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校慶·校友風採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2021-01-20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學

約王乃彥教授採訪,我足足用了一周的時間,這還是通過他哥哥的關係。


2006年12月29日,北京,本約定在當天下午採訪。到北京後,我給他打了個電話,他說,「實在抱歉,今天下午有個非常重要的會議。」


採訪時間推遲到晚上7時30分,他說,他一定提前在辦公室裡等我。晚7時15分,他果然先到了。他一開口就說,「你直接叫我老王吧」,他說,見到家鄉的人,好像見到親人一樣,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低調、客氣。


記者翻開他的作息時間安排,發現他一天根本無法睡夠8小時,而且沒有一個周末是閒著的,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主持著多項研究等,這就是一個七十多歲中科院院士的工作,有人將他稱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王老樂於接受這個稱號,但是,對於別人給他的「原子彈之父」的稱呼,他非常嚴肅地指正說,絕對不能這麼說,一顆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成果。

「買不起書,父親幫我把課本抄下來,我拿著手抄本念」王乃彥說,他小時候,由於父親失業,家裡日子越來越艱難,王乃彥差點輟學了,但父親卻對他說,再艱難的日子也得念書。


他清晰地記得,當時上外語課前買不起書,父親就想辦法從別人那裡借來了英語課本,父親將其中要上的課,用筆把單詞一個一個抄下來,而王乃彥就拿著這本手抄本去上課。經歷了艱難的求學過程,王乃彥不負眾望,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分配到現在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核物理科學家。


1959年,前蘇聯成立了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王乃彥得以到蘇聯呆了六年,完成了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工作。他說,後來中國方面找到他的室主任,問王乃彥在蘇聯期間工作表現怎麼樣?對方專家豎起大拇指回答說「回國後,你們就知道他的能力怎麼樣了。」

1979年年底,王乃彥調回原子能研究所。第二年年初,日本大阪大學的核物理學家稱他們測量出電子束在物質裡的能量沉積由於存在雙流不穩定性增加了100倍。這個結論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轟動。王乃彥說,通俗地說,一旦確實如此.也就意味著用電子束聚變的方法,幾毫克的氘、氚就能等同於兩百多噸TNT炸藥的爆炸能量,而氘和氚可以輕易從海水中獲得。


1983年起,王乃彥開始用自己的實驗方法進行測試,當時還有很多國家也在做類似測試。他多次實驗證明,日本專家所稱的有100倍是不對的,只有3~5倍。這一研究結果和美國國立聖地亞實驗室的結果相符合。中美的實驗結果證明了電子束聚變是沒有前途的,完全否定了日本大阪大學的結論。


原蘇聯專家來現場察看時,很驚訝地說「很難想像你們在這樣的設備和條件下測試出了這樣好的實驗結果。我們的設備比你們好得多,也沒有測出這樣好的結果。


1986年,第二屆國際相對論性電子束慣性約束聚變會議在日本長岡舉行,他應邀在大會上做特邀報告。除了主辦方外,大會懸掛國旗的位置主和各國科學家的論文數,也就是研究成果相掛鈎。


當他看到自己祖國鮮豔的五星紅旗掛在最中間的位置時,他異常激動和自豪。他說「這是最讓我開心的一次國際會議。

1999年.已過花甲之年的他,當選為泛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副理事長,更大的壓力隨之而來,要主持理事會工作和會議,英語無疑成了他最大的障礙。


於是.每天早上5點至7點成了王乃彥固定的學英語時間。晚上10點至12點繼續學。上了自己的車,和司機聊幾句之後,他又拿出錄有英語的錄音筆聽,在飛機上,他依然聽著英語……


如今,在王乃彥家中,桌子上擺放著20多部各式各樣的收音機,打開每臺都是英語節目。他說,直到現在,每天還花五、六個小時學英語。他說,自己學英語是從「必須—興趣—喜歡—愛」。如今他出席各國的會議等,能用英文和別人自由交流、做報告等。別忘了,重新再開始學英語時,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


為表彰他在核科技事業中的貢獻和在泛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工作時所作出的成績,他被授予了2004年度 世界核科學理事會全球獎,在全世界獲此殊榮4人中,他是第一位獲得此項獎勵的中國人。


作為一位導師,他急切盼望年輕人能儘快成長,他常常教育年輕的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科技工作者從事科研實踐活動的原動力,也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力量」



(本文原載於2007年1月9日《海峽都市報》)

