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到2050年,核能達到中國一次能源供給由目前的1.8%提高到15%,也即當前國際平均水平。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同意《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中國核電將在不久迎來重啟的時刻。」近日,權威人士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透露,中央高層的共識是:
「日本核事故促使我們對有關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從全球角度看,主張關停所有核電站的要求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各國根本利益。在一些小國特別是核電比例較低的國家,核電發展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倒退。但對於中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仍應該妥善有效開發核電,實現能源發展現代化和多元化。」
據其介紹,在中央的部署裡,關於核電的發展方針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大的轉變,而是在穩步推進。十六屆五中全會將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由「適度發展」調整為「積極發展」;2006年國務院通過《核電中長期規劃》;2009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代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而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加快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核電等新能源,並要求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發、設計、裝備製造能力。
「中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是『戰略必爭、確保安全、穩步高效』。」國家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局專家諮詢委委員、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具體介紹說:「戰略必爭」是指在全球低碳發展的趨勢下,掌握先進核能技術將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標誌,核能將成為戰略必爭的高科技領域,要形成自主創新的核工業品牌,力爭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戰略競爭優勢;「確保安全」是堅持安全第一,確保消除對公眾健康和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的放射性物質外洩事故;「穩步高效」則要求科學規劃,有序推進,促使國內核電建設規模、速度、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改革體制機制,加強與完善核電產業體制、安全監管體制和核電事故應急體制,努力實現中國核電穩步、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福島核事故後,對於重塑和保持公眾對核電的信心尤為重要。」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指出,儘管發生了福島核事故,但發展核電的動因沒有改變,核能對於擴大能源供應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重要貢獻,關鍵是要從福島核事故中吸取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大幅度提高核電運行安全、監管和整體安全文化水平。
「發展核電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現實選擇,核電發展應該以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為前提。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核電有利於促進國家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中廣核(北京)核技術應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毅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直陳了人類發展核電的現實需要,「核能的和平利用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使我們看到了地球上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後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希望。」
大國難以棄核
「積極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葉奇蓁院士認為,中國能源發展面臨四個基本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源供需總量平衡問題;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造成的環境、生態問題;西煤東運、北煤南運、西電東輸的能源輸運問題;對國外資源依存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在能源供應方面,2009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目前,全球60%的新採石油被中國進口,中國因此而受到的牽制越來越大。同時,中國能源消費的峰值還未到來,如何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是當前和長遠都需要著力應對的難題;在環境保護方面,國際上指責中國是目前的排放大國之一,中國不僅面對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也面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壓力。綠色發展、低碳之路也一直在探索之中。
而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核電是重要的現實方向。葉奇蓁舉例指出,核電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只是同等規模煤電鏈的1%左右。如果到2020年建成7000萬千瓦核電,年發電量為5250億千瓦時,核電鏈年排放二氧化碳0.07億噸,同等電量的煤電鏈要排放6.8億噸二氧化碳。發展7000萬千瓦核電替代煤電,一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6.73億噸,佔2020年全國排放總量的7.9%。
馮毅還從經濟性方面論述了核電的優勢:其一,不受燃料運輸的限制。按每年滿功率運行300天計算,一臺1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每年約需補充30噸核燃料,運輸量很小。而一臺100萬千瓦燃煤電機組每年約需消耗300萬噸原煤,平均每天要有一艘萬噸輪,或3列40節的鐵路貨運列車運煤到電廠,運輸負擔極為沉重。
其二,發電成本小。燃煤電廠和核電廠的運行維護費用不相上下,但燃煤電廠的燃料費用約佔發電成本的40%60%,而核電廠的燃料費用約佔23%39%。雖然核電廠建設費用是燃煤電廠的1.52倍,但燃料費用是長期起作用的因素,折算到每度電的成本,核電廠普遍低於燃煤電廠15%50%。
「核電是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是目前現時有效、可規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優質能源。」結合上述特點,馮毅表示,在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形勢和壓力下,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已是中國能源建設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提升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美國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公布的能源戰略規劃中還可以看到,美國要保持在核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研究小型模塊式反應堆和艦艇核動力堆,並在核聚變和核基礎理論研究上保持領導地位。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表示,「美國的核政策沒有讓人意外,這是大國的應有之舉。」
「核能不是簡單的發電,它還涉及到國家安全,是國際政治、外交鬥爭的重要工具,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還是整個產業升級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推手。」馮毅因此強調,發展核能是一種國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