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在我國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2020-12-01 中國環境報

圖為嶺澳核電站。 中廣核供圖

  近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據悉,自2017年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聯合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共同主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藍皮書作為每年定期出版物,對外公布我國核能發展的重要年度數據,客觀、公正、專業地全面反映和分析我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從核電生產運行、核電工程建設、核能科技創新、核燃料循環產業、核電裝備製造、核能行業管理與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國際合作7個方面介紹了2019年中國核能產業發展情況,並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核能發展趨勢作出分析和展望。

  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

  「2019年,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3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 王毅韌介紹。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2019年全國核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346.22小時,核電設備平均利用率為83.86%,同比略有下降。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研究報告表明,發展核能是推動能源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當今世界主要核大國,特別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都堅定不移發展核能。核電佔發達經濟體發電總量的 18%,是其最大的低碳能源選項,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貢獻了一半的低碳電力,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貢獻者。

  但我國核電裝機和發電量在總裝機和總發電量中的佔比較低,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距離。2019年,我國核能發電量為3481.3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 18.09%,約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8%。

  《藍皮書》顯示,目前,核電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清潔能源主力。核電作為清潔低碳基荷電源,有利於改善能源與負荷分布的空間結構,形成更為安全的電網,對優化能源整體布局、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核電與風光伏等清潔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我國運行機組 83.74%的指標優於中值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藍皮書》顯示,2019年,各運行核電廠嚴格控制機組的運行風險,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發生1起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1級運行事件,未發生 2 級及 2 級以上的運行事件,主要運行技術指標保持國際前列。

  各運行核電廠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件、環境事件、輻射汙染事件,未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未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各運行核電廠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控制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範圍內。

  「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多臺運行機組中,我國運行機組83.74%的指標優於中值,72.52%達到先進值。」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廷克說。

  福島核事故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核安全,項目周邊群眾參與到決策中的意願也越來越高,核電企業的公眾溝通工作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為此,核能企業正在不斷從轉變溝通方式、創新溝通平臺、提升行業溝通能力等多方面努力,致力於建立透明、可參與的核能行業公眾溝通長效機制,滿足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並營造良好的公眾溝通社會環境。同時,增強核能企業與地方利益的關聯度、有效實現與地方融合發展,也是核能公眾溝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核能企業正在不斷探索並創新與地方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方式方法,形成了『生態核電』等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並將隨我國核能事業的穩步發展而不斷完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楊波表示。

  《原子能法(草案)》立法程序正在推進

  「2019 年,《原子能法(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立法程序正在推進。」《藍皮書》顯示,《核安全法》為我國實現核能安全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我國首次發布的《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闡述中國核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政策主張。

  「隨著《關於建立健全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行業政策的發布,我國核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趨於完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副主任邱建剛介紹。

  「核電將更加廣泛參與電力市場改革」。《藍皮書》還就未來我國核能發展形勢進行了展望。核電企業將面對「優先發電合約+市場化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多級市場,且預計市場化交易電量會顯著增長。

