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看2018|王乃彥: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主要突破是治療癌症

2021-01-20 中國核工業



作為核領域的輕工業,近年來,核技術應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進入公眾視野。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近些年一直特別關注我國核技術產業的發展。2018年底,王乃彥院士接受了《中國核工業》雜誌專訪,深入解讀了我國核技術領域的發展。


2018年3大突破


亮點1: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現在治療癌症。


亮點2:核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處於領跑地位。


亮點3:核技術在輻照加工領域,尤其是在環保中的應用。


發展制約

基礎不夠紮實。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核物理、探測技術、核化學、核生物等基礎領域的發展。


沒有統一的牽頭部門,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完全靠資本市場去引領產業的發展,會導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事情,很難考慮明天後天的事情。但是明天後天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比如,對有關從事核技術應用及產業化人員的考核,如果還按照搞基礎研究的人員去考核,就不合適。


未來方向

把核技術的「製造業」做好,也就是把核技術發展最需要的基礎建立起來。


做好核技術領域的產學研相結合,發揮核技術領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用好的合作模式,促進核技術相關領域儘快實現產業化。


貫徹好軍民融合戰略。在這裡不能把軍民融合簡單理解為地方需要什麼,我來幫你建造,而是要讓軍、民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深度融合。


讓核技術在傳統技術升級改造中發揮作用,核技術的科技工作者跨出自己的領域去和其它領域工作相結合。


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對引入資本、搞活核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很重要。


全文連結


王乃彥:構建核技術發展命運共同體

●本刊記者 葛維維


2018年,核技術應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進入公眾視野。無論是在年初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上,綠色環保的核技術大受追捧;還是年中核技術應用產業領軍企業中國同輻在香港上市,核藥龍頭獲資本市場青睞;亦或是年底首屆中國國際核技術應用產業大會召開,核技術應用產業化廣受關注。這些無不顯示出核技術發展的強勁勢頭。


「目前我國核技術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核技術應用作為綠色環保的產業,要在發展過程中與老百姓構建命運共同體,讓核技術真正造福百姓。」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國核技術發展速度超世界平均水平

記者(以下簡稱「記」):2018年我國核技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亮點紛呈,您覺得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乃彥(以下簡稱「王」):我覺得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現在治療癌症。近代物理所從1993年開始碳離子治癌技術基礎研究,在甘肅武威和蘭州建造了兩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碳離子治療系統,今年甘肅武威的一臺已經投入臨床試驗。中核集團和天津濱海建設投資集團也在共同投資建設質子治療項目,目前進展很順利。從日益增長的癌症病例數來看,國內對重離子治療癌症的需求很旺盛。這兩年核技術在癌症治療領域取得突破,對提升國內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將起到顯著作用。


第二個亮點就是核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X射線、γ射線、中子等探測技術在安全檢查領域被廣泛應用,全球市場價值已經超過50億美元。在這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企業就是清華同方威視公司,目前同方威視的產品已經遍布國內外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大型貨物及車輛查驗方面,經過20多年的發展,發展了單能單視角、雙能雙視角、X射線中子融合及貨櫃CT技術,並且在這個技術領域一直處於領跑地位。除此之外,同方威視也積極研發了新一代成像安檢設備,比如毫米波成像、太赫茲成像技術,這些技術有望引領新一輪的發展。


第三個亮點就是核技術在輻照加工領域,尤其是在環保中的應用,比如環境汙染監測和三廢處理。中廣核達勝公司已經成功利用電子加速器處理工業廢水,並進入產業化的初級階段,最新研製的5000m3/天的印染廢水深度處理示範裝置已在浙江投入試運行。利用這一技術,可以高度去除廢水中殘留的汙染物,實現廢水的高標準排放或者回收利用。


記:您剛剛也提到今年核技術發展的亮點,那麼如何從整體去看待國內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國際上核技術發展水平相比較,我國的核技術發展又處於何種地位?


王:國內核技術發展比較分散,也缺少權威機構統一管理,進行數據統計有一定難度。從目前獲得的數據來看,中國核技術領域產值已經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每年增速保持在20%。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核技術發展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而世界核技術發展每年的增長率大概是15%~20%。


從核技術在GDP的產值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美國該應用領域的年產值佔GDP比例達3%~4%,日本和歐洲約為2%~3%,而中國僅為0.3%。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從核技術發展質量來看,這兩年國內核技術發展正在走向高端。不僅僅是在一些簡單的領域獲得突破,而是與環保、醫學等深度結合發展。


構建命運共同體

記:據了解,今年核技術領域召開了多場重量級的會議,比如首屆中國國際核技術應用產業大會、民用核技術綠色發展論壇等等,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從這些方面也能反映國內核技術發展的需求是越來越大的。相比於核電的發展,我國核技術是比較薄弱的環節,中國本身就對核技術發展有強烈的需求。比如國內的高純鍺探測器,每年要購買上百臺,且都要從國外高價引進。


而除了中國自身龐大的市場,核技術也有「走出去」的需求,比如我國自主研製生產的電子輻照加速器、鈷-60放射源及其輻照裝置、大型貨櫃檢測系統等許多產品已走出國門,銷往東南亞乃至歐美。


記:從目前核技術發展的強勁動力來看,未來我國核技術發展前景如何?


