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單方放棄核能 承擔能源轉型的巨大挑戰

2020-11-28 騰訊網

假如柏林的政治家對核電的危險像對經濟危機一樣敏感,他們會終止現在激進的能源實驗,業內人士沃爾特 霍勒菲爾德寫道。

沒有哪一個工業國家像德國這樣在核能的和平使用上爭論了這麼長時間 。實際上,也沒有哪個政治問題引起過如此激烈的爭論。直到前不久,擁核派與反核派的對立在德國政黨間的眾多立場中還都有所反映:保守黨和自由黨屬於溫和的擁核派;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則屬反核派。

但是,日本福島事件後,執政的保守黨和自由黨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開始堅定地反核了。 他們的態度究竟發生了多大的轉變,我們看看事實就能更加明顯地感覺得到:就在去年秋天,出於對生態和經濟方面的考慮,聯盟黨決定大力推進核能使用,這一決定建立在對能源部門進行了廣泛的分析基礎之上,並被認為是保障德國商業中心地位的必然選擇。

最近政策的急劇轉變,不是因為對德國能源產業的形勢有了新發現,也不是因為德國核電站安全性能不達標。恰恰相反,雖然其內部也不乏對核能持反對態度者,獨立的反應堆安全委員會在福島事故後的一次壓力測試中仍證實說,德國每一座核電廠都達到了極高的安全標準。

真正的原因是,福島事故後,所謂的殘餘風險(即使核電站達到了建設與運營管理的最高安全標準仍無法避免的風險)不再能為人們所接受。事實都沒有發生變化,然後,只有政治評估變了。當然,政治考慮也會有其影響:假如現在絕大多數民眾都反對核能,那麼,持擁核立場將很難在德國競選中獲勝。

放棄核能,同時計劃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倡大力節能,這些做法是激進的。這一決定剛剛頒布,德國最早的8所核電站即遭關閉——這些核電站的平均運作年齡有30年左右。餘下9所核電站準備隨後關閉。到2022年,最新的核反應堆將從電網上撤出。同時,德國政府仍堅持其能源目標,無論從歐洲條款還是國際條款來看,這些都是極高的目標:到2020年,溫室氣體在1990年水平上減排40%,到2050年,減排80%到95%;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主要是風電和一定程度的太陽能發電(水電發展潛力有限)——要從目前的16%上升到2020年的40%,到2050年上升到80%;能源生產力也要以每年2.1%的速率提高,電力消費到2020年則削減20%。

現在問題是,這些目標是否能同時實現;假如同時實現,又將帶來什麼後果?畢竟,核能意味著德國電力生產的四分之一。這相當於「基載」(可全天24小時生產電力)的一半。已遭停產的核電廠曾生產大約德國10%的電量。所以,實際上,在耗電量最高時期已沒有多餘電量可供緩衝。有關聯邦政府已發出警示: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基本在冬季),可能會出現停電。

放棄核能發電,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會進一步加劇電網的不穩定性;由於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供應的波動無常,這一問題已經非常嚴重。過去,為穩定電網,電力輸送操作員需採取一定措施(比如開啟或關閉電廠開關);在過去,這種操作每年只需兩或三次,而現在幾乎天天需要。

要完成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轉變,德國迫切需要建設新的輸電網絡,包括長達3500公裡的輸電線,尤其要將電能從向風的德國北部輸送到背風的南部。然而,由於地方上的阻力,迄今僅完成了100公裡的電網鋪蓋。電力儲存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一種方法。但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大型技術(抽水蓄能電站)的擴展受地質因素限制,對於現存的幾個工程,民眾間也存在抵制態度。

除可再生能源,損失的核能發電當然也可由新建的火電站和燃氣發電站來補足。但考慮碳足跡的問題,民眾和許多政治家都不支持發展火電站,當前的火電站項目也處於停滯狀態。因此,政治家們力主發展二氧化碳排放較少的燃氣發電廠 。然而,這些發電廠投產運作前,至少需6年的時間進行規劃、審批和建設。由於沒有大量的燃氣供應,德國將更加依賴進口,主要來自俄國。此外,燃氣價格昂貴,燃氣發電廠不賺錢——這又引出一個問題:誰來建造燃氣發電廠?

有言論稱,可以通過徵收電價稅款對風能、太陽能和燃氣發電廠進行補貼。如此,不僅需要對電網進行管制,也需對電力生產進行大規模管制,這將進一步限制其在電力市場中的競爭力。

另一個辦法是通過節電來彌補放棄核能的損失。然而,這個辦法很難實施,而且只有相當長的時期內才有可能實現:工業生產已經效率極高了,提升空間十分有限;大多數家用電器也已在節能模式下運行。假設,物業改造存在巨大的節能潛力(比如,房屋隔熱處理),但要實現這一改造,也需有耗資巨大的政府資助計劃支持。以前的嘗試鮮有成功,首先由於業主不願投資,其次會導致房租上漲,使之成為政治領域的「燙手山芋」。即便在這裡實現了節能,電力需求仍會因IT業而繼續增長,在未來,則會隨電動車的發展而增長——德國政府已聲明,發展電動車是其首要任務。所有這些導致人們對政府的節能目標是否現實可行產生懷疑。

