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2050年一次能源供給提高到15%

2021-01-09 中國網

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到2050年,核能達到中國一次能源供給由目前的1.8%提高到15%,也即當前國際平均水平。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中國核電將在不久迎來重啟的時刻。」近日,權威人士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透露,中央高層的共識是:

「日本核事故促使我們對有關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從全球角度看,主張關停所有核電站的要求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各國根本利益。在一些小國特別是核電比例較低的國家,核電發展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倒退。但對於中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仍應該妥善有效開發核電,實現能源發展現代化和多元化。」

據其介紹,在中央的部署裡,關於核電的發展方針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大的轉變,而是在穩步推進。十六屆五中全會將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由「適度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2006年國務院通過《核電中長期規劃》;2009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代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而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加快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核電等新能源,並要求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發、設計、裝備製造能力。

「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國家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局專家諮詢委委員、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具體介紹說:「戰略必爭」是指在全球低碳發展的趨勢下,掌握先進核能技術將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標誌,核能將成為戰略必爭的高科技領域,要形成自主創新的核工業品牌,力爭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戰略競爭優勢;「確保安全」是堅持安全第一,確保消除對公眾健康和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放射性物質外洩事故;「穩步高效」則要求科學規劃,有序推進,促使國內核電建設規模、速度、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改革體制機制,加強與完善核電產業體制、安全監管體制和核電事故應急體制,努力實現中國核電穩步、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福島核事故後,對於重塑和保持公眾對核電的信心尤為重要。」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指出,儘管發生了福島核事故,但發展核電的動因沒有改變,核能對於擴大能源供應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重要貢獻,關鍵是要從福島核事故中吸取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大幅度提高核電運行安全、監管和整體安全文化水平。

「發展核電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現實選擇,核電發展應該以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為前提。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核電有利於促進國家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中廣核(北京)核技術應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毅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直陳了人類發展核電的現實需要,「核能的和平利用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使我們看到了地球上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後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希望。」

大國難以棄核

「積極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葉奇蓁院士認為,中國能源發展面臨四個基本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源供需總量平衡問題;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的環境、生態問題;西煤東運、北煤南運、西電東輸的能源輸運問題;對國外資源依存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在能源供應方面,2009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目前,全球60%的新採石油被中國進口,中國因此而受到的牽制越來越大。同時,中國能源消費的峰值還未到來,如何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是當前和長遠都需要著力應對的難題;在環境保護方面,國際上指責中國是目前的排放大國之一,中國不僅面對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也面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壓力。綠色發展、低碳之路也一直在探索之中。

而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核電是重要的現實方向。葉奇蓁舉例指出,核電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同等規模煤電鏈的1%左右。如果到2020年建成7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為5250億千瓦時,核電鏈年排放二氧化碳0.07億噸,同等電量的煤電鏈要排放6.8億噸二氧化碳。發展7000萬千瓦核電替代煤電,一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6.73億噸,佔2020年全國排放總量的7.9%。

馮毅還從經濟性方面論述了核電的優勢:其一,不受燃料運輸的限制。按每年滿功率運行300天計算,一臺1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每年約需補充30噸核燃料,運輸量很小。而一臺100萬千瓦燃煤電機組每年約需消耗300萬噸原煤,平均每天要有一艘萬噸輪,或3列40節的鐵路貨運列車運煤到電廠,運輸負擔極為沉重。

其二,發電成本小。燃煤電廠和核電廠的運行維護費用不相上下,但燃煤電廠的燃料費用約佔發電成本的40%60%,而核電廠的燃料費用約佔23%39%。雖然核電廠建設費用是燃煤電廠的1.52倍,但燃料費用是長期起作用的因素,折算到每度電的成本,核電廠普遍低於燃煤電廠15%50%。

