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中國科研人員在慢性癢疾病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轟動醫學界!

2020-11-25 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

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國際轉化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TRPV3-Mediated Itch in Atopic Dermatitis" 被醫學-過敏及免疫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在線發表。該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慢性癢瞬態感受器TRPV3在特應性皮炎狀況下介導神經調控惡化的病理生理機制,TRPV3下遊分子IPA-1可成為治療慢性癢的重要新靶標。

慢性癢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迄今尚無FDA批准的治療藥物針對慢性癢的臨床治療,且慢性癢的傳統療法在很大程度上無效。為此,揭示其發病機理並發現其治療新靶標尤為重要。河南大學孟疆輝教授課題組自2016年開始針對瞬時受體電位類香草酸受體3(TRPV3)的上調與慢性癢發生的直接關係開展了系統性研究。研究發現,TRPV3離子通道在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中大量表達,可對多種化學刺激物產生反應,其功能活性與急性和慢性癢有關。皮內注射TRPV3激動劑香芹酚會引起小鼠抓撓行為,TRPV3離子通道獲得性突變已在人類罕見瘙癢性皮膚病Olmsted症候群中證實,並在齧齒動物中誘發皮炎樣炎症表型。鑑於TRPV3級聯通路與臨床中人類皮炎和瘙癢症發生的相關性仍然未知,本研究從人類病理學臨床發現出發,對重型特應性皮炎的基因表達情況和病理切片進行免疫組化和基因表達分析,結合鼠神經免疫學水平的基因編輯導致的表型變化,通過離子通道功能檢測、細胞因子和神經功能鑑定,深入揭示了TRPV3信號轉導機制和疾病嚴重度之間的相關性和分子網絡,重點闡明了慢性癢神經肽B型腦鈉肽(BNP),IPA-1、TGF以及膜融合蛋白瞬態響應的病理學機制,並證實了阻斷TRPV3與IPA-1之間的功能聯繫可顯著降低小鼠急慢性瘙癢反應程度,為慢性癢的臨床治療藥物研發奠定基礎。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是醫學-過敏及免疫研究領域的Top期刊,其5年影響因子為11.6。愛爾蘭國立細胞生物技術研究所的2016級博士生Ciara Larkin和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國際轉化神經科學研究中心2018級博士生陳偉偉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中心學科帶頭人王家富教授和孟疆輝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範媛媛博士、2018級碩士生程文科和肖嵩均為本文作者。此外,匈牙利University of Debrecen醫學院三名臨床醫生以及德國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Göttingen醫學中心的一名教授臨床醫生和愛爾蘭Dublin City University兩位位科研人員也參與了此項研究工作。本次研究是該中心和多個國家科學工作者的科研合作成果,為該中心打造國際影響力奠定基礎。

延伸閱讀

孟疆輝,1973年出生,漢族,1996年河南大學生科院生物學專業畢業,1999取得武漢大學生科院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所攻讀博士,2001年前往英國帝國理工醫大學醫學院和英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癌症治療研究,2003年師從愛爾蘭科學院院士Prof. Dolly 教授在愛爾蘭都柏林國際神經治療中心攻讀分子神經生物學及神經治療專業博士學位。2008-2014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市大學國際神經治療中心做博士後,之後做博士後研究員,2014年在國立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皮膚病轉化醫學研究所做資深研究員,兩任愛爾蘭基金會-輝瑞公司聯合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一項愛爾蘭自然科學研究委員基金項目。2016年獲得都柏林大學終身學術職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慢性病發生的分子神經生物學機理和新型神經治療藥物的開發。

孟疆輝教授在慢性病發生的分子神經生物學機理和神經治療新型藥物的開發,神經信號傳導,突觸膜蛋白(SNARE)功能,開發和利用新型神經藥物治療慢性頑固性疼痛,關節炎,慢性皮膚病以及癌症等方面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揭示了多個痛覺神經元在慢性病痛發生和調節機制等神經科學方面的前沿問題,對神經藥物的細胞學和動物活體實驗模型,以及純化生物工程藥物的生產流程等有深入研究。在慢性病發生的分子神經生物學機理和神經治療新型藥物的開發和前期臨床試驗領域發表代表性論文:涉及臨床過敏和免疫學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藥學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癌症BBA-Reviews on Cancer, 臨床皮膚病學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以及神經科學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兩篇文章被F1000Prime列為"as bee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its field",同時參編國際專著 1 部,擁有三項國際專利和兩項國內專利。

