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做精神文明表率)

  人物簡介: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參加了核武器試驗中的近區物理測試工作,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

  王乃彥說,一生中有三次最關鍵的選擇成就了他。

  一次是中學時代,他放棄了就業工作的機會而選擇了考大學;一次是放棄了原本熱愛的無線電電子學轉而學習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還有一次就是年老之後繼續堅持科研工作,並選擇參加更能回饋社會的活動。

  差點與科研分道揚鑣

  差一點,王乃彥先生就與科學研究分道揚鑣了。

  1950年,王乃彥上高一。恰巧在這時,學校通知身為團幹部的他去福州郊區參加土改工作。之後的1年零2個月裡,王乃彥以最小的年齡和最出色的工作贏得了當時非常缺乏年輕知識人才的福州市委的青睞,他們希望他能夠去市委工作。想來想去,王乃彥還是決定回到學校繼續學業。

  回到學校,高二學年下半期已經開始了。怎樣能跟上進度,這對一年多沒上課的王乃彥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此,他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王乃彥說:「那時,我就讀的福州一中常常白天上課,晚上開會,很難保證足夠時間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於是,老師就讓大家挑著做,但我通常都是從頭到尾每題都做。」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高中畢業前夕,班主任把王乃彥叫到辦公室,告訴他:「現在你的各科分數,與在學的同學比,都是第一名。」

  1952年,王乃彥與同班的5個同學憑藉優異的成績一起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最美的時光奉獻給了核試驗

  1955年,大學三年級。原本要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的王乃彥被調去學習原子能專業。

  這又是一次決定命運的選擇。

  那一年,國家作出了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與此同時,決定讓一批大學生改學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充實核工業研究力量。王乃彥被選中,成為其中的一名學生。作出這個選擇時,王乃彥沒有任何猶豫,他說一切服從國家需要。

  1956年大學畢業後,王乃彥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的錢三強小組,做中子能譜學研究。在原子能所工作的三年中,王乃彥潛心研究,很快獲得了錢三強先生的賞識。錢先生決定推薦他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學習。

  「第一次把我的個人材料寄到聯合所,竟被退了回來,附言寫的是:『請你們派有副博士學位以上的人來。』」在錢先生的堅持下,對方最終同意接收。於是,1959年,年僅24歲的王乃彥,開始了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長達6年的工作歷程。

  1965年,王乃彥回國,來到了青海海晏縣金銀灘,開始參與中國第三次核武器試驗,主要從事實驗中近區物理測量工作,以便了解武器的性能並在今後得以改進。在此期間王乃彥很幸運地得到了王淦昌老師的指導。

  在實驗部的王乃彥參加試驗的時候多數都要承擔回收的任務,要穿著防護服戴著「豬鼻子」的防護面罩到場地去回收。

  15年裡,從青海到四川,王乃彥說:「我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試驗,那是一段非常難忘的記憶。」

  重視年輕科研人才的成長

  年紀一年一年大了,但王乃彥從來沒有從科研一線退下。退休以後,他並沒有歇下來,而是又選擇參加更能回饋社會的各種活動。其中,尤為熱衷對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和培養工作。

  「在青少年中進行科普非常重要,會影響他們對科學最初的認識。我自己的成長,也是老師的教導和幫助的結果。」王乃彥說。

  這些年,王乃彥的科普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每到一處都深受青少年們的歡迎和喜愛。

  學生黃永盛回憶說:「我在讀研究生一年級時,王先生已經七十高齡了。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已經是在家養老、含飴弄孫的時候,但他仍堅持在科研一線上課並指導學生,一切都親力親為。」

  黃永盛至今還清楚記得和王乃彥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那是2005年的一天,黃永盛獨自騎著自行車來到王乃彥在北師大核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辦公室,找他指導本科畢業論文。

  「敲門進去一看,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小單間,布置十分簡樸。王先生看到我,連聲說『請進,請進,這裡簡單了一點,你先坐下。』然後,就要去給我倒茶。」黃永盛說,「當時就被老院士和藹可親的言行所感動。」

  指導過程中,他拿出了自己之前整理好的很多文獻,重要的地方都做了讀書筆記。「我當時就感到,王先生這種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精神,不正是作為學生最應該學習的嗎?」黃永盛說。

  王乃彥還隨時關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他常常將網上看到最新的研究資料都列印裝訂成冊。不管多大年齡,王乃彥始終對科研保持著很大的熱情:「做科研工作很有樂趣,我從來沒有離開過科研一線」。