相關焦點

  • 柯炳生出席西南大學校慶活動並看望重慶校友(圖文)
    柯炳生會見了西南大學黨委書記黃蓉生、校長張衛國等學校領導,就大學管理、校慶組織等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在4月17日的西南大學校慶活動之「百年農業科教論壇」上,柯炳生做了《農業科技創新,大學的使命與機遇》的主題報告,通過對我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指出了農業高校在服務國家「三農」事業發展中所承擔的重要任務,以及所面對的一系列機遇與挑戰。
  • 祝賀 南大校友王貽芳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11月15日上午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上,來自17個國家的40名科學家當選TWAS院士,其中
  • 校友「不好意思」參加的校慶有啥意思
    你邀請到了某個級別的領導、名人出席,我就邀請更高級別、更有名氣的;你的校友單筆捐贈億元創造紀錄,我就發動校友打破紀錄……時下,高調辦校慶在一些地方和學校頗有市場,以至於有的學校互相攀比,引發爭議。日前有媒體發文談道,對於校慶,一些普通校友都不好意思參加。這也難怪。
  • 【人物】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王乃彥院士
    url=rIMclQwhhzz9NyF-PhewmyetIy4OUCCos7yt_av3Z6AzfDGGfIMLT4wtUlxuhtqObXP5KL3VX_VpiMJhCGO85jGYe9Krt0pjpcJbZeKmAzxdeuFxv_q8hj7EJzBBHt7G[2]【走近核科學家】王乃彥:一位「幸運兒」的背後:http://mp.weixin.qq.com/s/ZKe5BnO5wr61ZcB1xJRbmA
  • 臺灣政治大學80周年校慶校友爆「利用職權」事件
    中國臺灣網5月20日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灣政治大學19日歡度八十周年校慶,政研所第一屆畢業的前臺當局「總統府」資政邱創煥自爆從政四十多年來,曾有兩次「利用職權」情事,其中一次就是為了母校。邱創煥說,他樂見華人世紀的到來,而政大身為臺灣最具指標的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政大校友可以盡力協助華人世紀的實現。  除了邱創煥,包括前臺當局「行政院長」蕭萬長、前駐港代表鄭安國,政大前任校長張京育、鄭瑞城及海內外校友多人出席校慶大會。第三十七屆校友並捐贈新臺幣兩百萬元給母校。  校慶大會還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本名查良鏞)、舞蹈家林懷民和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 9月18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在其網站上正式公布2018年度院士增選名單,共評選出50位院士及4位國際院士、1位榮譽院士。清華計算機系1980級校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毅可教授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精儀系1965級校友、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
  • 安徽師範大學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衛華 [資料圖]12月7日,2015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結果公布,安徽師範大學87屆物理系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至此,安徽師範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均有校友當選為「兩院」院士。汪衛華1987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一直致力於新型材料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新型大塊非晶、納米材料及其它亞穩材料在高壓、微重力等極端條件下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性成果,為我國物理教育與物理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有力推動了我國物理科學的發展進步,贏得了國家的表彰和社會的讚譽。
  • 校友江東亮院士八十華誕科研成果集發行
    9月7日,我校傑出校友江東亮院士《認真執著引我前行
  • 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成立
    9月27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餘其俊、校黨委副書記陳剛出席成立儀式。上海校友會名譽會長周中富、上海校友會會長楊桂生、上海校友會常務副會長芮曉玲及長三角區域校友會代表、聯盟會員等參加儀式。會議由上海校友會副會長吳小東主持。  餘其俊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聯盟成立的意義和必要性。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她注重青年人才培養,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她所帶領的團隊已培養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優青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6人,齊魯青年學者2人。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李術才,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災害防控專家。
  • 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
    亨嘉之會,後會有期清華土木系1977屆校友畢業四十周年座談會----「郝老師,好久不見啦,您今年有八十了?」----「八十一啦。」----「那您的身體可真硬朗!」他們中湧現了肖緒文院士、辛克貴教授等一批傑出的土木工程領域專家。畢業四十周年,大部分的同學已經退休,但是仍然活躍,他們有的在堅持本職工作,有的在追求自己年輕時未實現的夢想。雖然分散在五湖四海,但是清華土木人的印記深深的烙在他們心中,為了這次聚會,同學們有的不遠千裡從工程一線返回,有的連夜趕路只為與同學見上一面。
  • 全國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靠譜嗎?你的大學校友有多少是院士?
    文|劉冷絲欄目|絲說教育改革校友會公布了2018年國內所有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以170人、155人獲得第一二名,復旦大學以95人名列第三。很多人感覺非常奇怪,國內高校培養院士數量和水平怎麼這麼高,還是院士根本就不值錢?
  • 湖南人戴宏傑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系長沙一中校友
    紅網長沙5月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周丹 通訊員江曉華)當地時間2016年5月3日,美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公布了2016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84位知名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來自14個國家(地區)的21位學者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其中包括4位華人。長沙市一中校友戴宏傑正是其中之一。
  • 欒恩傑校友受聘合約教授航天學院名譽院長 成為我校共享院士
    哈工大報訊(吉星 關成志/文 馮健/圖)6月4日上午,知名校友欒恩傑院士受聘哈工大合約教授、航天學院名譽院長儀式在行政樓503舉行。王樹國校長為欒恩傑院士頒發了合約教授、名譽院長聘書,欒恩傑校友成為我校共享院士。王樹權書記在受聘儀式上講話。儀式由副校長韓傑才主持。航天學院院長曹喜濱宣讀了欒恩傑院士的簡歷。
  •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11-2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空又多一顆「中國星」,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大校友吳偉仁院士命名
    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日前一顆小行星以該校校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命名,浩瀚太空又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航天局舉行。國家航天局、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出席儀式,並向吳偉仁院士頒發了命名證書。此次命名的「吳偉仁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於2011年6月獲得國際永久編號281880號。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推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設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吳偉仁星」的正式命名獲得一致通過。
  • 材料學院第二屆校友導師計劃總結大會暨第三屆校友導師計劃啟動...
    2020年11月28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校友會之材料學院第二屆導師計劃總結大會暨第三屆校友導師計劃啟動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材料學院院長孫寶德,材料學院校友會常務副會長沈欽碩,校友會秘書長金曉鍾,校友導師計劃負責人、材料學院校友會副會長王虹,常務副秘書長劉巍,校友總會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 土木系1957屆校友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
    土木系1957屆校友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清華新聞網4月30日電 (通訊員 龍彥江)4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57屆畢業六十周年座談會在清華大學近春園第二會議室舉行。土木工程系57級是1952年入學1957年畢業,從4學年制改為5學年制的第一屆畢業生,畢業至今已滿六十年,如今,他們已經是80歲以上高齡了,在母校106周年校慶之際,57級的老學長學姐們相約母校,共話當年。
  • 孫彤校友入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哈工大報訊(記宣/文)9月22日,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布2020年新選院士名單,新當選的50位院士和3位外籍院士中有7位華人學者,其中唯一的女性是哈工大校友、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孫彤教授。校長周玉為孫彤校友發去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