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2020-12-03 搜狐網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首先要積極發展核電,特別是要加快建立現代核工業體系和核安全體系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於濱 實習生文娟

  3月25日,兩年一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在北京開幕。

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和中國等14個國家的近200家參展商帶著新的核工業技術亮相展會。

  此前,國務院公布最近任免國家工作人員的名單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兼任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局局長。

  張國寶在3月23日指出,以煤為主體、清潔優質能源佔比偏低,是中國能源結構的深層次矛盾;中國要走多元化、清潔化的能源發展道路,目前發展清潔能源迫在眉睫。

  張國寶表示,中國首先要積極發展核電。這是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目前各方認識已趨於統一,認為大力發展核電要加快沿海地區的核電發展,建立現代核工業體系和核安全體系,到2020年使核電裝機容量達到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4%以上。

  中國核電謀劃快速發展,提升核科技競爭力的進展如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趙志祥日前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的專訪。

  趙志祥院長說,中國20多年的核能和平利用,充分顯示了核能是新能源家族迄今為止能夠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的可大規模利用的能源。中國的核能事業在保證國防安全的同時,也進入了和平利用時期,履行更為民用化的使命。

  他同時指出,國家對於核發展的戰略規劃重視與否,往往決定了我們相關領域的成就與國際競爭力。最相關的,一個是國防安全;一個就是越發受到重視的核能的和平利用,其中能源問題持續地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發展「快堆」破解核技術瓶頸

  核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就是如何實現對鈾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解決乏燃料中長壽命核素的問題。

  趙志祥院長表示,實現2050年核電2億4千萬裝機容量的目標,需要300萬噸左右的天然鈾資源。所以,儘管我國鈾儲量比較樂觀,但是利用率低下也是資源可持續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他說,現階段,我們對鈾的利用率僅僅在1%,這無疑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針對這一制約,目前國家正著手開發建設可以更有效利用鈾的快中子增殖堆,簡稱「快堆」。「快堆」堆芯中子動能高,可將不能燃燒的238-鈾轉化為可燃燒的239-鈽。快堆的應用,可以將現有利用率的1%提高到70%~80%。

  有效解決乏燃料中長壽命核素的問題也是一個嚴峻的課題。數據顯示,100萬千瓦的壓力堆電站每年卸出的乏燃料約計25噸,其中的某些核素放射壽命長達百萬年,且放射毒性大,對人類環境將構成長期的危害。

  與其他30個擁有核電站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核電事業規模尚在初始階段,所以,產生的放射性廢料的數量目前並不是很大。但是,按照國家對於核電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的預期,我們將會在2020年累計產生6000~10000噸的乏燃料,10年之後,即在2030年,這個數字將會增長到20000~25000噸,其中鈽160~200噸,毒性較大的次錒系核素(MAs)16~20噸,長壽命裂變產物(LLFPs)24~30噸。

  如何妥善處理處置我國核電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高放射廢物,實現核廢物最少化?根據趙志祥院長的介紹,目前採用的解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乏燃料管理的一次性通過。「一次性通過」循環方式是指乏燃料經過適當包裝和儲存之後,直接進行地質處置。

  這種處理方式對於選埋地點的地質條件要求較高,且存在著鈾資源的利用率低的弊病。將乏燃料中大量有用的資源與少量廢物一起直接處置,也大大增加了廢物處置的體積和放射毒性。而且,要將一些長壽命毒素的放射性衰變到低於天然鈾礦的水平,需要10萬年以上,在如此長的時間尺度裡,如何確保這些放射性毒素與生物圈隔離,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綜合考評,「一次通過」的方式不符合核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作為「一次通過」循環方式積極鼓吹者的美國,在尤卡山地區建設的地質處理廠,不包括乏燃料的運輸費用,工程預算為437億美元,設計容量約7萬噸,現已積累乏燃料達5萬噸,且每年新增2000噸。面對這種困境,美國近年來也在其核燃料循環政策上發生了根本性逆轉。計劃恢復包括後處理和快堆在內的核燃料閉式循環方案,使需要地質處理的高放射廢物體積降低50倍左右。

