民族與先發民族之間的族際正義、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域際正義、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群際正義。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正義是主要矛盾。  二、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倫理問題  發展中國家要追求的國際層面的環境倫理觀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有:(1)貧困與環境問題。貧窮本身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汙染」。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惡化主要是由貧困造成的,環境的惡化加劇貧困。發展中國家反貧困與環境保護應當在制度公正、倫理勵新和經濟正義等非經濟性方面做出變革。(2)人口與環境問題。
  • 中國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甘源 石玲玲  導讀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這在國際上爭論很大,也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一個關鍵爭議。這關係到客觀如何看待中國發展的成就和不足,以及在國際組織中是否應該承擔發達國家的責任?還能否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瞭望兩會 |「世界第二」的考題!
    瞭望兩會 |「世界第二」的考題!  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較快,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憑藉勞動力成本和自然資源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產業和訂單向這些地方轉移趨勢明顯,令我國出口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十一位;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五;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四;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三;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二。
  • 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中印等國 發展中國家不是氣候變化禍首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巨大分歧。發展中國家表示,西方汙染的時間更長,理所當然應該肩負起更大的減排責任。(如下圖)(數據可查的G20國家中,各國不同收入劃分人群的消費碳排放總量)更重要的是,美國把碳排放風險「甩鍋」給發展中國家,所基於的衡量標準居然是總量而非人均
  • 南大陳軍院士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天津北方網訊:從南開大學獲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日前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他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儲存和轉化領域應用的理解。據了解,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
  • 餘勇答《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問
    以下文章來源於瞭望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除此之外,據中核集團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未來將應用於「華龍一號」核電工程的我國自主產權的CF2、CF3燃料組件,也將於2017年陸續實現工業化應用,能夠滿足國內和國外開工建設的「華龍一號」工程的燃料需求。
  • 瞭望丨吉林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心有大我為國育才
    《瞭望》新聞周刊就此採訪了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    掌舵母校繼往開來    《瞭望》:吉大是你的母校。在母校做校長,你有怎樣的體會?    逾越學科壁壘培育創新人才    《瞭望》: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的迫切需求,吉大作為國家重點綜合性大學,如何回應這一需求?
  • 湖南大學譚蔚泓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分享—   紅網長沙11月17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範典 通訊員 蔣晶麗)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 聯合國或禁西方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毒廢棄物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報導 英國《獨立報》10月23日報導稱,作為最為持久和「陰險」的汙染問題之一,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毒廢棄物事宜即將迎來永久性的解決方案。聯合國眾多成員國家已經同意加快禁止西方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毒廢棄物的全球禁令,避免讓窮國成為全球「垃圾場」。
  • 南開大學陳軍院士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津雲新聞訊:日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大陸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他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納米材料在能源儲存和轉化領域應用的理解。此次共有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
  • 從「一張白紙」到「一面旗幟」,《瞭望》帶你穿越浦東30年
    諸多一線改革者、企業家和專家學者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要始終把服務國家大局擺在首要位置,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根本動力,始終把強化功能優勢作為核心關鍵,始終把走出治理新路作為重要任務,不斷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