相關焦點

  • 【人物】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王乃彥院士
    url=rIMclQwhhzz9NyF-PhewmyetIy4OUCCos7yt_av3Z6AzfDGGfIMLT4wtUlxuhtqObXP5KL3VX_VpiMJhCGO85jGYe9Krt0pjpcJbZeKmAzxdeuFxv_q8hj7EJzBBHt7G[2]【走近核科學家】王乃彥:一位「幸運兒」的背後:http://mp.weixin.qq.com/s/ZKe5BnO5wr61ZcB1xJRbmA
  • 王乃彥:「氫」色歲月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三年後,在組長錢三強的推薦下,王乃彥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極其認真的態度,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主任弗朗克教授從一開始對他的看不起轉為了讚賞有加。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作者: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2013年11月29日 16:01  稿源:合肥晚報     ○王乃彥為科技城合肥題詞贈言  當老一輩「兩彈元勳」陸續離世,他是仍然健在的為數不多的兩彈功臣。昨日,78歲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現身安徽中福光電科技成果鑑定會。
  • 王乃彥:啟發學生科學思維,要給「實驗室」而非「參考書」
    6月18日,由科技日報社、中國平安、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暨科技素養啟動儀式」上,白髮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語重心長地強調,在他眼裡,孩子天生熱愛探索,「要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擴展思維,這能成就他們終身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能力。」
  • 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王乃彥說。  如何鑑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佔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鑑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背後,依賴的是評委們豐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
  • 75校慶·校友風採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記者翻開他的作息時間安排,發現他一天根本無法睡夠8小時,而且沒有一個周末是閒著的,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主持著多項研究等,這就是一個七十多歲中科院院士的工作,有人將他稱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王老樂於接受這個稱號,但是,對於別人給他的「原子彈之父」的稱呼,他非常嚴肅地指正說,絕對不能這麼說,一顆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成果。
  • 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學校教育千萬別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
    王乃彥認為,不管學文、學理、學醫還是進演藝圈,首先都要愛國,也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彥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熱心關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慈愛的耄耋老者。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謝老師對我的啟發、學校環境對我的薰陶。」
  • 院士看2018|王乃彥: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主要突破是治療癌症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近些年一直特別關注我國核技術產業的發展。2018年底,王乃彥院士接受了《中國核工業》雜誌專訪,深入解讀了我國核技術領域的發展。2018年3大突破亮點1: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現在治療癌症。
  •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訪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2016-11-03 光明日報 張蕾 袁於飛 為了尋求科學的解釋,記者日前採訪了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記者:不少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擔心核電廠輻射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事實果真如此嗎?  王乃彥:認為核電輻射很危險是個偽命題。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這正是他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 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
  • 王乃彥:為科技創新的「雛鷹」提供更多助力
    在當晚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中,白髮蒼蒼的王乃彥顯得頗為引人注目。就在幾個月前,連續十年擔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委的他,因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傑出貢獻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雖然已入耄耋之年,王乃彥的生活仍舊十分忙碌,除了搞科研就是做青少年科普和人才培養工作,幾乎很難覓得片刻的清閒。這些年來,他的科普足跡早已遍布了大江南北。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然而,摘下院士、數學家頭銜,在國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袁亞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他的授課對象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
  • 紮根科研一線的院士——記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
    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黨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黨」,作為一名有著將近20年黨齡的黨員,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說:「我們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2012年我當選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執著科研 愛國為民  少時成績優異的張俐娜,1963年7月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
  • 科研唯利天下,育才哪為聲名——追記張俐娜院士
    「人中龍鳳,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傑,育才哪為聲名。」恰如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的唁電所說,張俐娜院士一生懷揣科研報國夢,言傳身教育英才,展現了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2011年11月,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武漢大學教師中第一位女院士,也是當時湖北唯一的女院士。兩年後,她與團隊完成的「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課題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她被譽為「中國綠色化學先驅」「天然高分子開拓者」。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兒時的歐陽院士一開始並不擅長猜燈謎,但是為了能看上喜愛的電影,他先是在一旁細細觀摩大人猜謎,後來又自己苦下功夫,一頁一頁研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一步一步探索猜謎方法。在一次次的猜謎活動中,歐陽院士拾得邏輯推理的「五色毫」,開始描繪好奇心與探索欲構成的未來圖像。後來,歐陽院士從猜燈謎的懵懂孩童成長為卓越科學家的道路上,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從未缺席。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