王:核技術與老百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日本重啟核電,有兩個要求,一是本質上進一步提高核電的安全,二是要讓核造福於老百姓。發展核技術,是造福老百姓的重要方向,比如核技術在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應用,都是可以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的。


不僅如此,發展核技術對促進核電發展也有積極作用。現在大家都在談如何解決核電發展中的鄰避效應?就是把「鄰避」變成「鄰喜」,要讓核電事業變成與當地老百姓共同的事業,也就是構建命運共同體。核電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產業,要讓當地更多百姓到核電站內就業有難度,但是可以把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到核電站周邊。核技術是綠色、環保的,也是可以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的。通過培訓,吸收就業,公眾可以積極參與到核技術產業中去,這對提升公眾對核的整體認知是非常有意義的。


記: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民營企業進入核技術領域,您如何看待核技術在資本領域受追捧?


王:相比核電站建設所需的投資,核技術產業所需的投入比較小,整體發展也比較靈活,與市場的銜接更加緊密。民營企業的參與,對引入資本、搞活核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很重要。現在航空航天領域,比如發射衛星,很多民企已經開始積極介入,這也是以實際行動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當然這個過程也要避免資本過熱,一窩蜂上。從促進整個產業發展的角度,我建議應該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核技術領域。前期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可以改進。


加大基礎投入 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記:在當前情況下,要推動我國核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在哪些方面還存在短板或亟待解決的問題?


王:短板之一就是核技術的基礎不夠紮實。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核物理、探測技術、核化學、核生物等基礎領域的發展。為什麼我們13個「9」純度的高純鍺攻克不下?主要是材料問題,這也說明我們很多基礎建設還有一定差距。我們現在核技術領域的發展大多數都是通過以前的積累,總體來看,我們的基礎研究投入還是不夠的。


目前中國核技術領域還沒有統一的牽頭部門,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完全靠資本市場去引領產業的發展,會導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事情,很難考慮明天後天的事情。但是明天後天的事情是很重要的,還是需要統籌考慮。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比如,對有關從事核技術應用及產業化人員的考核,如果還按照搞基礎研究的人員去考核,就不合適。因為研究核技術產業應用,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去發表論文。相應地,可以通過專利去考核,但是這方面我們的機制又不夠成熟。諸如此類,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剛剛我說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核技術應用領域,也是希望在機制上做一些創新。


記:從核技術發展的整體趨勢上來看,要推動我國核技術產業大力發展,還需要統籌哪些領域?


王:首先,把核技術的「製造業」做好,也就是把核技術發展最需要的基礎建立起來。比如核技術發展所需的一些探測器、設備儀器的專利都在國外,在這些基礎領域,需要做好自主研發。


其次,要做好核技術領域的產學研相結合,進一步發揮核技術領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用好的合作模式,促進核技術相關領域儘快實現產業化。


同時,要貫徹好軍民融合戰略。核技術領域是典型的可以深度開展軍民融合的領域。在這裡不能把軍民融合簡單理解為地方需要什麼,我來幫你建造,而是要讓軍、民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深度融合、互相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


最後,要讓核技術在傳統技術升級改造中發揮作用,需要核技術的科技工作者跨出自己的領域去和其它領域工作相結合。一方面把核技術運用在傳統技術升級領域中;另一方面要把其它領域的先進技術(如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學習過來,以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核技術。


