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發展」國際能源署:核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

2020-12-01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2020年9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2020能源技術展望》(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稱,要實現國際能源和氣候目標,尤其是交通、建築和工業等非電力行業的碳減排目標,將迫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大力開發和部署清潔能源技術。

該報告評估了800種不同的技術選項,以尋求在確保能源系統彈性和安全性的同時於207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可行方案。與此同時,9月9日,世界核協會(WNA)首席經濟學家Laszlo Varro在2020年線上戰略論壇(Strategic eForum 2020)上表示,核能可提高能源轉型的成本效益和能源安全性。

報告發布會上,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近期多個項目進展使IEA確信,有望加速清潔能源轉型,並實現全球能源和氣候目標。當然,挑戰依然存在。IEA報告對相關挑戰進行了深入剖析,並給出了攻克挑戰的關鍵建議。

報告稱,鑑於全球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必須對能源系統進行結構性調整,才能持續大幅地減少碳排放量,進而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如果僅電力行業完成清潔能源轉型,則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僅能完成1/3;而剩餘目標的完成仍有賴於大力推進交通、工業和建築行業的能源轉型。上述3個部門的碳排放量約佔能源系統總排放量的55%。報告還指出,受政府政策影響,全球能源系統碳足跡減幅也曾出現較大波動。例如,20世紀60、70年代,核電廠建設項目激增,隨後放緩。

報告指出,加大清潔電力普及是當今世界實現脫碳化的關鍵。根據IEA可持續發展預設情境,到2070年,電力在最終能源需求中所佔份額將從當前的20%增至近50%,對累計碳減排量的貢獻佔比接近1/5。屆時,電力需求將增加30000 TWh。這意味著,從當前到2070年,年均電力需求增量相當於當前墨西哥和英國年電力需求的總和,而這勢必會推動更廣泛的清潔電力應用,包括太陽能、風能以及核電等。

核能的價值

在WNA線上戰略論壇的高層小組討論會上,Varro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前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交通出行和經濟活動等限制也對能源應用造成顯著影響。由於經濟嚴重衰退和社交限制,不僅能源使用率大幅下降,而且碳排放量也史無前例地減少了近26億噸。然而,該碳減排量卻是以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成本為代價。分析顯示,除非政府高度重視清潔能源在經濟復甦中的核心地位,並進行重大的能源結構調整,否則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碳排放量必將出現反彈,而且很可能超越2019年的歷史峰值。

他還指出,氣候目標的實現仍然任重道遠。根據IEA可持續發展預設情境,在不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到2025年,全球碳排放量必須低於當前水平並持續下降。電力行業是此次轉型的重中之重,因為該行業既是當前最主要的碳排放行業,又具有巨大的低碳化發展潛力。例如,通過電動汽車或熱泵供暖實現經濟電氣化,可為其他行業脫碳化提供強大助力。因此,電力行業必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定性戰場。

Varro還指出,在可持續發展情境下,低碳電力年均增量約與日本年度用電量相當,且每年全球清潔能源發電量應與日本電力系統相當。毋庸置疑,風能和太陽能將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保持低碳技術多樣化也具有重要意義,核能不僅不會與風能和太陽能形成對立,反而是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有益補充。雖然需要大力推廣低碳發電,但就核電而言,不能排除現有低碳發電設施遭遇大量損失的可能性。

Varro進一步表示,鑑於疫情影響,批發電力和天然氣市場陷入空前困境,包括核電廠在內的各類發電設施均面臨嚴峻挑戰。批發電力市場的設計特性決定了其無法公平地補償核電廠等電力設施在保障電力安全方面的貢獻,而大部分國家也並未通過制定碳價來體現核能的低碳價值。據IEA預計,2020年全球由於核電廠提前退役造成的核能發電量損失約佔新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發電量的一半。這意味著,每兩座新建風電廠或太陽能發電廠中,有一座僅僅是以一種類型的低碳發電替代另一種類型的低碳發電,對脫碳化沒有任何貢獻。因此,IEA一直建議各國政府將滿足安全和運營條件的核電廠延壽作為首要任務,以確保相關核電廠能夠合理運營至最長壽期。

核電投資

Varro表示,目前全球也迫切需要對新核電項目進行投資。

Varro稱,事實上就宏觀經濟角度而言,或許此次疫情最大的影響在於,全球各大中央銀行並沒有逐漸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和利率聯盟,而是大量採取貨幣激勵政策來應對疫情衝擊,導致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產生。進而對核工業造成重大影響,因為高額初始資本投資是核電項目的最大阻礙,而該阻礙在零利率或負利率環境下更易克服。