「核電是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是目前現時有效、可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優質能源。」結合上述特點,馮毅表示,在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形勢和壓力下,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已是中國能源建設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提升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美國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公布的能源戰略規劃中還可以看到,美國要保持在核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研究小型模塊式反應堆和艦艇核動力堆,並在核聚變和核基礎理論研究上保持領導地位。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表示,「美國的核政策沒有讓人意外,這是大國的應有之舉。」

「核能不是簡單的發電,它還涉及到國家安全,是國際政治、外交鬥爭的重要工具,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還是整個產業升級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推手。」馮毅因此強調,發展核能是一種國家意志。

相關焦點

  •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能發展趨勢
    假設現有核電廠的運行壽命延長,並且對各國的政策、技術和市場發展有更樂觀的估計(即「樂觀情景」),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增加81%,達到715千兆瓦。具體內容如下: 1。2018 2018年全球能源消耗和電力生產,電力佔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的19%,位居第二,介於石油(40%)和天然氣(15%)之間(圖1)。
  • 《瞭望》文章:中國核能競爭力提升
    而且,要將一些長壽命毒素的放射性衰變到低於天然鈾礦的水平,需要10萬年以上,在如此長的時間尺度裡,如何確保這些放射性毒素與生物圈隔離,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綜合考評,「一次通過」的方式不符合核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 中國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2060年之前取代煤炭和天然氣
    中國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2060年之前取代煤炭和天然氣 2020年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2007年至少有60多個國家制訂了促進可持續能源發展的相關政策,歐盟已建立了到2020年實現可持續能源佔所有能源20%的目標,而中國也確立了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的比重達到15%的目標。2007年,全球併網太陽能發電能力增加了52%,風能發電能力增加了28%。
  • 法國能源轉型中的核能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根據歐盟確立的能源轉型目標和政策方向,計劃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1990年至少降低20%,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的佔比提高到20%,並將能效提高至少20%。到2030年,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的佔比至少提高到27%,將能效提高27%-30%,同時電力系統聯網率達到15%。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比1990年水平降低80%至95%。
  • 新華財經|報告預計205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比將達到65.6%
    報告預計,在碳中和情景下,中國能源相關碳排放將於2025年前後達峰,清潔能源將更快地全面滿足新增能源需求,對傳統化石能源的規模化替代也將提速,能源變革加快。預計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65.6%。
  • 去年中國能源消費增幅20年最低 核能增長近30%領跑全球
    7月7日,第65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以下簡稱《年鑑》)在北京發布。根據2015年的能源相關數據,過去一年間全球能源的需求與供給已顯示出全球能源消費進一步放緩,能源結構正在向低碳燃料轉型的趨勢。2015年,全球一次能源的需求僅僅增長1%,增幅遠低於10年期平均水平。
  • 論中國「能源獨立」戰略的內涵、挑戰及意義
    若以煤炭消費比例為參考標準,1965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37%,預計中國在2050年前後才可達到,能源結構演進滯後世界水平約85年。2.3 中國「能源獨立」戰略命題實施的歷史機遇傳統化石能源未來短期內仍將發揮穩定供給、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但不能單獨依靠化石資源完成「能源獨立」目標。
  • 日本碳中和困境:核能、可再生能源
    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量將佔全國電力的50%至60%——比目前用量增加了近三倍。2020年10月,菅義偉宣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時表示:「我們將通過能源節約,可再生能源引進,以安全最高準則推進核能政策,建立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核能的穩定性特點,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這對能源系統的脫碳目標十分重要。因此,核工業界將不斷努力提高核電的安全性與運行的穩定性。」日本原子工業論壇會長荒井白在回應菅義偉首相的聲明時說。
