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嶺澳核電站。 中廣核供圖
近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據悉,自2017年起,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聯合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共同主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藍皮書作為每年定期出版物,對外公布我國核能發展的重要年度數據,客觀、公正、專業地全面反映和分析我國核能行業發展狀況與趨勢。
藍皮書首席專家王毅韌從核電生產運行、核電工程建設、核能科技創新、核燃料循環產業、核電裝備製造、核能行業管理與安全保障以及核能國際合作7個方面介紹了2019年中國核能產業發展情況,並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對我國核能發展趨勢作出分析和展望。
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
「2019年,海陽核電2號、陽江核電6號、臺山核電2號3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 王毅韌介紹。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到47臺。2019年全國核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7346.22小時,核電設備平均利用率為83.86%,同比略有下降。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研究報告表明,發展核能是推動能源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當今世界主要核大國,特別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都堅定不移發展核能。核電佔發達經濟體發電總量的 18%,是其最大的低碳能源選項,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貢獻了一半的低碳電力,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貢獻者。
但我國核電裝機和發電量在總裝機和總發電量中的佔比較低,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距離。2019年,我國核能發電量為3481.31億千瓦時,同比增加 18.09%,約佔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8%。
《藍皮書》顯示,目前,核電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清潔能源主力。核電作為清潔低碳基荷電源,有利於改善能源與負荷分布的空間結構,形成更為安全的電網,對優化能源整體布局、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核電與風光伏等清潔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的局面正加快形成。
我國運行機組 83.74%的指標優於中值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藍皮書》顯示,2019年,各運行核電廠嚴格控制機組的運行風險,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發生1起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1級運行事件,未發生 2 級及 2 級以上的運行事件,主要運行技術指標保持國際前列。
各運行核電廠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件、環境事件、輻射汙染事件,未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未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各運行核電廠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遠低於國家標準限值,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控制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範圍內。
「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多臺運行機組中,我國運行機組83.74%的指標優於中值,72.52%達到先進值。」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廷克說。
福島核事故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核安全,項目周邊群眾參與到決策中的意願也越來越高,核電企業的公眾溝通工作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為此,核能企業正在不斷從轉變溝通方式、創新溝通平臺、提升行業溝通能力等多方面努力,致力於建立透明、可參與的核能行業公眾溝通長效機制,滿足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並營造良好的公眾溝通社會環境。同時,增強核能企業與地方利益的關聯度、有效實現與地方融合發展,也是核能公眾溝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核能企業正在不斷探索並創新與地方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方式方法,形成了『生態核電』等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並將隨我國核能事業的穩步發展而不斷完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楊波表示。
《原子能法(草案)》立法程序正在推進
「2019 年,《原子能法(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立法程序正在推進。」《藍皮書》顯示,《核安全法》為我國實現核能安全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我國首次發布的《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闡述中國核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政策主張。
「隨著《關於建立健全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行業政策的發布,我國核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趨於完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副主任邱建剛介紹。
「核電將更加廣泛參與電力市場改革」。《藍皮書》還就未來我國核能發展形勢進行了展望。核電企業將面對「優先發電合約+市場化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多級市場,且預計市場化交易電量會顯著增長。
預計 2020 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 51 臺(不含臺灣地區),總裝機容量 5200 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 17 臺以上,裝機容量 1900 萬千瓦以上;到2025 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 7000 萬千瓦,在建 3000 萬千瓦;到 2035 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 21億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