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2021-03-01 藍海長青智庫

作者: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

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演講概述在我國北方各省發展核能供熱的必要性;介紹了國內外核能供熱情況。王院士表示:核能供熱是一種清潔熱源;低溫供熱堆固有安全性非常好且低溫供熱堆的綜合利用,實現良好的經濟性。提出以下發展建議:提早規劃,有效溝通,先行先試;加快建設,促進轉型,儘早見效;加強組織領導,抓緊研究制定核能發展規劃,將核能納入供熱規劃;組建核產業集團,積極打造產業集群;積極推進核能供熱示範項目建設,實現以核能取代燃煤鍋爐,造福百姓。

論壇現場

王乃彥院士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來源:電力科技、信息官方公眾號、中國核能

回復關鍵字,獲取相關主題精選文章關鍵字: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  |  十三五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軍工混改  |  重大項目  |  第三方評估  |  人工智慧  |  顛覆性技術  |  無人系統  |  機器人  |  虛擬實境  |  3D/4D列印  |  生物科技   |  智能製造  |  大數據  |   5G通訊  |  區塊鏈  |  量子計算  |  新材料  |  太赫茲  |  衛星  |  北鬥  |  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晶片  |  半導體元器件  |  航空母艦  |  無人機  |  新型轟炸機  |  先進雷達  |  新型飛彈  |  高超聲速武器  |  武裝直升機  |  裝備  |  軍隊改革  |  軍事戰略  |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  |  綜合安全  |  軍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發展安全  |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習近平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王鳳嶺  |  名家言論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  科技前沿應用  |  創新科技  |  人才培養其他主題文章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微信:lhcq6666     

  電話:17319474019

相關焦點

  • 院士看2018|王乃彥: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主要突破是治療癌症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近些年一直特別關注我國核技術產業的發展。2018年底,王乃彥院士接受了《中國核工業》雜誌專訪,深入解讀了我國核技術領域的發展。2018年3大突破亮點1: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現在治療癌症。
  • 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   1952年,王乃彥與同班的5個同學憑藉優異的成績一起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最美的時光奉獻給了核試驗   1955年,大學三年級。原本要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的王乃彥被調去學習原子能專業。   這又是一次決定命運的選擇。   那一年,國家作出了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2013年11月29日 16:01  稿源:合肥晚報     ○王乃彥為科技城合肥題詞贈言  當老一輩「兩彈元勳」陸續離世,他是仍然健在的為數不多的兩彈功臣。昨日,78歲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現身安徽中福光電科技成果鑑定會。
  • 【人物】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王乃彥院士
    url=rIMclQwhhzz9NyF-PhewmyetIy4OUCCos7yt_av3Z6AzfDGGfIMLT4wtUlxuhtqObXP5KL3VX_VpiMJhCGO85jGYe9Krt0pjpcJbZeKmAzxdeuFxv_q8hj7EJzBBHt7G[2]【走近核科學家】王乃彥:一位「幸運兒」的背後:http://mp.weixin.qq.com/s/ZKe5BnO5wr61ZcB1xJRbmA
  •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訪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2016-11-03 光明日報 張蕾 袁於飛 語音播報   【解疑釋惑話核電】  由於最初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因此核能後來被用於發電時
  • 王乃彥:「氫」色歲月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三年後,在組長錢三強的推薦下,王乃彥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極其認真的態度,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主任弗朗克教授從一開始對他的看不起轉為了讚賞有加。
  • 75校慶·校友風採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記者翻開他的作息時間安排,發現他一天根本無法睡夠8小時,而且沒有一個周末是閒著的,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主持著多項研究等,這就是一個七十多歲中科院院士的工作,有人將他稱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王老樂於接受這個稱號,但是,對於別人給他的「原子彈之父」的稱呼,他非常嚴肅地指正說,絕對不能這麼說,一顆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成果。
  • 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王乃彥說。  如何鑑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佔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鑑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背後,依賴的是評委們豐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
  • 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學校教育千萬別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
    王乃彥認為,不管學文、學理、學醫還是進演藝圈,首先都要愛國,也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彥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熱心關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慈愛的耄耋老者。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謝老師對我的啟發、學校環境對我的薰陶。」
  • 中國發表首部核安全白皮書 積極促進核能和平利用造福全人類
    白皮書說,原子的發現和核能的開發利用,給人類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極大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時,核能發展也伴生著安全風險和挑戰。人類要更好利用核能、實現更大發展,必須應對好各種核安全挑戰,維護好核安全。白皮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中國政府作出了開發利用核能的重大決定,中國核事業正式起步。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全國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各大教育機構的領軍人物50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創新改革浪潮中中國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以下是本次論壇的精彩摘要。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
    受訪者供圖通訊: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中新網赤峰10月30日電 題:蒙醫銅罐療法科技成果轉化:造福更多百姓作者 張瑋 福榮「目前,蒙醫銅罐療法已申請科技成果轉化,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廣。」近年來,隨著蒙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蒙醫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一些瀕臨消亡的傳統療法被保護和挖掘,同時在一些蒙醫學者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下,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並造福於百姓。張全研究蒙醫銅罐療法多年,2014年,他與鄂爾多斯杭錦旗企業合作,重新申請專利,將銅罐設置為超大、大號、中號、小號等指標,大幅改變了臨床應用方法,並將該療法納入系統性、可行性、科學性研究。
  • 王乃彥:啟發學生科學思維,要給「實驗室」而非「參考書」
    6月18日,由科技日報社、中國平安、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暨科技素養啟動儀式」上,白髮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語重心長地強調,在他眼裡,孩子天生熱愛探索,「要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擴展思維,這能成就他們終身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能力。」
  • 王乃彥:為科技創新的「雛鷹」提供更多助力
    在當晚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中,白髮蒼蒼的王乃彥顯得頗為引人注目。就在幾個月前,連續十年擔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委的他,因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傑出貢獻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雖然已入耄耋之年,王乃彥的生活仍舊十分忙碌,除了搞科研就是做青少年科普和人才培養工作,幾乎很難覓得片刻的清閒。這些年來,他的科普足跡早已遍布了大江南北。
  • 聚賢納言 探索核能產業發展「山東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程敬海、張建佩、記者尹明波報導 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東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核能產業發展路徑
    ■編者按11月19日,在濟南舉辦的「泰山科技論壇暨2020年度山東省核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知名核能專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脈會診、建言獻策,支招破解發展難題,為我省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鑑。
  • 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可持續發展引爭議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以核能為主,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已引發科學界重大爭議的問題。「世界物理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十六日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活動——「物理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型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報告稱,中國現已明確積極發展核電方針,到二0二0年,中國核電比例將由目前僅約百分之一達到約百分之四,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寡婦」橋,建造者造福百姓卻被「剝皮抽筋」,真是落井下石!
    "寡婦"橋,建造者造福百姓卻被「剝皮抽筋」,真是落井下石!眾所周知,我們的國家一直是外國人的眼睛中「基礎建設狂魔」的形象了,外國人也確實我們的國家的基礎建設方面的成果,例如體會港珠澳大橋、三峽大壩等所有他們的口碑成為了「傳奇」。
  • 李遠哲院士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
    據「中央社」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15日表示,若下決心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是一個選項,不能把某項技術排除在外。核能發電技術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也應做很大的改變。   李遠哲表示,從科學觀點來看,目前95%核原料發電的能量最後會變成核廢料,是相當不理想的情況,但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觀點,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