  另一種處理方式是乏燃料管理的P&T戰略,即分離-嬗變戰略。這是一種閉式的燃料循環方式。其原理是先將乏燃料進行化學分離,再用嬗變裝置將少數危險大、壽命長的毒素轉換為穩定的核素或是壽命相對較短的核素。

  這一選項並不能消除地質儲存的必要性,但是卻可以使地質儲存在技術上更加容易、更加安全、更加經濟。分離-嬗變戰略可以減少場址的有效劑量1000倍,降低地質儲存場址的要求;它從廢料中去掉了大部分裂變材料,減少了臨界風險;帶有燃料處理廠的嬗變單元,減少了有關運輸數量;這一戰略將需要地質處置的放射性廢物減容至少5倍。所以,趙志祥院長強調說,分離-嬗變戰略才是目前解決乏燃料問題更有效和實用的途徑。

  保障核能發展的鈾資源儲存充足

  趙志祥院長明確表示,目前我國的鈾資源儲存對於核能發展是有保障的。國內已探明了一定數量的鈾資源,且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十五」以來,隨著我國鈾礦找礦工作投入的不斷加大,近年來提交的新增鈾資源儲量遠遠大於年消耗儲量。而且,我國幅員遼闊,鈾礦勘查歷史短,還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雖然對於我國鈾的最終儲量仍無定論,但主流的看法是有很大潛力的。隨著國內勘探和開採投入的逐步加大,無論是鈾的儲量還是天然鈾的產出量,都將會較快增加。此外,國家也通過與外國企業合作取得礦產權的形式、以及長期和即期貿易的方式,積極爭取利用國際鈾資源的渠道。

  由此,我國鈾資源對於核電發展的保障程度也就像有些業內人士形容的那樣,是「近期有富餘、中期有保障、遠期有潛力」。

  趙志祥院長介紹說,目前我國的能源結構很不合理。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據了支配地位,尤其是煤炭資源的消耗在我國的能源供給構成中佔到了74%的大比例,相較於1%多一點的核能構成,反差顯得尤為醒目。

  根據發改委能源所的預計,到2050年我國每年的標煤消耗需求將達到50億噸,電能方面則必須具備16億千瓦的裝機容量。若仍然沿用目前的能源結構,而不能及時建立起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那麼,2050年的中長期目標的達到將會困難重重。

  從資源存儲方面分析,我國儘管擁有較為富足的的煤炭儲藏量,但是人口基數大,人均佔有量有限。面對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我們的資源利用必須從長計議,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生存所需,所以煤炭的開採一定不能竭澤而漁。

  從交通負荷方面分析,目前煤炭運輸已佔鐵路運力的半數以上。隨著我國東部的大型煤礦逐漸枯竭,煤炭生產向山西及陝西神木地區轉移運輸的距離將大大增加。

  另外,燃煤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這也是幾乎所有國家都面臨的關係到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難題。

  與其他的新能源比較,核能仍然具有其無法匹敵的優勢。風能、太陽能、水能等作為可再生能源,其發展利用應該受到鼓勵。但是,這幾種可再生資源在我國的分布很不均衡,這便會增加電力的輸送成本。且三者的發電能力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能源安全壓力。對於它們的利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在一些特殊地區倡導,在主要地區作為能源供給的補充方式。

  綜合考慮到資源利用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因素,趙志祥院長認為,我國必須大力推進核電發展,提高核電在新增電力中的比例,改善能源結構,惟此才能確保我國能源安全。

  核電發展戰略調整為「積極」之後

  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國明確將核電發展戰略由「適度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十一五期間,將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自主化;同時,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採、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中國核電總裝機量約為906.8萬千瓦,佔全國總發電量的1.9%。其中包括秦山一期、二期、三期核電站,大亞灣一期、二期、三期核電站,田灣一期、二期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等共有11座核電機組正在運行。在建的核電站有嶺澳二期、秦山二期擴建和紅沿河一期,共計8臺機組790萬千瓦。與國外相比,我國反應堆的總體規模較小。

