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邀請到了某個級別的領導、名人出席,我就邀請更高級別、更有名氣的;你的校友單筆捐贈億元創造紀錄,我就發動校友打破紀錄……時下,高調辦校慶在一些地方和學校頗有市場,以至於有的學校互相攀比,引發爭議。日前有媒體發文談道,對於校慶,一些普通校友都不好意思參加。
這也難怪。當下一些校慶活動,出席的校友代表多是官員、富商、文娛名人等「成功人士」。普通校友到場,沒多少存在感,難免會有心理落差。除了覺得「混得不夠好」,一些普通校友與其說是「不好意思」參加,不如說不願或不敢參加。每逢校慶,不少學校都會通過各種形式向校友募捐。還有個別大學組建一年即辦百年校慶,令人瞠目。
一場普通校友不好意思參加的校慶,顯然已經偏離了「校友同慶」的美好初衷,失去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於學校而言,這樣的校慶看似一時有花團錦簇之榮、烈火烹油之盛,得到了資源方面的收穫,得到了一時的風光,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損傷了大量普通校友對母校的敬愛之心,拉低了學校的公眾形象,透支了學校的品牌價值。
校慶不僅是學校和在校生的事情,也牽動著每個校友的心。在母校面前,學生都應該是平等的,就像每個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平等的。傑出校友為母校帶來榮譽、財富等豐厚回報,當然配得上學校的格外重視,但學校不能厚此薄彼,冷落了同樣熱愛母校的「大多數」。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不看身份看年級」、南京大學辦校慶「序長不序爵」,就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平心而論,校慶活動千頭萬緒、事務繁瑣,要求學校把每一個校友都照顧到,有苛求之嫌。影響普通校友觀感的關鍵,在於學校究竟是選擇性地忽視他們,還是客觀上難以人人兼顧。時下一些校慶招致部分校友反感,還在於學校把社會上流行的生意經和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照搬過來,完全變了味。
其實早在1982年,針對一些學校興師動眾,講排場、比闊氣,大搞校慶活動,教育部就曾發布關於剎住校慶不正之風的通知。2006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校慶管理的通知》要求,校慶要把重點放在展示辦學歷史、總結辦學經驗、宣傳辦學成就、擴大社會影響、提升學校品牌和聲譽、弘揚優良傳統等方面。此後,教育部又曾多次公開針對校慶問題作出規定,比如明確要求「嚴禁動用財政性經費舉辦校慶等禮儀慶典活動」。但時下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在多重現實利益驅動下,大辦校慶的風氣又有所抬頭,值得警惕。
一場好的校慶應當主題鮮明、注重實效,突出體現思想性、歷史性、學術性。校慶本是凝聚全體校友榮譽感、歸屬感的良機,是對離校校友再進行一次特殊教育的生動一課。校慶之際,學校不應只顧自我吹捧、標榜成績,而應反思不足、自我砥礪,這樣的學校才能擁有更為持久的生命力。綜觀多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校慶,反思過去、規劃未來、明晰使命是校慶的主基調,這值得國內學校研究借鑑。
歸根結底,一場成功的校慶,就是與全體校友進行良性互動,給他們更多熱愛母校的理由。(作者楊國營,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3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