他表示,各國政府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雖然私人投資商對動輒百億美元、建設周期長達十年的三代核電項目投資意願有限,這些項目已成為國有能源公司的自留地,但還是有部分私營企業對先進核技術的風險投資和研發投資感興趣,而政府在推進基礎科研和早期部署方面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IEA的分析明確顯示,核能可大大提高能源轉型的成本效益和能源安全性。然而無論是政府還是核工業本身,目前都面臨亟待克服的嚴峻挑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法國能源轉型中的核能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核電網訊:能源轉型需要綜合各方面全局考量,既要降低碳排放、也要保障民生和能源供給安全。法國和歐洲減少、關停核電的措施在這幾點上似乎沒有帶來正面效果。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德國也並沒有在電力碳強度上有所改善。對於任何國家而言,只有核能、煤炭和天然氣是可操控、可隨時滿足電力需求、提供穩定基荷發電的能源。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發布,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謝文川 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在「十四五」規劃及中長期規劃中,核能在我國清潔低碳能源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作用將更加凸顯。據了解,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將為實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奠定基礎。而核能在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中的關鍵作用不可或缺,與其他清潔能源協同發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11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2020年會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主任委員汪映榮表示。同時,相關專家也認為,我國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三代核電產業鏈和供應鏈。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當天,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這標誌著我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 在中國未來的能源版圖中,核電真的是多餘的麼?
    作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中國明確提出要推進水電開發,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大力發展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從上述排序中可以看出,在能源結構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核電不僅不多餘,還將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核電成為上述官方解讀中位列第二的電源形式?風電和太陽能的瓶頸何在?
  • 《全球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即將問世:全球核電產業發展面臨...
    未來全球核電是走向衰落還是繼續復興與增長,世界上反核派和挺核派各執一詞,分別引用對己最為有利的數據資料自圓其說,孰是孰非難以客觀分辨和評價。由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主編的《國際核能產業發展藍皮書(2017)》提供了一份客觀、獨立、基於第三方視角的核能產業研究報告。
  • 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 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央視網消息:清潔化、低碳化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主基調,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核能作為穩定可靠的清潔低碳能源,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藍皮書顯示,未來我國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 核電是不是綠色能源
    記者:利用核能發電的全過程會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嗎?  徐銤:這樣的說法缺少科學依據。一般認為,水電、太陽能、風電、核電都屬於清潔能源,儘管它們在發電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但是如果從設備、系統、整體的角度,把電廠的建設、運維等考慮在內,每種新能源也都存在一定的碳排放。
  • 能源轉型:問題與展望
    三、中國能源轉型的前景和挑戰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民族和國家,中國在能源問題上的基本方針是要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全球能源的理想治理,同時又必須實現能源獨立自主——不僅僅是能源供應,也包括能源核心技術和能源治理——從而實現獨立自主和安全充分發展,這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核能在我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從核電生產運行、核電工程建設、核能科技創新、核燃料循環產業、核電裝備製造、核能行業管理與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國際合作7個方面介紹了2019年中國核能產業發展情況,並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核能發展趨勢作出分析和展望。
  • 國際能源署:2019年全球排放量仍維持3300億噸
    要聞 國際能源署:2019年全球排放量仍維持3300億噸 2020年2月12日 13:48:37
  • 中國核電又有大動作!集團資源整合,核能、新能源雙發力
    以上兩項交易的完成後,中國核電在核能和新能源兩大板塊的綜合實力都將大大提升,進一步鞏固、加強中國核電作為世界領先的大型綜合性清潔能源發電集團的地位。收購中核匯能 新能源版圖擴張 發展前景廣闊當前,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新華財經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徐曼)在11月13日至15日召開的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19)上,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調整,供求關係總體緩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2007年至少有60多個國家制訂了促進可持續能源發展的相關政策,歐盟已建立了到2020年實現可持續能源佔所有能源20%的目標,而中國也確立了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的比重達到15%的目標。2007年,全球併網太陽能發電能力增加了52%,風能發電能力增加了28%。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國際視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核心閱讀全球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不斷加速。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發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期。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顯示,在全球能源需求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表現出了更大彈性,預計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需求將增長2/3,約佔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80%。國際能源署敦促更多國家積極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加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助推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增長。
  • 德國單方放棄核能 承擔能源轉型的巨大挑戰
    假如柏林的政治家對核電的危險像對經濟危機一樣敏感,他們會終止現在激進的能源實驗,業內人士沃爾特 霍勒菲爾德寫道。沒有哪一個工業國家像德國這樣在核能的和平使用上爭論了這麼長時間 。實際上,也沒有哪個政治問題引起過如此激烈的爭論。
  • 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投資不足
    (自美聯社) 國際能源署近日表示,儘管目前全球每年約有1.6萬億美元投資於低碳??可再生能源,較2000年增加了一倍,但若想將全球溫度增幅控制在2℃以內,投資金額應提高到2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25元人民幣) 國際能源署稱,能源效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現在約有1300億美元的投資致力於提高能源效率,而到2035年該投資需超過 5500億美元。
  •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能發展趨勢
    原標題: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電發展趨勢 9月10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發布了新版《至2050年能源、電力和核電預測》報告,詳細分析了到2050年全球和區域核電發展趨勢。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總量將以1%左右的速度增長28%,而電力消耗將增長91%,其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耗中的份額將從18.8%增加到26.1%。假設當前的政策、技術和市場趨勢保持不變,現有的核電廠按計劃逐步淘汰(即「保守情景」),預計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比2018年減少6%,至371千兆瓦。
  • 全球能源大勢回顧與展望
    一、全球能源消費國際能源署在10月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中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同比下降5.3%。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氣需求將分別下降8.5%、6.7%和3.3%,但清潔能源需求將增長0.9%。
  • 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可持續發展引爭議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以核能為主,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已引發科學界重大爭議的問題。「世界物理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十六日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活動——「物理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型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報告稱,中國現已明確積極發展核電方針,到二0二0年,中國核電比例將由目前僅約百分之一達到約百分之四,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中國核能2050年一次能源供給提高到15%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而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要加快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核電等新能源,並要求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到2020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萬千瓦級核電先進技術開發、設計、裝備製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