如今高補貼再生性能源進一步增長,電網擴張,以及燃氣進口增加,都將導致電力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增加,不論是生活用電還是工業用電。對於電價和燃氣價格增漲的幅度,人們觀點各異。但是,即便我們選取估計的中間值,預計增漲幅度仍然非常大。隨著8所最早的核電站被關閉,電力交易價格已經出現上漲。高耗電產業開始威脅說,要放棄德國(市場);社會團體則要求向脆弱客戶徵收更低額的關稅。

即便到2020年可能實現再生能源產電40%的目標,由於沒有碳中和的核能,仍有60%的電力需要靠化石燃料生產。很難想像,在這些條件下,德國政府仍孜孜以求的極高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如何能夠實現。

德國地處歐洲腹地,其歐盟夥伴對德國單方放棄核能表示非常不滿。德國曾出口電力,幾乎成為中歐的電力貯備地。那種情形將成為歷史,這也將導致周邊國家出現(電能)供應問題。失去了10%的電力生產能力, 處境矛盾的德國現在已經在從法國進口核電,同時從捷克進口褐煤電。由於電網彼此連接,一旦德國出現斷電,將很容易波及周邊國家。德國電價升高也將在歐洲產生連鎖反應:如果德國需求增加導致燃氣價格上漲,歐洲其他國家也將深受其害。

主張德國進行能源轉向的人認為這是一個機遇,將增加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的壓力,而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可成為出口增長點。從中長期來看,通過本地再生能源的增長來擺脫進口依賴的狀態,是一個附加優勢。而能源系統轉變則被認為是一個可刺激經濟增長的巨大投資項目。

這是個巨大挑戰,難度堪比德意志統一,但人們認為,這一過程是可控的,不會給工業和福利狀態帶來激變。最終情況可能是這樣。儘管如此,對能否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實施如此大規模的實驗,人們疑慮重重。能源轉型有損害社會繁榮、讓人民幸福承受嚴重損失的風險,假如,對能源轉型的衡量標準與對待核能的衡量標準一樣,那麼,這個實驗根本不會被考慮。這種情況下,已遠非殘餘風險的問題了。去年秋季德國政府採納的向新能源未來謹慎、平穩過渡的計劃也就不會被捨棄了。

沃爾特 霍勒菲爾德,德國E.ON燃氣公司董事會的能源顧問,他曾任德國原子能論壇的主席和E.ON能源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