歡迎關注"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百年學府、"雙一流"建設高校——河南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原圖文素材來源: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河南大學生物醫學午茶會

相關焦點

  • 國際首次!中國科研人員在慢性癢疾病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
    該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慢性癢瞬態感受器TRPV3在特應性皮炎狀況下介導神經調控惡化的病理生理機制,TRPV3下遊分子IPA-1可成為治療慢性癢的重要新靶標。慢性癢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迄今尚無FDA批准的治療藥物針對慢性癢的臨床治療,且慢性癢的傳統療法在很大程度上無效。為此,揭示其發病機理並發現其治療新靶標尤為重要。
  • 中國第一人!他在B肝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引發國際轟動,斬獲全球最高獎!
    11月12日,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89級校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李文輝教授,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 首次發現!中國科研人員在腫瘤等疾病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在此基礎上,論文系統全面地描述和挖掘了O-GlcNAc糖基化的轉錄調控因子及其在腫瘤細胞應激反應中的功能,建立了以O-GlcNAc糖轉錄因子組為節點的全基因組範圍轉錄調控網絡,提示染色質蛋白O-GlcNAc糖基化可能是一種新的表觀遺傳密碼,O-GlcNAc糖基化對轉錄重編程的調控可能是腫瘤等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普遍規律。
  • 首次!中國科研人員在癌症、腫瘤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被國際公開發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吸附材料研究室賈凌雲教授團隊在高靈敏循環腫瘤細胞新型捕獲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Natural Fish Trap‐Like Nanocage for Label‐Free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為題發表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Q1)上(DOI: 10.1002/advs.202002259),論文第一作者為姜文寧
  • 西安交大在慢性炎症疾病治療中取得重大新突破!
    慢性炎症疾病發病率高,病情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目前對它們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的了解還不夠全面,缺乏特異有效的治療措施,預防和早期診治幾無可能。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慢性炎症疾病發病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根據《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163.18/10萬,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每年,全球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高達九千萬人。
  • 李文輝博士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11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李文輝博士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有著傑出貢獻。
  • 中國再生醫學重大突破:可注射材料治療心臟病臨床安全可行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戴建武再生醫學研究團隊與南京鼓樓醫院王東進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上第一個開展可注射支架(膠原生物)材料結合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獲重大突破,首次證明可注射材料聯合幹細胞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臨床安全性及可行性,並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蘭州大學校友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11月12日,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來好消息:1989級預防醫學校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國際發明專利一項。人工合成聚肽是天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研究的絕佳模型,其獨特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響應性使其在生物醫學和組織工程學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2019年,針對人工合成聚肽製備周期長、副反應多且分子微觀結構無法精密調控的研究現狀,趙偉副教授受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多重協同氫鍵"作用啟發,成功開發出兼具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有機氟醇小分子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人工聚肽綠色高效催化合成路線的突破。
  • 我國科學家李文輝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系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 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巴魯克·布隆伯格獎。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一研究項目首次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是對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最好的例證。 面對這一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自2005年始,依託兩項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從微血管角度闡述CVD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吳以嶺院士團隊歷時十餘年,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
  • 中國科學家,首獲此殊榮!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趙永新攝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趙永新 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11月12日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轟動!中國科研人員提出新冠病毒治療新切入點,被國際公開發表!
    另外,文章還提出了針對新冠病毒治療的切入點、新冠病毒其它可能的作用靶點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等,對於指導治療有一定的價值。王霖濤在大二時就加入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調控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封市感染病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學習相關實驗技術和方法並參與參與課題研究。蔣恩社教授和姬新穎教授為實驗室成員。蔣恩社教授就該論文的修改給予了精心指導,努力踐行著實驗室的多元化、人性化育人理念,以促進課題組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 陝西科學家在腫瘤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獲英國皇家化學會表彰!
    其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從事智能仿生生物醫用材料的構築,致力於相關材料在組織再生及疾病治療等醫學工程領域的應用。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50餘篇,申請