策劃、編輯:葛維維

設計:徐奇



院士看2018|杜祥琬:核能是少數幾個能與世界強國PK的高科技

院士看2018|李冠興:我國核燃料元件產能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相關焦點

  • 王乃彥院士:核技術在癌症治療的應用中有很大突破
    Q2018年我國核技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您覺得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很大突破,主要表現在治療癌症。這兩年核技術在癌症治療領域取得突破,對提升國內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將起到顯著作用。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2013年11月29日 16:01  稿源:合肥晚報     ○王乃彥為科技城合肥題詞贈言  當老一輩「兩彈元勳」陸續離世,他是仍然健在的為數不多的兩彈功臣。昨日,78歲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現身安徽中福光電科技成果鑑定會。
  • 王乃彥院士:中國民用核技術產業未來十幾年將突破萬億規模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用核技術應用不僅越來越廣泛,而且與老百姓生活更加密切。以核醫學應用為例,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臨床應用體系。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SPECT和符合線路SPECT數量超過600臺,PET和PET/CT 258臺,核醫學顯像診210萬人次/年,診斷費用近50億。
  • 王乃彥院士:發展核能,造福百姓
    作者: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技網「核能發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於2018年6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開,葉奇蓁院士、王乃彥院士任論壇主席,26位專家對核能利用創新技術發表演講,展開研討,進行院士、專家對話,並參觀福清核電站華龍一號機組建設情況。論壇主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致辭並發表「發展核能供熱,緩解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氣汙染」主旨演講。
  • 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王乃彥被選中,成為其中的一名學生。作出這個選擇時,王乃彥沒有任何猶豫,他說一切服從國家需要。   1956年大學畢業後,王乃彥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的錢三強小組,做中子能譜學研究。在原子能所工作的三年中,王乃彥潛心研究,很快獲得了錢三強先生的賞識。錢先生決定推薦他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學習。
  • 【創新前沿】Theranostics報導我校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最近,我校藥學院朱維平教授創新發展了一種自加速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納米囊泡,實現了對小鼠腫瘤化療和飢餓治療的協同治療,相關成果以「Self-accelerating H2O2-responsive plasmonic nanovesicles for synergistic chemo/starving therapy of tumors」為題,發表在生物醫學雜誌Theranostics
  • 【人物】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王乃彥院士
    url=rIMclQwhhzz9NyF-PhewmyetIy4OUCCos7yt_av3Z6AzfDGGfIMLT4wtUlxuhtqObXP5KL3VX_VpiMJhCGO85jGYe9Krt0pjpcJbZeKmAzxdeuFxv_q8hj7EJzBBHt7G[2]【走近核科學家】王乃彥:一位「幸運兒」的背後:http://mp.weixin.qq.com/s/ZKe5BnO5wr61ZcB1xJRbmA
  • 王乃彥:「氫」色歲月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三年後,在組長錢三強的推薦下,王乃彥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極其認真的態度,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主任弗朗克教授從一開始對他的看不起轉為了讚賞有加。
  • 自然展望2018年生物醫學突破:促進癌症疫苗研發
    物聯網已經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藉助一些新技術,物聯網也將改變生物醫學領域的面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一年又會有哪些令人期待的突破?英國《自然》雜誌近日採訪了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為人們梳理出有望改變2018年生命科學研究面貌的技術和課題,其中包括為轉錄組繪圖、促進癌症疫苗研發、建立科學物聯網等。為轉錄組繪圖全球性的人類細胞圖譜(HCA)計劃旨在確定人體內所有細胞類型並繪製其空間組織,而完成此項目需要很多輔助技術。
  •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時間:2018-10-02 07:44   來源:文匯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免疫療法人類抗擊癌症的裡程碑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剛在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揭曉。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作為國內首家以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醫院,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在癌症個性化精準治療上探索更多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技術。未來,細胞治療在癌症上的突破,可能就將在這裡從夢想變為現實。癌症的治療效果和生存時間與癌症發現的早晚以及治療技術都有關係,我國癌症治療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世界一流的癌症治療效果相比仍有差距。而這種差距,就來自於癌症個性化精準治療實現的程度上。近十年來癌症治療理念有了巨大的突破,特別是免疫治療領域的進展,克服了傳統癌症治療方式的不足,給一些過去無法治療或者治療效果差的癌症帶來新的機會。
  •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為了尋求科學的解釋,記者日前採訪了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記者:不少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擔心核電廠輻射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事實果真如此嗎?  王乃彥:認為核電輻射很危險是個偽命題。您怎麼看?  王乃彥:提到核電,公眾很容易聯想到核武器,但是核電站不等於核武器——壓水堆核電站使用的鈾235燃料濃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濃度必須達到90%以上。  遺憾的是,我看到很多報導,並沒有給公眾講清楚——車諾比核事故和日本福島核事故都是化學爆炸,而不是核爆炸。
  • Science:腸道菌群會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新突破嗎?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基於微生物組的療法可以幫助更多的患者對免疫療法作出響應,並相信這一療法將成為癌症治療領域幾十年來最大的突破之一。 今天,我們共同關注微生物與癌症,特別編譯了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題為「Can patients』gut microbes help fight cancer?」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抗病毒免疫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19-02  本報訊(邵龍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變異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成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戰,對機體抗病毒機理的深刻認識是應對病毒感染的關鍵所在,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變「輻」為「福」 核技術正造福人類
    「核技術應用,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電離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效應,進行應用研究與開發的技術。在環保、材料和食品加工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原子能院院長薛小剛告訴記者,核技術應用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稱為核工業中的「輕工業」,已廣泛融入人們生活中。
  • 美日免疫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為癌症治療開創裡程碑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10月1日,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通過抑制負免疫調節在癌症治療方面的發現」。
  • 癌症治療的革命——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分享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突出貢獻,將帶來治癒癌症的新希望。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5點半,瑞典卡羅琳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70歲的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74歲的日本京都大學的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四川探索癌症治療「量身定製」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四川探索癌症治療「量身定製」     相關閱讀□莊林本報記者熊筱偉  「治療癌症,我們在做一些非常前沿的探索,包括給病人提供個體化治療。」
  • 中國科研人員在慢性癢疾病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轟動醫學界!
    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國際轉化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TRPV3-Mediated Itch in Atopic Dermatitis" 被醫學-過敏及免疫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 美國醫學科學院新增百名院士,王辰當選外籍院士
    新增後,NAM院士總數超過2200人,其中國際院士為175人。入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被認為是健康和醫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前我國科學家陳竺、高福、曹雪濤等曾當選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