相關焦點

  • 法國能源轉型中的核能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能源轉型需要綜合各方面全局考量,既要降低碳排放、也要保障民生和能源供給安全。法國和歐洲減少、關停核電的措施在這幾點上似乎沒有帶來正面效果。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德國也並沒有在電力碳強度上有所改善。對於任何國家而言,只有核能、煤炭和天然氣是可操控、可隨時滿足電力需求、提供穩定基荷發電的能源。
  • 「核電發展」國際能源署:核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
    該報告評估了800種不同的技術選項,以尋求在確保能源系統彈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於207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可行方案。與此同時,9月9日,世界核協會(WNA)首席經濟學家Laszlo Varro在2020年線上戰略論壇(Strategic eForum 2020)上表示,核能可提高能源轉型的成本效益和能源安全性。
  • 能源轉型:問題與展望
    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在實現排放目標、兌現氣候承諾、保障能源安全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必須緊緊抓住能源發展的關鍵,堅定不移地推動能源轉型,在轉型思路、轉型策略、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等各方面,認真研究、統籌規劃,確保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推動中國能源安全、綠色、協調、高質量發展。
  • 西門子能源:能源轉型是龐大系統工程 須全行業分工協作
    近日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西門子能源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執行長姚振國如是說道。在刻不容緩的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去碳化目標面前,他呼籲全行業合作,因為任何一種單一能源都無法獨自承擔起能源結構轉型的重任。能源轉型的徵程需要全行業付諸巨大的耐心和努力共同推進。
  • 江宜樺:蔡英文當局能源政策不切實際 應保留15%核能
    江宜樺所屬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也建議2025年最適發電配比中,應保留15%核能。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舉行「臺灣能源記者會」,基金會研究指出,2025年最適發電配比應以燃煤30%、燃氣40%、核能15%及再生能源15%為目標。蔡英文當局版發電配比將使得電價成本2025年累計漲幅高達45%(3.80元新臺幣/度),GDP下降1.31%、就業人數減少8.3萬人、消費者物價上揚1.30%。
  • 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 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央視網消息:清潔化、低碳化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主基調,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核能作為穩定可靠的清潔低碳能源,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藍皮書顯示,未來我國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種取之不竭的能源,嚴謹來說,是人類有生之年都不會耗盡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現時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實都是太陽能的儲存。可再生的意思並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 應對氣候變化,德國直面挑戰
    該計劃包括為二氧化碳(CO2)排放定價、鼓勵建築節能改造、資助相關科研等諸多措施,涵蓋能源、交通、建築、農業等多個領域。  給CO2排放定價,通過經濟手段來減排是該計劃的核心。德國準備從2021年起,將CO2定價從目前歐盟碳市場框架下已有的能源行業和能源密集型產業擴展到交通和建築供暖領域。同時啟動國家排放交易系統,向上述領域內企業出售CO2排放額度,價格為每噸10歐元。
  • 通訊:從一個生物質發電廠看德國能源轉型
    這樣的「綠色」發電廠,有助於德國的二氧化碳減排計劃,也契合德國的能源轉型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總發電比例提至40%到45%,到2050年達到80%。  為此,德國聯邦政府在2016年新修訂並通過了三部能源法案,包括《可再生能源法案》《能源轉型數位化法案》和《電力市場法案》。
  • 《外交政策》:後福島時代核能前景七問
    福島核事故同樣影響到瑞士放棄了在2034年前將核電規模擴大的想法,並讓94%的義大利選民投票在六月的公投中拒絕了首相貝盧斯科尼的核能更新計劃。不過,這些事件僅是核能發展中的例外而已,並不是定律。實際上,日本是原先倚重核能國家中唯一在核事故發生後發生政策變化的國家。美國,目前正在審查自身的核能安全處理程序,但並沒有改變的打算;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的能源有大約50%左右是來自核能。
  • 安倍稱日本暫時難以放棄核能發電 或重啟核電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4月29日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稱:「廢除核電不是隨意說說就能決定」,流露出打算重啟核電站的意願。據報導,德國在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發生後,即決定放棄使用核能發電至2022年。
  • 德國或提前完成淘汰煤電計劃 風電、太陽能發電將成主力軍
    AlexanderReitzenstein是E3G柏林辦事處氣候與能源政策顧問,其工作重點是德國和歐洲的低碳轉型,包括淘汰煤炭、能源轉型以及可持續金融。在本篇訪談中,AlexanderReitzenstein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在德國逐步退出煤電的過程中,如何保證煤炭區域的公正過渡、幫助煤炭工人轉型的問題。同時,他認為中國和德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工業、製造業國家,未來合作潛力巨大。
  • 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之間的鬥爭正在升溫
    許多支持零排放電網的人堅決反對核能。他們認為,這並不是無排放的。它是危險的,因為它使用放射性物質。現在,一個研究小組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認為在零排放的未來,核能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來自蘇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某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是相互排斥的,為了推進世界減排議程,需要避免使用核能,轉而使用太陽能和風能。
  • 德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有望過半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有望過半——德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德國能源巨頭意昂集團發布的最新報告稱,今年前10個月,德國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共發電1950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增長4%。
  • 他們為何反對發展核能
    六成德國人不願放棄核能    西維亞議員介紹,綠黨為了敦促德國的能源企業退出核能,在執政期間提出了以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的方案。這催熱了德國企業對再生能源的開發,尤其是對生物能源、太陽能的研究。    綠黨在執政期間,推動政府推廣太陽能的設備,對使用太陽能電給予補貼,還推行了生態稅。
  • 在中國未來的能源版圖中,核電真的是多餘的麼?
    與此同時,同聯合國IPCC的分析一致,IEA也認為需要能源部門內採取行動降低碳排放,限制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C。而在《能源技術展望》的所提解決方案中,化石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供應中份額幾乎驟降一半,從2011年的80%降至2050年略高於40%。而核能、終端使用燃料的轉換以及發電效率和燃料轉換,對實現2℃方案目標「至關重要」。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發布,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謝文川 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表示,2019年,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三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其中,海陽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我國AP1000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全面建成。臺山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中法兩國最大能源合作項目全面建成。
  • 日本碳中和困境:核能、可再生能源
    這反過來又引發了一場討論——到本世紀中葉,日本為獲取安全、穩定、可靠和綠色的能源,是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還是更多的核能?1、  碳中和目標2020年10月,菅義偉宣布2050年碳中和目標時表示:「我們將通過能源節約,可再生能源引進,以安全最高準則推進核能政策,建立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核能的穩定性特點,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這對能源系統的脫碳目標十分重要。因此,核工業界將不斷努力提高核電的安全性與運行的穩定性。」日本原子工業論壇會長荒井白在回應菅義偉首相的聲明時說。
  • 日本綠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挑戰重重
    該公司執行長吉田憲一郎稱:「在日本,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非常困難,數量有限、價格又太高。在多國企業尋求將全球供應鏈轉向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之際,日企在消除自身碳足跡方面仍然步履維艱。」  據了解,索尼計劃到2040年旗下所有業務和部門都採用綠色能源。該公司在歐洲的工廠已經全部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北美的工廠將於2030年前完成轉型,但日本本土的工廠要完成這一目標異常艱難。
  • Fleischer:我們並不認為核能是一個可再生能源
    大家看一下這個初次能源的使用,核電站到了11%,整個能源消耗,如果光看電力的話,我們在德國20%的電力是來自於核電,看上去不太多,剛才也說到了法國,法國佔到了80%。前面的發言人也說了,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但是在德國我們不是這麼認為,我們並不認為核能是一個可再生能源,我們是把它單獨列出來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力、水、生物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