  預計 2020 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 51 臺(不含臺灣地區),總裝機容量 5200 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 17 臺以上,裝機容量 1900 萬千瓦以上;到2025 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 7000 萬千瓦,在建 3000 萬千瓦;到 2035 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 21億千瓦。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發布,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我國能源體系中核電優勢凸顯謝文川 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表示,2019年,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三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其中,海陽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我國AP1000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全面建成。臺山2號機組投入商運,標誌著中法兩國最大能源合作項目全面建成。
  • [朝聞天下]《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 我國核能發電佔比...
    [朝聞天下]《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發布 我國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2020-06-17 08:35:00來源:央視網
  • 高質量發展核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核能作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理應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核能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長期持續增長。核能是大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普遍選擇,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建有核電站,並將核能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部分。
  • 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 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央視網消息:清潔化、低碳化是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主基調,我國在推動能源轉型方面成效顯著。核能作為穩定可靠的清潔低碳能源,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藍皮書顯示,未來我國核能發電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程敬海、張建佩、記者尹明波報導 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東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臺,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機組運行安全穩定,總體運行業績指標優良。
  • 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核能產業發展路徑
    目前在榮成建設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和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更加先進、更加環保、更加經濟的三代非能動機型,具有強有力的市場競爭能力,將成為我國走出去發展的主力機型之一。建議:一是大力發展核電,積極引進三代、四代先進核電機組,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發展。二是利用山東省獨有的地域優勢,大小並舉、海陸並進,積極推動核電核能綜合利用,實現核能多用途發展。
  • 我國工業網際網路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空間較大(附報告目錄)
    我國工業網際網路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空間較大(附報告目錄)1、工業網際網路概述工業網際網路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其本質是以機器、原材料、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產品及人的網絡互連互通為基礎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核能科技創新:民用核能第一國的做法與啟示
    美國是全球民用核能第一大國和第一強國,其核能發展規模、運營業績和相關技術均長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8年全美99臺核電機組平均負荷因子92.3%,發電量佔比19.3%,是美國第一大零碳電源,2018年核電平均成本0.0 32美元/KWh(約合人民幣0.22元),亦處於全球較低水平。
  • 他們為何反對發展核能
    綠黨以環境保護為政治目標,雖然其環保主張未必盡然符合中國國情,但其對於環保問題之重視頗值得關注「中國每天建造一座煤電廠嗎」    「中國會不會把核能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每天都在建造一座煤電廠嗎?
  • 核能發展 安全才能行更遠
    二問 為何高度重視核能建設?  核能是一種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潔能源,曾經被視為化石能源最有希望的替代者。但核能的發展歷程卻並非一帆風順。如果將1954年蘇聯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投入運營視作核能民用化的開始,核能發電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
  • 核能發展「齊魯樣板」!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海陽核能供熱...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5日訊 11月25日,全國「零碳」供暖城市創建暨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二期開工儀式在山東核電舉行,標誌著海陽市區在實現核能供熱「全覆蓋」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近年來,全省堅持把發展核能作為推動能源結構調優、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安全高效推動核電項目建設和核能綜合利用。2018年底、2019年初,海陽核電一期兩臺機組相繼建成投運,山東在運核電實現「零突破」,現已累計發電超過400億千瓦時,替代煤炭消費1700多萬噸。同時,依託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建成全國首個核能居民供暖項目,被國家能源局命名為「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
  • 我國核能系統冷卻劑關鍵技術獲新突破
    新華社合肥10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項目團隊研製的液態金屬鋰實驗迴路,在國內首次實現1500K(約等於1227攝氏度)超高溫穩定運行1000小時,標誌著我國先進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劑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 核能作用更加凸顯 中國核電迎黃金機遇期
    2020年6月1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的發布,進一步確認了核能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對於核電建設節奏有望趨於穩定的判斷,給關注核電行業的投資者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 山東大力推動核能產業發展 全力培育產業集群
    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電、外電「三個三分之一」的戰略調整目標,並將核能開發利用作為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核能產業發展。 同時,山東省依託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建成全國首個核能居民供暖項目,滿足73個小區4300多戶、近70萬平方米區域清潔取暖,被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這為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積累了「山東經驗」、貢獻了「山東方案」。
  • 核能綜合利用研究現狀與展望
    此外,還有大約 240 座研究堆運行在 56 個國家,180 座動力堆為大約 140 艘艦船、潛艇提供著動力。核能發電在技術成熟性、經濟性、可持續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相較於水電、光電、風電,具有無間歇性、受自然條件約束少等優點,是可以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潔能源。
  • 業界專家看好核能發展前景
    新華社倫敦6月8日電(記者溫希強) 2018全球核能投資峰會日前在倫敦舉行,來自各國的核能企業、研究機構等人士共同探討了世界核能發展前景,認為核能是全球減排的選擇,成本競爭力強,發展前景看好。  在這個由中國海核能源集團與英國《金融時報》共同舉辦的峰會上,海核能源董事長邱臻表示,當前全球範圍的核能公司都在為減排目標而努力,要完成有關減排的目標,核能將會是必然選擇。  世界核能協會一位項目總監表示,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需要一個可持續的能源結構來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而核能是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 英國工業淨零路線圖中的核能發展
    核能供應了英國40%的清潔電力,但據NIA稱,由於化石燃料被取代,電動汽車和暖氣業的繁榮,能源需求預計將翻兩番。NIA執行長Tom Greatrex表示:「淨零排放需要核能的加入,而且該行業也在迅速發展。通過建立在可重複和有測試保證的設計之上,吸取過往經驗,並對項目融資方式進行重大改變,下一個大規模項目的交付成本就會低很多。」
  • 前景分析:多重因素推動下服務機器人發展空間較大
    作為更接近消費端的服務機器人,在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動下,未來市場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根據機器人的應用環境,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服務機器人是指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個人/家庭用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