  • 「核能是未來能源的最佳選擇」
    歐盟決策諮詢機構聯合研究所主席羅蘭·申克爾不久前表示,核能將是未來幾十年內替代化石燃料、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的最好選擇。  申克爾說,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電站的核洩漏事故是歷史上發生在西方國家唯一的一次嚴重事故,不過沒有造成人員死亡。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電站又發生事故,但死亡人數相對較少。
  • 日本政府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量將佔全國電力的50%至60%
    2020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宣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應量將佔全國電力的50%至60%——比目前用量增加了近三倍。核能和使用碳捕獲的化石燃料預計佔30%至40%,其餘大部分由氫氣構成。儘管有人呼籲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但該計劃仍將核電作為主要能源。
  • 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降為零 日本吹響能源革命新號角
    日本首相菅義偉10月26日宣布了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實質上減為零的目標。有估算認為要實現目標,需要政府和企業攜手推進每年10萬億日元以上的投資,難度較大。成為關鍵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正在被中國等海外企業搶走份額。日本要想使應對氣候變暖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必須要有源自日本的技術創新。
  • 江宜樺:蔡英文當局能源政策不切實際 應保留15%核能
    中國臺灣網6月19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當局堅持非核家園,臺灣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今天批評,蔡英文當局能源政策「不切實際」,在臺灣目前能源結構及替代能源發展成熟度的現實條件下,如果2025年不能做到核電歸零,應該考慮核三廠延役或啟動已完工的核四廠
  • 2050年中國什麼樣?
    多項目標與百姓相關  《總綱》描繪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將要達到的各項具體目標,其中很多與百姓緊密相關。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可達85歲。  四大基本指數基本控制在:恩格爾係數平均在0.15以下;基尼係數平均在0.35到0.40之間;人文發展指數平均在0.900以上;二元結構係數平均在1.5左右。
  • Fleischer:我們並不認為核能是一個可再生能源
    大家看一下這個初次能源的使用,核電站到了11%,整個能源消耗,如果光看電力的話,我們在德國20%的電力是來自於核電,看上去不太多,剛才也說到了法國,法國佔到了80%。前面的發言人也說了,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但是在德國我們不是這麼認為,我們並不認為核能是一個可再生能源,我們是把它單獨列出來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力、水、生物質能。
  • ...和深度,提高核電廠「畝產效益」 全力打造國內核能開發利用新高地
    1958年,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建成投用,標誌著我國跨進了原子能時代。此後,我國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才擁有的完整的核能利用上下遊產業鏈,實現了核能的大規模和平利用,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省歷來重視核電發展,紮實推進海陽、榮成兩個核電項目建設,積極當好我國核能開發利用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全力打造全國核能開發利用新高地。
  • 海上核電、四代核電、小型堆 中國核能未來15年技術路線圖正浮現
    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核能在中國越來越受到了青睞。核能技術在中國未來15年的發展路線圖也正在浮現。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在18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並同時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
  • 路甬祥:發揮中科院在能源可持續發展中重要作用
    就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進行研討,進一步明晰科技創新在保證人類能源可持續供給中的基礎和關鍵作用,這對於進一步動員和組織中國科學院全院力量,支撐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開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 拜登的能源政策:核能VS可再生能源
    到2050年將核能裝機的佔比從目前的19%提高到50%」,「綠色核電協議運動」的創始人切爾溫斯基認為。這似乎有悖常理。畢竟,民調顯示,太陽能和風能比核能更受公眾歡迎。反對風能和太陽能的選民主要來自農村地區,他們多數人都投票給了唐納·川普總統。上周四,懷俄明州政府拒絕了一家風能開發商的建設申請,這是該州首次拒絕在州政府土地上建設能源項目。
  • 德國單方放棄核能 承擔能源轉型的巨大挑戰
    恰恰相反,雖然其內部也不乏對核能持反對態度者,獨立的反應堆安全委員會在福島事故後的一次壓力測試中仍證實說,德國每一座核電廠都達到了極高的安全標準。真正的原因是,福島事故後,所謂的殘餘風險(即使核電站達到了建設與運營管理的最高安全標準仍無法避免的風險)不再能為人們所接受。事實都沒有發生變化,然後,只有政治評估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