  根據國家能源結構調整規劃設想,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電力總裝機容量的4%,即4000萬千瓦。按照這個要求,在今後的15年內,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至少要新增2700萬千瓦,即比現在增加300%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2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到2050年,須具備16億千瓦的電力裝機能量,其中核電的比例要佔到15%~20%,即2億4千萬千瓦。這需要全國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共建成運行約240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國際能源機構(IEA)在《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中認為,中國政府對於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提高核電的構成比例的規劃是不甚可靠的。針對這樣的質疑,趙志祥院長說,我們的近鄰印度在核發展上的成績有目共睹,諸如核燃料循環、後處理等的局部方面和領域的發展已經領先於中國。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發展對於核的和平利用,也一樣能夠突破各種制約,取得重大進展,雖然在實現過程中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絕非有些境外人士說的那樣渺茫。

  在中國核能專家看來,國家近些年加大了對於核電開發的投入,顯示出對於核能事業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方面的重大作用的清醒認識和正確決策。20多年的發展使中國的核電事業取得了可喜成就,我們已經具備了積極發展核電的各項基礎條件,歷史和事實都會證明,形成批量化建設中國品牌先進核電站的綜合能力、提高核電所佔比重、實現核電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世界核電先進水平的預期,絕非一紙空文。□

(責任編輯:張宬)

相關焦點

  • 《瞭望》文章:堅持韜光養晦 積極有所作為
    《瞭望》文章:堅持韜光養晦 積極有所作為  「小平同志晚年一再強調,世界給中國的機會不多,我們不能忘了歷史,如果我們有一線可能都要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排除各種各樣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幹擾」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士龍
  • 中國核能2050年一次能源供給提高到15%
    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到2050年,核能達到中國一次能源供給由目前的1.8%提高到15%,也即當前國際平均水平。「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中國核電將在不久迎來重啟的時刻。」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燃煤的過度使用是華北地區冬季嚴重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在天然氣供應不足、煤改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發展核能供熱是緩解大氣汙染、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有效方法。」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原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11月13日於京召開的2018年核能發電技術專題研討會上說,當前歷史階段下,我國應該更加注重「安全高效地發展核能」。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實地走訪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北方)的核燃料生產一線。從「拿來主義」邁向「引領世界」中國的核燃料研發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幾乎與核工業發展同步,然而僅限於軍工領域。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28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壓力容器成功吊入反應堆,意味著我國核電設備設計、製造技術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與會專家也紛紛建言,我國應抓住重要歷史機遇期,安全高效發展利用核能,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 世界各核大國並未「棄核」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王壽君說,2017年全球有核電國家核能發電佔其一次能源供給平均值約為10.6%,我國尚不到4%(3.82%)。
  • 【瞭望】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化工新材料轉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就此專訪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年。「憂」的是大而不強、精細化率不高《瞭望》:化工新材料產業對國家經濟、個人生活有何影響?所以,產業鏈供應鏈光一個環節水平提高是不夠的,必須在所有環節都有進步、有提升。從國家到社會、從科學界到產業界都需要更加重視這個問題,儘快扭轉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的不利局面。「機」在產業升級源頭創新《瞭望》:如何突破化工新材料產業「卡脖子」問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 瞭望| 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上海大學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全國首創的「項鍊模式」率先創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培養學生堅定大國自信,受到學生喜愛,思政課因此成為網紅課,上大也被譽為「中國系列」思政課的策源地。在2016年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校長金東寒院士還就上大經驗作了主題匯報。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傳遞著「綠色經濟」正在興起的信息,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新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將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的全面發展。   根據中國中長期能源規劃,2020年之前,中國基本上可以依賴常規能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將日益突出,屆時需要可再生能源提供數億噸乃至十多億噸標準煤的能源。
  • 《瞭望》刊發文章:海岸線為什麼總受傷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即將於7月6日出版的2020年第27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發題為《海岸線為什麼總受傷》的文章。摘要如下: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海岸線的保護與利用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不過,《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在海南、遼寧、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調研發現,當前我國海岸線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海岸線治理尚存多種頑疾。——一些地方熱衷於填海造地,但由於手續不全、規劃不合理等原因,不少項目爛尾,工程撂荒、土地閒置。
  • 科學理性認知中國核能安全
    作為能源領域重要的安全話題,核能安全備受公眾關注。我國核電運行水平如何,如何科學理性地認知我國核能安全和核能發展,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楊波回答了記者提問。  中國環境報:與國際先進指標對比,我國核電運行水平如何?
  • 業界專家看好核能發展前景
    新華社倫敦6月8日電(記者溫希強) 2018全球核能投資峰會日前在倫敦舉行,來自各國的核能企業、研究機構等人士共同探討了世界核能發展前景,認為核能是全球減排的選擇,成本競爭力強,發展前景看好。  在這個由中國海核能源集團與英國《金融時報》共同舉辦的峰會上,海核能源董事長邱臻表示,當前全球範圍的核能公司都在為減排目標而努力,要完成有關減排的目標,核能將會是必然選擇。  世界核能協會一位項目總監表示,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需要一個可持續的能源結構來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而核能是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教授向《瞭望》新聞周刊道出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主因,而這也是科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     徐影在談話中提到了IPCC近日公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根據該報告,過去50年中的氣溫上升速度比過去100年的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北半球20世紀後50年的平均氣溫比過去500年中的任何其他50年期的氣溫都要高。
  • 金羊網評: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提升中國核心競爭力
    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正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在關鍵技術上的重要突破必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何為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就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考慮了多次重複使用,涵蓋發射、入軌、返回大氣層、降落回收的太空飛行器。目前,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主要是指空天飛機,又或者太空梭。
  • 美媒:2020年中國或取代日本成全球第3大核能發電國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技術評論》雜誌(Technology Review)7月27日刊文稱,雖然中國的核能發電僅約佔總發電量的2%,但其建設新核反應堆的速度卻要快於其他國家。中國正加速躋身全球核電排行榜前列。
  • 寧高寧:提升核心競爭力,數位化是重要途徑
    如果沒有數位化的通訊、貿易方式和人工智慧,目前的經濟運作將受很大影響,數字經濟領域相關公司的股票和業務也都實現了很好的增長,數位化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當前,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正在穩步推進重組整合,兩化戰略重組承載了打造世界領先化工企業的使命,我們的目標是全面轉型為科學技術驅動的創新型企業,以「科學至上」為核心價值理念,打造科技驅動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化工企業。
  • 中國呼籲IAEA應在促進和平利用核能中發揮作用
    新華社維也納9月19日電(記者 劉鋼)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王毅韌19日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應在提高全球核安全水平、進一步促進核能發展及其相關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重塑國際社會發展核能的信心。
  • 核能發展「齊魯樣板」!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海陽核能供熱...
    此舉既是海陽核能供熱商用示範項目一期工程的深化和拓展,又是我省加速核能綜合利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構建、改善民生福祉的創新實踐。山東是能源消費大省,也是煤炭消費大省,為有效破解能源結構偏重、偏煤的「心肺之患」,我省確立了煤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省外來電「三個三分之一」的能源結構調整目標,大力實施「四增兩減一提升」工程,多措並舉提高清潔能源佔比。
  • 中國核能綜合利用的現狀及前景受到國際核能界的關注
    」「推動核能項目投資」「核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最大化」三個主題展開討論。記者注意到,中國核電建設的進展,以及核能綜合利用的現狀及前景受到國際核能界的關注。 據了解,近年來,以「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國和一號」成功研發建設為標誌,我國核電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躋身世界前列,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核電強國後又一個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產業鏈的國家。業內專家表示,從在建規模和發展前景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產業中心。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我早期主持完成的中國第一臺自主開發的平流層大氣晴空探測雷達,神舟三號飛船中的「地球環境監測分系統」等項目,看似與國計民生領域沒有直接關係,但最終都會在實際生活中產生應用。近年,我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目的就是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數據、科學知識和技術支撐,包括對中國碳排放的數量、來源、趨勢及預期減排強度等,進行定量測算。
  • 瞭望 | 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正從整體追趕向部分引領過渡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曉玲 白瑜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美國的查爾斯·凱恩和中國的薛其坤。我們認為,決定時代走向的重大科學發現、重大技術發明都是由少數傑出人才創造的,所以我們現在的使命就是,力爭培養出世界上最有創新力、競爭力的傑出人才。我們相信,深圳能否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否培養出這樣的傑出人才。而要培養這樣的傑出人才,就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